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君臣论道,朱棣的震撼,改革卫所制度!
第83章 君臣论道,朱棣的震撼,改革卫所制度!
回家徐牧抱著自己的漂亮老婆徐妙锦就来了一次激烈的廝杀。
两个人可以算是聚少离多了。
如今,一番廝杀,自然是爽的不能再爽了。
徐妙锦毫无还手之力,整个人都是软绵绵的。
半个月之后,奉天殿的早朝刚散,徐牧便捧著一叠厚重的文书,隨朱棣步入偏殿。
文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跡,还夹著几张绘製精细的图表,正是他执掌兵部半月来,梳理出的军事工作总纲一一涵盖军事行政、武官管理、边军建设、制度修订四大板块。
朱棣看著厚厚的文书也是震惊的无以復加。
这傢伙,能力简直太强了。
而对於徐牧来说,倒是没感觉有多累。
穿越之后,他虽然武力值差劲,但是,精力却是旺盛的可怕。
一天只需要睡一两个时辰,他就可以精神焕发!
“陛下,这是臣近半月梳理的兵部工作规划,分为四卷,还请陛下御览。”
徐牧將文书呈至案前,躬身道,“第一卷为《全国军籍与后勤统筹策》,第二卷是《武官考核与任免章程》,第三卷为《九边布防与军备补充计划》,第四卷则是《军事制度修订草案》,每一卷都附了具体执行步骤与时间节点。”
朱棣拿起第一卷,翻开首页,倒是微微一愣。
没想到,徐牧居然做的如此的细致。
没有多少废话,基本上全都是主题。
朱棣的目光落在“军籍核查”条目上倒是忍不住惊嘆起来。
徐牧不仅列明了全国卫所的现存数量、分布区域,还標註了“重点核查卫所”如江南卫所、北平卫所,多为建文旧部驻守,计划三月內分六路核查,每路派三名兵部主事与两名锦衣卫协同,確保无虚报空额。
后勤部分则详细到九边卫所季度粮草需求表,连宣府卫需每月粮米三千石、草料五千斤,大同卫需每月盐巴两百斤、药材五十斤都標註得一清二楚。
朱棣看下来,就是感觉一目了然。
徐牧製作的是表格,上面的內容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你倒是细致。”
朱棣嘴角露出笑意,翻到第二卷,只见《武官考核章程》中,徐牧將考核標准拆分为军功(占比五成)、军纪(三成)、民生(二成),还附了考核评分表一一例如率军击退一次蒙古袭扰记军功十分,剋扣士兵粮餉”则军纪倒扣二十分,所辖卫所境內百姓无流民记民生五分。
任免部分更是列出了待提拔武官名单,每人的籍贯、军功、现任官职都一目了然,甚至標註了適合任职的卫所,奉天靖难的土兵將领很多,他们这些高层得到了提拔和赏识,但是,中下层的军官也是同样需要提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量。
“这考核標准,既重军功,又顾民生,想得周全。”
朱棣简直不能太满意。
再然后,就是《九边布防与军备补充计划》,图纸上用红笔勾勒出九边重镇的防御范围,宣府、大同、辽东等地还標註了新增兵力增设烽火台数量一一徐牧计划在宣府卫增派两千骑兵,大同卫补充三百门威远连珠炮炮,辽东卫增设五十座烽火台,还特意註明新增军备由工部军器局在四月前完成打造,五月前运抵各卫所;边军训练则要求每卫每月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兵部派督查使现场监督。
最后翻到第四卷《军事制度修订草案》,徐牧不仅补充了《大明律·兵律》中士兵逃役,武官贪腐的量刑细则,还新增了《卫所日常管理条例》,明確“士兵每日训练时辰”“军官与士兵同食制度”,甚至连“卫所武器每月清点流程”都写得细致入微。草案末尾,还附了“军事奏报流程表”,標註“日常军情每月初五上报,紧急军情两时辰內呈递”,確保信息传递高效。
朱棣將四卷文书放在案上,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满是讚许:“朕原以为,兵部事务繁杂,你至少需两月才能理出头绪,没想到你半月便拿出如此详实的规划!军籍核查有步骤,武官考核有標准,边军建设有重点,制度修订有细则,每一项都落到了实处,可见你这些日子,定是夙兴夜寐,未曾懈怠。”
徐牧躬身道:“陛下信任臣,將兵部重任託付於臣,臣不敢有半分懈怠。这些规划,也並非臣一人之功一一兵部各司主事协助整理数据,朱能、丘福二位將军提供了边军布防的建议,臣不过是匯总统筹罢了。”
“你倒懂得谦逊。”
朱棣笑著摆手,拿起硃笔,在文书首页写下“准奏”二字:“但朕知道,若无你居中调度、细致谋划,这些数据与建议,也成不了系统的规划。有你在,朕倒是轻鬆了不少!”
“陛下谬讚!”徐牧笑了笑。
朱棣沉吟片刻,而后道:“朕看你还是写,边军训练则要求每卫每月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兵部派督查使现场监督,你是要这些士兵开始长期训练?”
徐牧笑了一下,隨后道:“陛下,蒙古人还在,不得不防,没有训练,就要生出懈怠之心,组织混乱,日后面对蒙古,如何隨机应变?”
朱棣点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
徐牧继续道:“陛下,臣在梳理兵部事务时,发现卫所制度积弊已深,若不及时调整,恐影响日后军务推进,臣斗胆想向陛下详陈一二。”
朱棣闻言,抬手示意他坐下:“朕正有此意。”
顿了顿,他继续道:“卫所是大明军事根基,你既发现问题,便儘管说来,朕倒要听听,这洪武年间定下的制度,如今出了哪些癥结。”
徐牧谢座后,斟酌著开口:“陛下,洪武年间设卫所,『军户世袭、屯田自养』,本意是『兵农合一,省却粮餉』,可如今却渐生三大弊端。”
“其一,军户逃亡严重一一臣核查军籍时发现,全国卫所竟有近三成军户逃亡,有的卫所名义上有千人,实际能战之兵不足五百。究其原因,一是军户世代为兵,不得脱籍,许多人不堪重负;二是部分卫所军官剋扣军粮、私占屯田,军户无粮可食,只能逃亡。”
朱棣眉头微,手指敲击著案面:“竟有此事?朕记得太祖当年严令军官不得私占屯田,如今看来,还是有人阳奉阴违。”
“正是。”
徐牧继续道:“其二,屯田制度崩坏。洪武年间,卫所屯田『三分守城,七分耕作”,可如今许多卫所的屯田被军官、地方豪强侵占,有的卫所甚至连一分耕作都做不到。臣在江南卫所核查时发现,苏州卫的屯田竟有六成被当地豪强霸占,军户无田可种,只能靠朝廷拨粮度日,反而加重了户部负担。”
“其三,卫所士兵战力衰退。”
徐牧语气愈发凝重,“因军户逃亡、屯田崩坏,许多卫所只能招募流民充军,这些人未经系统训练,连基本的弓马都不熟练;再加上卫所军官多靠世袭或关係上位,不懂治军,士兵平日疏於操练,有的卫所甚至数年不演武,兵器锈跡斑斑一一如此卫所,若遇战事,恐难担当重任。”
朱棣皱眉:“这么严重?”
徐牧道:“正是!”
朱棣想到了卫所制度会出现问题,但是,没想到居然会这么严重。
顿了顿,朱棣道:“朱允当真是无能!”
“的確!”徐牧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跟看点了点头。
其实,这件事儿还真是赖不到朱允的头上,最主要的还是朱元璋的问题,卫所出现逃兵,洪武时期就出现了,朱允灼软弱,解决不掉这个问题。
现在,问题丟给了朱老四。
他沉默片刻,看向徐牧:“你既看出这些弊端,可有应对之策?”
徐牧笑了笑,不疾不徐的开口道:“其一,改革军户制度一一允许“军户若有子弟考取功名,可脱军籍”,同时严惩剋扣军粮、私占屯田的军官,凡查实者,一律革职查办,屯田归还军户,以稳定军户人心,减少逃亡。”
说到这里,徐牧微微的顿了顿:“陛下初登大宝,这个时候清理屯田,卫所上下谁不感激著陛下?”
朱棣点了点头:“倒也是一个好想法,然后呢?”
徐牧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然后就是整顿屯田。由兵部联合户部、都察院,派“屯田督查使”前往各卫所,清查被侵占的屯田,限期归还!”
“如此倒是治標不治本!”朱棣摇了摇头道:“现在归还,日后,军户还是要出现逃离怎么办?现在军官不侵占军户的田地,以后呢?”
徐牧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我们在北方不是已经改革屯田了吗?”
朱棣微微一愣,只是记得当初徐牧为了招揽降兵的確是弄了一些政策出来,而自己忙著打仗,这些事儿全都被他给丟到了一边,全然忘记了。
“具体执行的如何?”朱棣好奇的询问道。
“屯田改革之后,军户自然是开心的,不需要耕田,只需要接受训练,土地產出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他们,他们对陛下自然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
徐牧微笑:“陛下,臣查遍天下卫所军屯,发现如今最大的问题是『散』一一地块散、军属散、管理散,才让屯地被侵占、粮產上不来。”
朱棣眯著眼睛:“那么你的想法?”
徐牧道:“设军屯社,就是要“聚散为整”,按百户屯的规模划连片屯地,让军属集中居住耕种,再选两个懂耕种、品行正的军属当『屯老”,配个兵部派的屯吏管台帐,既好统筹资源,也好监督。”
“统筹资源?”朱棣手指轻点案面:“军属手头缺耕牛、少种子,难道还要朝廷一一补给?”
“陛下英明。”
徐牧应声答道:“臣计划让户部先拨款,给每个军屯社统一配耕牛、农具和粟麦种子这些东西不是白给,后续从屯粮收成里按十分之一逐年扣,既减轻军属负担,也避免浪费。另外,臣还想派农官驻社,教军属抗旱防涝的法子,边军屯社再配水利工匠修沟渠,確保亩產稳得住。”
朱棣点点头,又问:“粮產收上来,怎么分?要是分不均,军属闹起来,反而坏了大事。”
“臣已想好转运之法。”
徐牧道,“先按军属人口留足基础口粮,每人每月二石,饿不著肚子是根本;剩下的粮產,六成按耕种面积分,四成按出力多少评一一屯老和军属一起打分,谁下的力气多,谁得的粮就多,直接充作士兵的收入,还能免赋税售卖。另外,每社也需要缴纳赋税,大概是一成粮產当应急军粮,非陛下旨意不能动,万一遇著战事或灾年,也有个缓衝。”
“倒也周全。”
朱棣露出几分讚许,话锋一转,“那士兵呢?军属种了地,士兵不用耕了,总不能閒著一一你说的『正规化操练”,又有哪些门道?”
“臣的想法是,让士兵彻底脱耕,专职操练。”
徐牧笑著开口道:“每日辰时到申时,除了初一十五休假探亲,其余时间都用来练。
步兵练阵法和刀枪,骑兵练骑射和护炮推进,炮兵专门练威远炮速射、靖世炮瞄准,每月还得搞三次火炮齐射演练,不能让新炮成了摆设。”
徐牧知道朱棣的痒痒处在哪儿。
不就是想要揍蒙古么?
想要揍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不强怎么行?
卫所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开国的时候还好,越往后战斗力越不行,最后大明只能用募兵制了。
“光练不考也不行。”朱棣眼晴明亮起来,隨后飞快的开口道:“得有考核,不然有人混日子。”
“陛下所言极是。”
徐牧连忙应和:“臣计划每季派督查使去考核:步兵看体能,看他们的射击:骑兵得驰射三发二中、负重奔袭三十里不落;炮兵要威远炮三分钟一发、靖世炮百步中靶心。不合格的降薪,两次不合格就调去后勤,绝不能让战力掺水。”
朱棣沉吟片刻,又问:“军屯社和军营离得近,万一互相肘怎么办?比如军官让军属白干活,或是军屯社有事总找军营兜底。”
“臣已想过这点,打算定个权责清单。”
徐牧道,“军营的责任是护屯,边军每日巡逻,遇著骚扰立刻出兵;军屯社不能让士兵干农活儿,要调兵就只有朝廷有这个资格,但是也要明確职权,若是遇到了骚扰,士兵要主动出击。此外!每月初一,军营將领和屯老、屯吏还得开协调会,有问题当场解决,会后记下来报兵部备案,谁也推不了责。”
暖阁內静了片刻,朱棣看著徐牧,眼中满是认可:“你这法子,既补了卫所的积弊,又不违太祖的军屯本意,还能为北征赞下兵和粮,是个长远之策。”
朱棣琢磨了一下,这么干好像还真的不算是违背祖制。
无非就是把屯田制度调整了一下而已。
他略微沉吟:“这样,先整顿屯田。由兵部联合户部、都察院,派『屯田督查使”前往各卫所,清查被侵占的屯田,限期归还,另外,在北平、宣府、大同试点半年,你亲自去督办,有什么问题隨时奏报。若真能成,再推广到全国卫所。”
徐牧躬身即首:“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託,把军屯社和操练的事办实,为大明练出锐旅、攒足粮草!”
回家徐牧抱著自己的漂亮老婆徐妙锦就来了一次激烈的廝杀。
两个人可以算是聚少离多了。
如今,一番廝杀,自然是爽的不能再爽了。
徐妙锦毫无还手之力,整个人都是软绵绵的。
半个月之后,奉天殿的早朝刚散,徐牧便捧著一叠厚重的文书,隨朱棣步入偏殿。
文书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跡,还夹著几张绘製精细的图表,正是他执掌兵部半月来,梳理出的军事工作总纲一一涵盖军事行政、武官管理、边军建设、制度修订四大板块。
朱棣看著厚厚的文书也是震惊的无以復加。
这傢伙,能力简直太强了。
而对於徐牧来说,倒是没感觉有多累。
穿越之后,他虽然武力值差劲,但是,精力却是旺盛的可怕。
一天只需要睡一两个时辰,他就可以精神焕发!
“陛下,这是臣近半月梳理的兵部工作规划,分为四卷,还请陛下御览。”
徐牧將文书呈至案前,躬身道,“第一卷为《全国军籍与后勤统筹策》,第二卷是《武官考核与任免章程》,第三卷为《九边布防与军备补充计划》,第四卷则是《军事制度修订草案》,每一卷都附了具体执行步骤与时间节点。”
朱棣拿起第一卷,翻开首页,倒是微微一愣。
没想到,徐牧居然做的如此的细致。
没有多少废话,基本上全都是主题。
朱棣的目光落在“军籍核查”条目上倒是忍不住惊嘆起来。
徐牧不仅列明了全国卫所的现存数量、分布区域,还標註了“重点核查卫所”如江南卫所、北平卫所,多为建文旧部驻守,计划三月內分六路核查,每路派三名兵部主事与两名锦衣卫协同,確保无虚报空额。
后勤部分则详细到九边卫所季度粮草需求表,连宣府卫需每月粮米三千石、草料五千斤,大同卫需每月盐巴两百斤、药材五十斤都標註得一清二楚。
朱棣看下来,就是感觉一目了然。
徐牧製作的是表格,上面的內容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你倒是细致。”
朱棣嘴角露出笑意,翻到第二卷,只见《武官考核章程》中,徐牧將考核標准拆分为军功(占比五成)、军纪(三成)、民生(二成),还附了考核评分表一一例如率军击退一次蒙古袭扰记军功十分,剋扣士兵粮餉”则军纪倒扣二十分,所辖卫所境內百姓无流民记民生五分。
任免部分更是列出了待提拔武官名单,每人的籍贯、军功、现任官职都一目了然,甚至標註了適合任职的卫所,奉天靖难的土兵將领很多,他们这些高层得到了提拔和赏识,但是,中下层的军官也是同样需要提拔。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作量。
“这考核標准,既重军功,又顾民生,想得周全。”
朱棣简直不能太满意。
再然后,就是《九边布防与军备补充计划》,图纸上用红笔勾勒出九边重镇的防御范围,宣府、大同、辽东等地还標註了新增兵力增设烽火台数量一一徐牧计划在宣府卫增派两千骑兵,大同卫补充三百门威远连珠炮炮,辽东卫增设五十座烽火台,还特意註明新增军备由工部军器局在四月前完成打造,五月前运抵各卫所;边军训练则要求每卫每月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兵部派督查使现场监督。
最后翻到第四卷《军事制度修订草案》,徐牧不仅补充了《大明律·兵律》中士兵逃役,武官贪腐的量刑细则,还新增了《卫所日常管理条例》,明確“士兵每日训练时辰”“军官与士兵同食制度”,甚至连“卫所武器每月清点流程”都写得细致入微。草案末尾,还附了“军事奏报流程表”,標註“日常军情每月初五上报,紧急军情两时辰內呈递”,確保信息传递高效。
朱棣將四卷文书放在案上,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满是讚许:“朕原以为,兵部事务繁杂,你至少需两月才能理出头绪,没想到你半月便拿出如此详实的规划!军籍核查有步骤,武官考核有標准,边军建设有重点,制度修订有细则,每一项都落到了实处,可见你这些日子,定是夙兴夜寐,未曾懈怠。”
徐牧躬身道:“陛下信任臣,將兵部重任託付於臣,臣不敢有半分懈怠。这些规划,也並非臣一人之功一一兵部各司主事协助整理数据,朱能、丘福二位將军提供了边军布防的建议,臣不过是匯总统筹罢了。”
“你倒懂得谦逊。”
朱棣笑著摆手,拿起硃笔,在文书首页写下“准奏”二字:“但朕知道,若无你居中调度、细致谋划,这些数据与建议,也成不了系统的规划。有你在,朕倒是轻鬆了不少!”
“陛下谬讚!”徐牧笑了笑。
朱棣沉吟片刻,而后道:“朕看你还是写,边军训练则要求每卫每月进行一次实战演习,兵部派督查使现场监督,你是要这些士兵开始长期训练?”
徐牧笑了一下,隨后道:“陛下,蒙古人还在,不得不防,没有训练,就要生出懈怠之心,组织混乱,日后面对蒙古,如何隨机应变?”
朱棣点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
徐牧继续道:“陛下,臣在梳理兵部事务时,发现卫所制度积弊已深,若不及时调整,恐影响日后军务推进,臣斗胆想向陛下详陈一二。”
朱棣闻言,抬手示意他坐下:“朕正有此意。”
顿了顿,他继续道:“卫所是大明军事根基,你既发现问题,便儘管说来,朕倒要听听,这洪武年间定下的制度,如今出了哪些癥结。”
徐牧谢座后,斟酌著开口:“陛下,洪武年间设卫所,『军户世袭、屯田自养』,本意是『兵农合一,省却粮餉』,可如今却渐生三大弊端。”
“其一,军户逃亡严重一一臣核查军籍时发现,全国卫所竟有近三成军户逃亡,有的卫所名义上有千人,实际能战之兵不足五百。究其原因,一是军户世代为兵,不得脱籍,许多人不堪重负;二是部分卫所军官剋扣军粮、私占屯田,军户无粮可食,只能逃亡。”
朱棣眉头微,手指敲击著案面:“竟有此事?朕记得太祖当年严令军官不得私占屯田,如今看来,还是有人阳奉阴违。”
“正是。”
徐牧继续道:“其二,屯田制度崩坏。洪武年间,卫所屯田『三分守城,七分耕作”,可如今许多卫所的屯田被军官、地方豪强侵占,有的卫所甚至连一分耕作都做不到。臣在江南卫所核查时发现,苏州卫的屯田竟有六成被当地豪强霸占,军户无田可种,只能靠朝廷拨粮度日,反而加重了户部负担。”
“其三,卫所士兵战力衰退。”
徐牧语气愈发凝重,“因军户逃亡、屯田崩坏,许多卫所只能招募流民充军,这些人未经系统训练,连基本的弓马都不熟练;再加上卫所军官多靠世袭或关係上位,不懂治军,士兵平日疏於操练,有的卫所甚至数年不演武,兵器锈跡斑斑一一如此卫所,若遇战事,恐难担当重任。”
朱棣皱眉:“这么严重?”
徐牧道:“正是!”
朱棣想到了卫所制度会出现问题,但是,没想到居然会这么严重。
顿了顿,朱棣道:“朱允当真是无能!”
“的確!”徐牧倒是没多说什么,只是跟看点了点头。
其实,这件事儿还真是赖不到朱允的头上,最主要的还是朱元璋的问题,卫所出现逃兵,洪武时期就出现了,朱允灼软弱,解决不掉这个问题。
现在,问题丟给了朱老四。
他沉默片刻,看向徐牧:“你既看出这些弊端,可有应对之策?”
徐牧笑了笑,不疾不徐的开口道:“其一,改革军户制度一一允许“军户若有子弟考取功名,可脱军籍”,同时严惩剋扣军粮、私占屯田的军官,凡查实者,一律革职查办,屯田归还军户,以稳定军户人心,减少逃亡。”
说到这里,徐牧微微的顿了顿:“陛下初登大宝,这个时候清理屯田,卫所上下谁不感激著陛下?”
朱棣点了点头:“倒也是一个好想法,然后呢?”
徐牧深吸了一口气,继续道:“然后就是整顿屯田。由兵部联合户部、都察院,派“屯田督查使”前往各卫所,清查被侵占的屯田,限期归还!”
“如此倒是治標不治本!”朱棣摇了摇头道:“现在归还,日后,军户还是要出现逃离怎么办?现在军官不侵占军户的田地,以后呢?”
徐牧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我们在北方不是已经改革屯田了吗?”
朱棣微微一愣,只是记得当初徐牧为了招揽降兵的確是弄了一些政策出来,而自己忙著打仗,这些事儿全都被他给丟到了一边,全然忘记了。
“具体执行的如何?”朱棣好奇的询问道。
“屯田改革之后,军户自然是开心的,不需要耕田,只需要接受训练,土地產出按照一定比例分配给他们,他们对陛下自然是忠心耿耿,死心塌地!”
徐牧微笑:“陛下,臣查遍天下卫所军屯,发现如今最大的问题是『散』一一地块散、军属散、管理散,才让屯地被侵占、粮產上不来。”
朱棣眯著眼睛:“那么你的想法?”
徐牧道:“设军屯社,就是要“聚散为整”,按百户屯的规模划连片屯地,让军属集中居住耕种,再选两个懂耕种、品行正的军属当『屯老”,配个兵部派的屯吏管台帐,既好统筹资源,也好监督。”
“统筹资源?”朱棣手指轻点案面:“军属手头缺耕牛、少种子,难道还要朝廷一一补给?”
“陛下英明。”
徐牧应声答道:“臣计划让户部先拨款,给每个军屯社统一配耕牛、农具和粟麦种子这些东西不是白给,后续从屯粮收成里按十分之一逐年扣,既减轻军属负担,也避免浪费。另外,臣还想派农官驻社,教军属抗旱防涝的法子,边军屯社再配水利工匠修沟渠,確保亩產稳得住。”
朱棣点点头,又问:“粮產收上来,怎么分?要是分不均,军属闹起来,反而坏了大事。”
“臣已想好转运之法。”
徐牧道,“先按军属人口留足基础口粮,每人每月二石,饿不著肚子是根本;剩下的粮產,六成按耕种面积分,四成按出力多少评一一屯老和军属一起打分,谁下的力气多,谁得的粮就多,直接充作士兵的收入,还能免赋税售卖。另外,每社也需要缴纳赋税,大概是一成粮產当应急军粮,非陛下旨意不能动,万一遇著战事或灾年,也有个缓衝。”
“倒也周全。”
朱棣露出几分讚许,话锋一转,“那士兵呢?军属种了地,士兵不用耕了,总不能閒著一一你说的『正规化操练”,又有哪些门道?”
“臣的想法是,让士兵彻底脱耕,专职操练。”
徐牧笑著开口道:“每日辰时到申时,除了初一十五休假探亲,其余时间都用来练。
步兵练阵法和刀枪,骑兵练骑射和护炮推进,炮兵专门练威远炮速射、靖世炮瞄准,每月还得搞三次火炮齐射演练,不能让新炮成了摆设。”
徐牧知道朱棣的痒痒处在哪儿。
不就是想要揍蒙古么?
想要揍蒙古,军队的战斗力不强怎么行?
卫所制度最大的问题就是削弱了士兵的战斗力,开国的时候还好,越往后战斗力越不行,最后大明只能用募兵制了。
“光练不考也不行。”朱棣眼晴明亮起来,隨后飞快的开口道:“得有考核,不然有人混日子。”
“陛下所言极是。”
徐牧连忙应和:“臣计划每季派督查使去考核:步兵看体能,看他们的射击:骑兵得驰射三发二中、负重奔袭三十里不落;炮兵要威远炮三分钟一发、靖世炮百步中靶心。不合格的降薪,两次不合格就调去后勤,绝不能让战力掺水。”
朱棣沉吟片刻,又问:“军屯社和军营离得近,万一互相肘怎么办?比如军官让军属白干活,或是军屯社有事总找军营兜底。”
“臣已想过这点,打算定个权责清单。”
徐牧道,“军营的责任是护屯,边军每日巡逻,遇著骚扰立刻出兵;军屯社不能让士兵干农活儿,要调兵就只有朝廷有这个资格,但是也要明確职权,若是遇到了骚扰,士兵要主动出击。此外!每月初一,军营將领和屯老、屯吏还得开协调会,有问题当场解决,会后记下来报兵部备案,谁也推不了责。”
暖阁內静了片刻,朱棣看著徐牧,眼中满是认可:“你这法子,既补了卫所的积弊,又不违太祖的军屯本意,还能为北征赞下兵和粮,是个长远之策。”
朱棣琢磨了一下,这么干好像还真的不算是违背祖制。
无非就是把屯田制度调整了一下而已。
他略微沉吟:“这样,先整顿屯田。由兵部联合户部、都察院,派『屯田督查使”前往各卫所,清查被侵占的屯田,限期归还,另外,在北平、宣府、大同试点半年,你亲自去督办,有什么问题隨时奏报。若真能成,再推广到全国卫所。”
徐牧躬身即首:“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託,把军屯社和操练的事办实,为大明练出锐旅、攒足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