第92章 吴三桂
  第92章 吴三桂
  “廷献兄啊,今天中午我还是在你在这蹭饭吃。
  吴三桂如往常那般,轻车熟路的推门走进方光琛的房间。
  方光琛依旧是坐在迎门的那把椅子上,只是,他的身边,多出了一个中年男子,一张陌生的面孔。
  这里是吴三桂的军营,他对这里的情况很熟悉。
  但这个人,他从未见过。
  不过,吴三桂同方光琛关係极好,他以为是方光琛的朋友,就没有多问。
  “有客人在,那我就先不打扰了。
  ”我告诉伙房,多做几个好菜送过来。“
  说完,吴三桂衝著方光琛一頷首,接著出於礼貌又衝著那副陌生的面孔頷首示意,而后就要离开。
  “平西伯且慢。”
  平西伯,吴三桂可是很长时间没有听到这个称呼了。
  同时,他已经猜到了来人的身份。
  吴三桂看向那副陌生的面孔,明知故问道:“贵驾是?“
  那人中年男子起身行礼,“下官王朝相,现任锦衣卫东司房僉书都指挥僉事,自南京而来。“
  吴三桂眼神移向方光琛,后者点点了头。
  两头下注,吴三桂的脑海中不由得浮起这四个字。
  ”原来是上差,失敬失敬。“
  方光琛:“这里没有外人,咱们就坐下聊吧。“
  “上差此次前来,所谓何事?“
  刚一坐下,吴三桂直接就开门见山。
  ”自然是为国事而来。“
  吴三桂没有接言,等著王朝相继续往下说。
  ”平西伯借虏平寇,击溃闯贼,於朝廷而言,实乃大功一件。“
  ”皇上特意降旨,晋平西伯为平西侯,世袭。尊夫人封平西侯夫人。“
  ”追赠令尊吴襄老將军为辽国公,令慈为辽国公夫人。“
  “世袭铁券、御赐蟒服以及相应之物並赏赐之务,待使团进京后,会一併交与平西侯。“
  大明朝世袭的侯爵,很值钱。
  但对於吴三桂来讲,世袭的侯爵並不能令他动心,毕竟清廷已经封他为平西王了。
  不过,唯一令为吴三桂心中產生波澜的是,封自己的夫人为平西侯夫人。
  封爵之后,夫人相应的封为伯爵夫人、侯爵夫人属於正常流程,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只是吴三桂如今的妻妾,他自己都感到一阵头大。
  可是,王朝相既然找上门来了,他也乐得与之接触。
  明廷的人已经进了门,消息很难瞒住一直监视自己的清廷。
  反正清廷会產生怀疑,那倒不如做出点实事,省的白受怀疑,怪冤枉的。
  吴三桂起身,面朝南京方向行礼,“真是皇恩浩荡。“
  “我吴家世受国恩,无以为报。如今圣上在南,三桂身为人臣,本应南下勤王,奈何受制於建奴。“
  一句话,受制於建奴,就已经表达出了很多信息。
  屋里三个人,方光琛、王朝相,都是没有剃髮的,还是汉人髮式。
  清军入关后,当即就强行推行剃髮,只不过因为反抗激烈,自身统治不稳,
  就不了了之,撤回了剃髮令。
  等后面清军觉得自己坐稳了天下,才又开始强行推行剃髮易服。
  而吴三桂为了获取清军支持,是已经剃髮了的。
  事先吴三桂不知道王朝相在场,头上没有任何装饰,金钱鼠尾的辫子就这么晃荡著。
  王朝相清楚,很多东西,宜粗不宜细,不能深究。
  场面上,还得將吴三桂当作大明忠臣看待。
  ”平西侯为了借虏平寇,受了委屈,朝廷都看在眼里。“
  ”建奴不信任平西侯,可朝廷对平西侯,可是深信不疑。“
  ”知道平西侯部军粮短缺,皇上已命沈廷扬领水师北上向平西侯送粮。“
  朝廷送粮,真心也好,加意也罢。不管是出於什么目的,吴三桂都不敢收。
  要是收了明廷的粮,清廷会怎么看待自己?
  “三桂多谢皇上恩典。只是朝廷目前也是困顿之时,三桂虽难,也知应为朝廷分忧。”
  “烦请上差转呈朝廷,粮就不要送了。三桂不能亲身侍奉圣上,已万死,又还有何面目受粮。“
  ”如此,也算是三桂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王朝相看破不说破,“平西侯真是高义,下官一定转呈。“
  ”只是平西侯处境艰难,如此一来,只怕是更要受制於建奴了。“
  吴三桂一听就明白了。
  当初自己领兵退到山海关的时候,曾经精简过军队。
  乱世,军队才是扛把子。
  吴三桂自幼从军,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而且,精简军队,精简下来的士兵是要给遣散费的,吴三桂那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发的出那么大一笔遣散费。
  那他为什么还要精简军队呢?
  原因很简单,不是吴三桂想要精简军队,而是很多人,主动脱离关寧军。
  关內有顺军,关外有清军,吴三桂被夹在山海关,他想要活下去,就必须在二者当中做出选择。
  关寧军,皆是辽人。
  辽人,经常被抽调至內进剿流寇,他们同顺军是有仇的。
  辽人,同清军打了几十年,双方之间早就是不死不休。
  崇禎皇帝向来厚待辽东,很多辽人对明朝是抱有一定的忠诚度。
  所以,当吴三桂选择清军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降清,便主动脱离队伍。
  有一部分,就南下到了山东,被山东巡抚朱大典收留,重新编入军中。
  吴三桂则藉此事上书清廷,说为了表示我的诚意,不引起你们怀疑,我主动裁军,以求儘快获取清军的支持。
  通过南下关寧军提供的信息,吴三桂不会觉得南京的那帮人全都都是废物,
  朝廷不可能分析不出自己目前的处境。
  借虏平寇,有真心实意,也有虚情假意。
  目前,朝廷能派人了,就说明大家都还是体面人。
  “先帝对三桂天高地厚之恩,初闻先帝勤王詔令,三桂同督臣王永吉、抚臣黎玉田,立迁寧远百姓,率军勤王。“
  ”奈何百姓不同於军队,行动缓慢。等赶到山海关时,京畿已经遭劫。“
  “每每思之,无不痛心疾首。“
  “而辽部居山海孤关,內外断联,交通绝途,万般无奈之下,这才选择联虏平寇。”
  “今日得见上差前来,倍感亲切。”
  “若是朝廷有什么詔命,还请上差儘管吩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