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兵精粮足,兵强马壮!
  这一段时间,徐牧在忙,朱棣也是一点都没閒著。
  一方面是亲自出面与周边蒙古部落重申盟约,通过赏赐、互市巩固关係,防止蒙古趁燕军內部改革时南下袭扰。
  另一方面就是彻底的革新战法,徐牧训练的降军侧重“火器协同”,適合后续攻城;而朱棣需聚焦嫡系骑兵、精锐步兵的“突击战力”——比如在北平周边演练“快速奔袭!”
  还要把这些战法给彻底的融入其中。
  此外就是税收体系。
  这些东西都需要朱棣来操心。
  北平城外的降军营地里,夏风卷著尘土掠过帐篷,五万南军降兵列成整齐的队伍,目光却多带著几分不安——自李景隆降燕后,他们便惶惶不可终日,既怕被燕军猜忌,又怕前路茫茫。
  直到徐牧身著緋色官袍,带著吏员与粮车走进营地,这份不安才渐渐被好奇取代。
  “诸位弟兄,今日召大家来,是要给你们一个安稳前程。”
  徐牧站上高台,拿著一个巨大的铁皮喇叭:“你们虽曾为南军,但如今归降王爷,便是燕军的一份子。本伯今日承诺,凡愿留在军中效力者,战后可与北地卫所士兵一样,分得南方军田,子孙可承;首月粮餉,今日便预发一石,让你们先安心。”
  话音刚落,台下顿时响起一阵骚动。
  一个满脸风霜的老兵忍不住喊道:“徐大人,这话当真?我们这些降兵,也能有自己的田?”
  “自然当真。”
  徐牧抬手示意安静,身后的吏员立刻展开加盖燕王府大印的文书,“这是王爷亲批的告示,上面写得明明白白——只要你们忠心作战,不叛不逃,军田、粮餉,一样都不会少。”
  就在降兵们眼中燃起希望时,徐牧话锋一转,语气多了几分严肃:“但丑话说在前头,若有人敢私自逃亡,不仅自己会被追拿问罪,家人也不得再享受军田收益。咱们是军中弟兄,既要同享好处,也要共担约束,谁也不能坏了规矩。”
  “利益诱惑”与“连坐约束”如同两股绳子,牢牢拴住了降兵的心。
  有田可种、有粮可拿,是他们半辈子的念想;而家人的牵连,又让他们不敢有半分逃亡的念头。
  之前就收编了二十万。
  如今算是彻底的融入到了燕军的体系当中。
  徐牧看著登记册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心中鬆了口气。
  他隨即调派燕军嫡系中的火器百户,组成“教习队”,入驻降军营地,开启为期两个月的火器训练。
  不知不觉时间也已经来到了2月份。
  日头正烈,降兵们却练得格外认真。
  火銃装弹的步骤繁琐,从倒火药、装弹丸到扣动扳机,每个动作都要反覆练习。
  火炮瞄准更需耐心,要根据距离调整炮架角度,稍有偏差便会失准。
  这段时间,徐牧又是弄出了诸多的新式火炮。
  一个是改进型佛朗机炮——“威远连珠炮”,优化后装弹巢结构可拆卸式铜製弹巢,预装火药与铅弹、採用“铁芯铜体”炮身,外层铜防腐蚀,內层铁增强抗压,,搭配徐牧改进的颗粒火药,有效射程可以达到 300-400步。接近五百多米,可以中距离进行压制。
  因可拆卸弹巢,每分钟射速 3-4发(旧式佛朗机仅 1发/分钟),3门“威远连珠炮”齐射,可形成“火力墙”,阻断军队的衝击。
  另一个就是后期的红衣大炮,不过在这里名字叫靖难破城炮,三段式铸炮工艺,一个是减少炮身沙眼,提升抗压强度、加长炮管、加装“准星+照门”瞄准系统,搭配重型实心弹/爆炸弹。
  有效射程 800-1000步,弹重 30斤(铸铁弹),1000步內可轰塌 2米厚的夯土城墙,弹內装 10斤火药,配延时引信,落地后爆炸可產生直径 15米的杀伤范围,碎片能击穿兵甲,適合摧毁城墙后的防御工事。
  第三个就是车载火炮——“捷驰轰雷炮”,有效射程 400-500步,虽短於重型炮,但能隨骑兵快速推进,弥补“重型炮机动性差”的短板,从行军状態转为射击状態仅需一盏茶的时间。
  在张牧的手里头形成“远近结合、攻防一体”的火器体系。
  整个北方升起了一座座高炉,之前还是需要藏著掖著,现在完全不需要了。
  教习队的百户拿著马鞭,一遍遍纠正动作:“火銃要端稳,不然子弹会飘!火炮標尺要看准,这可不是打鸟,差一寸就打不到城墙!”
  降兵们没人抱怨。他们知道,学好火器,既能在战场上保命,更能在战后分到好田——徐牧说过,训练优异者,战后可多赏两亩田,这份诱惑,让他们所有的疲惫都拋到了脑后。
  到了五月,八成降兵已能熟练完成火銃装弹与火炮瞄准,连最笨拙的士兵,也能在半柱香內完成一套火銃操作。
  接下来的一个月,训练转入“战术协同”。
  徐牧让人仿照南京周边城池的城墙,筑了几座土城,模擬攻城场景:火銃手列成三排,轮射压制城头守军;火炮手瞄准城门或城墙薄弱处,轰出缺口;步兵则手持盾牌,待缺口打开后衝锋。
  降兵与燕军嫡系混编演练,起初还时有配合失误,可隨著日子推移,越来越多的降兵能精准跟上指令,甚至在一次模擬攻城中,只用半个时辰便“攻破”了土城。
  朱棣也来视察过,然后,彻底佩服了。
  与此同时,北地的粮仓也在悄然充盈。
  北平卫、永平卫的夏收粮归仓,扣除士兵分粮后,六十万石粮食入库;徐牧此前用大明宝钞兑换的九十万石存粮,也尽数转运至北平主粮仓;三十万降军老弱在军田补种的粟米,虽產量不及夏粮,也收穫了三十万石。
  三股粮食匯聚,北平粮仓的存量竟达一百八十万石——按四十万大军每月耗粮十二万石算,足够支撑六个月,南下的后勤根基,彻底扎稳了。
  感觉时间差不多了,朱棣在燕王府召开军事会议,帐內挤满了张玉、朱能、丘福等武將,姚广孝也端坐一旁。
  朱棣看著案上的奏报,突然起身,指著徐牧笑道:“诸位看看,彭城伯这几个月做的事——降军逃兵为零,火器训练成军,粮仓储备够半年出征!若论功劳,妹夫当居首座,便是少师(姚广孝),今日也要让他三分!”
  说著,他亲手將徐牧引到首座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