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再等等
雅间內,气氛已经不再是最初的剑拔弩张。
朱元璋那句“准备何时,正式开朝建元”。
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父子间最后一层隔阂。
当他问出这句话时,他已经不再是大明的皇帝,而是一个看著儿子另起炉灶的父亲。
朱桂为父亲续上茶,轻轻摇了摇头。
虽说没关就是开了。
但还是要再小演一下。
“为何?”
朱元璋问道。
他以为朱桂是怕自己反对,或是担心根基不稳。
朱桂的目光,落在了那张摊开在旁边桌案上的世界地图上。
朱元璋顺著他的目光看去,视线落在了大明北方,那片被標註为“韃靼”的广袤黄色区域。
他皱起了眉头,心中那个盘踞了一生的心结再次浮现。
“你是说北元?”
朱元璋的声音冷了下来:“他们不过是苟延残喘,一群没了爪牙的狼,早已不足为惧。”
“儿臣说的,不是北元。”
朱桂走到地图前,拿起一支炭笔,在西域之外,那片更加广阔的中亚土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圈。
这个圈甚至將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的故地都囊括了进去。
“儿臣说的是他。”
朱桂的笔尖,在圈子的中心点了点:“一个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正在试图重建蒙古帝国荣光的跛子,帖木儿。”
“帖木儿?”
朱元璋念著这个陌生的名字,眼中满是疑惑。
“是的。一个比当年的陈友谅更狡猾,比张士诚更坚韧,也比北元那些黄金家族的子孙更有雄心壮志的梟雄。”
朱桂的语气变得凝重:“洪武二十五年,他彻底掌控了察合台汗国。洪武二十一年,他征服了波斯。”
“如今,金帐汗国已是他的附庸。他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重新整合了蒙古分裂的四大汗国中的三个。”
朱元璋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他看著地图上那个巨大的圆圈,那里面的疆域,比他现在统治的大明还要广阔。
他一直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草原上那些不肯臣服的北元残余。
他做梦也想不到,在西域的更西方。
一个他闻所未闻的蒙古继承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如此恐怖的帝国。
“他……他想做什么?”
朱元璋的声音艰涩,扶著轮椅扶手的手,青筋暴起。
“他想重现祖先的荣光。”
朱桂一字一顿地说道:“他想让太阳照耀的所有土地,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他的下一个目標,是吞併天竺。而他最终的目標……”
朱桂的笔尖,从那个巨大的圆圈,缓缓向东移动,最后,重重地落在了“大明”两个字上。
“是东征,是夺回他认为本该属於蒙古人的,最富庶的中原故土。”
“轰!”
朱元璋的脑子里嗡的一声。
他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驱逐元韃,再造华夏。
可现在,他的儿子告诉他,一个比元朝更强大的蒙古帝国正在復甦,並且已经將屠刀对准了大明。
那股刚刚被上京繁华所冲淡的危机感,以十倍百倍的强度,重新攫住了他的心臟。
“他们有多少兵马?何时会打过来?”
朱元璋的声音立马变的低沉。
他戎马一生,从未有过如此心惊肉跳的感觉。
大明看似强大,但北方的防线漫长,要处处设防,兵力早已捉襟见肘。
如果一个统一了西方的蒙古帝国全力东征,大明……能挡得住吗?
看到父亲紧张的神情,朱桂连忙出言安抚:“父皇不必过分担忧。儿臣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们的商船和探子,已经抵达了波斯湾和天竺沿岸。”
“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帖木儿虽然野心勃勃,但他现在正集结主力,准备南下攻打富庶的天竺。”
“那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三五年,他根本无法脱身。就算他拿下了天竺,消化战果,休养生息,也需要数年时间。”
朱桂伸出手指,在地图上比划著名:“从他的都城撒马尔罕,到我大明的嘉峪关,路途遥远,大军行进,粮草筹备,绝非易事。”
“儿臣判断,至少十五年之內,他还无力东征。我们,还有十五年的时间。”
听到十五年这个数字,朱元璋的心才稍稍平復了一些。
但他看向朱桂的眼神已经不同了。
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儿子在南洋建立的基业,其价值远不止是財富和兵力。
这种遍布海外的情报网络,这种超越了大明疆界的全球视野,才是最可怕,也是最宝贵的东西。
大明的锦衣卫能探查到蒙古草原的风吹草动,却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而他的儿子,却已经能將一个万里之外的帝国的动向。
分析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十五年缓衝,大明就可以从容准备。
一种荒谬的感觉涌上心头。
他这个大明皇帝,竟然要靠儿子,来获取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军国大事。
朱元璋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靠回了轮椅上。他接受了这个现实。
“既然你心意已决,咱也不再劝你。”
他看著朱桂,神情复杂:“你留在南洋,也好。大明在北,大夏在南,我们老朱家,有两片江山,总比吊死在一棵树上强。”
“將来若是帖木儿真的打过来,我们之间,也能有个照应。”
这番话,等於是彻底承认了朱桂和他的大夏国。
朱桂心中一暖,对著父亲深深一揖:“儿臣,谢父皇体谅。”
“先別急著谢。”
朱元璋摆了摆手,帝王的本能再次显现。
他不再纠结於皇位,而是开始以一个开国君主的经验,为儿子的基业出谋划策。
“你的基业,看似稳固,实则隱患不小。”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咱只问你一件事,蓝玉,你打算如何处置?”
朱桂一愣:“蓝將军劳苦功高,是大夏的定海神针,儿臣自然是信重有加。”
“信重?”
朱元璋冷笑一声:“咱当年也信重胡惟庸,信重李善长。可结果呢?人心是会变的,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大將之心。”
“蓝玉此人,桀驁不驯,当年在咱面前就敢不守规矩。如今在你这里,更是军政大权一把抓,水师陆师尽归他管。这和前朝的安禄山,有何区別?”
“你今天能压得住他,是因为你威望正盛。可十五年后,二十五年后呢?”
“你若是病了,老了呢?你的儿子,能压得住他和他蓝家的势力吗?”
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寒冰:“听咱一句劝。趁著现在大局已定,找个由头,把他兵权夺了。给他个国公的虚衔,让他回家养老,这是对他,对你,对你將来的子孙,都最好的安排。”
“若是他不识相,那就別怪你心狠手辣。”
“一个不听话的功臣,比十个强大的敌人还要危险!”
这番话,充满了血腥的权谋味道,让雅间里的温度都降了几分。
这正是朱元璋的行事风格。
为了皇权的绝对稳固,任何功臣都可以牺牲。
沐春和蓝玉若是在场,定会嚇得魂飞魄散。
然而,朱桂听完,却只是平静地摇了摇头。
“父皇,您多虑了。”
“多虑?”
朱元璋的眉毛拧成一团:“咱是过来人,咱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天底下,就没有不贪恋权力的將军!”
“或许吧。”
朱桂淡淡一笑:“但父皇您或许不明白,在大夏,军队的忠诚,从来不属於某一个將军。”
“蓝將军是优秀的统帅,但他指挥不了任何一个不属於他战斗序列的士兵。”
“军队的粮草、军械、军餉,由后勤部直接发放到每一个百户所,不经將领之手。”
“所有中层以上军官的任命和调动,都必须经过军部的审核和我的批准。更重要的是……”
朱桂顿了顿,回头看著自己一脸不解的父亲,微笑道:“我治下的每一个士兵,从入伍的第一天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不是为將领而战,不是为我朱桂而战,而是为他们自己,为他们的家人,为大夏国所有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战。”
“他们忠於的,是这条他们认同的道路,是这个能给他们带来尊严和富足的大夏。谁想背叛这条路,谁就是所有士兵的敌人。”
朱元璋愣住了。
他听不懂,或者说,他无法理解。
不忠於皇帝,不忠於將领,却去忠於一个虚无縹緲的道路和一个国家的概念?
这怎么可能?
这军队,还怎么带?
他看著儿子脸上那份自信,忽然感到一阵无力。
他发现,自己和这个儿子之间。
隔著的不仅仅是一片海洋。
隔著的,是一个他完全陌生的时代。
雅间里的谈话,最终在平静中结束。
朱元璋没有再逼问,朱桂也没有再辩解。
父子二人之间,关於皇权的事。
被朱桂一句不感兴趣轻飘飘地绕了过去。
绕不过去,便乾脆不走那条路。
朱元璋想不通,但他看得懂。
他看得懂上京城的繁华,看得懂百姓脸上的神采,看得懂那支舰队的铁甲与炮火。
这就够了。他没有回金陵。
沐春几次三番地劝,都被他一句“再等等”给挡了回来。
朱元璋那句“准备何时,正式开朝建元”。
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父子间最后一层隔阂。
当他问出这句话时,他已经不再是大明的皇帝,而是一个看著儿子另起炉灶的父亲。
朱桂为父亲续上茶,轻轻摇了摇头。
虽说没关就是开了。
但还是要再小演一下。
“为何?”
朱元璋问道。
他以为朱桂是怕自己反对,或是担心根基不稳。
朱桂的目光,落在了那张摊开在旁边桌案上的世界地图上。
朱元璋顺著他的目光看去,视线落在了大明北方,那片被標註为“韃靼”的广袤黄色区域。
他皱起了眉头,心中那个盘踞了一生的心结再次浮现。
“你是说北元?”
朱元璋的声音冷了下来:“他们不过是苟延残喘,一群没了爪牙的狼,早已不足为惧。”
“儿臣说的,不是北元。”
朱桂走到地图前,拿起一支炭笔,在西域之外,那片更加广阔的中亚土地上,画了一个巨大的圈。
这个圈甚至將伊尔汗国和金帐汗国的故地都囊括了进去。
“儿臣说的是他。”
朱桂的笔尖,在圈子的中心点了点:“一个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正在试图重建蒙古帝国荣光的跛子,帖木儿。”
“帖木儿?”
朱元璋念著这个陌生的名字,眼中满是疑惑。
“是的。一个比当年的陈友谅更狡猾,比张士诚更坚韧,也比北元那些黄金家族的子孙更有雄心壮志的梟雄。”
朱桂的语气变得凝重:“洪武二十五年,他彻底掌控了察合台汗国。洪武二十一年,他征服了波斯。”
“如今,金帐汗国已是他的附庸。他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重新整合了蒙古分裂的四大汗国中的三个。”
朱元璋的呼吸,陡然急促起来。
他看著地图上那个巨大的圆圈,那里面的疆域,比他现在统治的大明还要广阔。
他一直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草原上那些不肯臣服的北元残余。
他做梦也想不到,在西域的更西方。
一个他闻所未闻的蒙古继承者,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如此恐怖的帝国。
“他……他想做什么?”
朱元璋的声音艰涩,扶著轮椅扶手的手,青筋暴起。
“他想重现祖先的荣光。”
朱桂一字一顿地说道:“他想让太阳照耀的所有土地,都成为蒙古人的牧场。他的下一个目標,是吞併天竺。而他最终的目標……”
朱桂的笔尖,从那个巨大的圆圈,缓缓向东移动,最后,重重地落在了“大明”两个字上。
“是东征,是夺回他认为本该属於蒙古人的,最富庶的中原故土。”
“轰!”
朱元璋的脑子里嗡的一声。
他一生最大的骄傲,就是驱逐元韃,再造华夏。
可现在,他的儿子告诉他,一个比元朝更强大的蒙古帝国正在復甦,並且已经將屠刀对准了大明。
那股刚刚被上京繁华所冲淡的危机感,以十倍百倍的强度,重新攫住了他的心臟。
“他们有多少兵马?何时会打过来?”
朱元璋的声音立马变的低沉。
他戎马一生,从未有过如此心惊肉跳的感觉。
大明看似强大,但北方的防线漫长,要处处设防,兵力早已捉襟见肘。
如果一个统一了西方的蒙古帝国全力东征,大明……能挡得住吗?
看到父亲紧张的神情,朱桂连忙出言安抚:“父皇不必过分担忧。儿臣之所以知道这些,是因为我们的商船和探子,已经抵达了波斯湾和天竺沿岸。”
“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帖木儿虽然野心勃勃,但他现在正集结主力,准备南下攻打富庶的天竺。”
“那是一块难啃的骨头,没有三五年,他根本无法脱身。就算他拿下了天竺,消化战果,休养生息,也需要数年时间。”
朱桂伸出手指,在地图上比划著名:“从他的都城撒马尔罕,到我大明的嘉峪关,路途遥远,大军行进,粮草筹备,绝非易事。”
“儿臣判断,至少十五年之內,他还无力东征。我们,还有十五年的时间。”
听到十五年这个数字,朱元璋的心才稍稍平復了一些。
但他看向朱桂的眼神已经不同了。
他第一次意识到,这个儿子在南洋建立的基业,其价值远不止是財富和兵力。
这种遍布海外的情报网络,这种超越了大明疆界的全球视野,才是最可怕,也是最宝贵的东西。
大明的锦衣卫能探查到蒙古草原的风吹草动,却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
而他的儿子,却已经能將一个万里之外的帝国的动向。
分析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十五年缓衝,大明就可以从容准备。
一种荒谬的感觉涌上心头。
他这个大明皇帝,竟然要靠儿子,来获取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军国大事。
朱元璋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
靠回了轮椅上。他接受了这个现实。
“既然你心意已决,咱也不再劝你。”
他看著朱桂,神情复杂:“你留在南洋,也好。大明在北,大夏在南,我们老朱家,有两片江山,总比吊死在一棵树上强。”
“將来若是帖木儿真的打过来,我们之间,也能有个照应。”
这番话,等於是彻底承认了朱桂和他的大夏国。
朱桂心中一暖,对著父亲深深一揖:“儿臣,谢父皇体谅。”
“先別急著谢。”
朱元璋摆了摆手,帝王的本能再次显现。
他不再纠结於皇位,而是开始以一个开国君主的经验,为儿子的基业出谋划策。
“你的基业,看似稳固,实则隱患不小。”
朱元璋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咱只问你一件事,蓝玉,你打算如何处置?”
朱桂一愣:“蓝將军劳苦功高,是大夏的定海神针,儿臣自然是信重有加。”
“信重?”
朱元璋冷笑一声:“咱当年也信重胡惟庸,信重李善长。可结果呢?人心是会变的,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大將之心。”
“蓝玉此人,桀驁不驯,当年在咱面前就敢不守规矩。如今在你这里,更是军政大权一把抓,水师陆师尽归他管。这和前朝的安禄山,有何区別?”
“你今天能压得住他,是因为你威望正盛。可十五年后,二十五年后呢?”
“你若是病了,老了呢?你的儿子,能压得住他和他蓝家的势力吗?”
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寒冰:“听咱一句劝。趁著现在大局已定,找个由头,把他兵权夺了。给他个国公的虚衔,让他回家养老,这是对他,对你,对你將来的子孙,都最好的安排。”
“若是他不识相,那就別怪你心狠手辣。”
“一个不听话的功臣,比十个强大的敌人还要危险!”
这番话,充满了血腥的权谋味道,让雅间里的温度都降了几分。
这正是朱元璋的行事风格。
为了皇权的绝对稳固,任何功臣都可以牺牲。
沐春和蓝玉若是在场,定会嚇得魂飞魄散。
然而,朱桂听完,却只是平静地摇了摇头。
“父皇,您多虑了。”
“多虑?”
朱元璋的眉毛拧成一团:“咱是过来人,咱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天底下,就没有不贪恋权力的將军!”
“或许吧。”
朱桂淡淡一笑:“但父皇您或许不明白,在大夏,军队的忠诚,从来不属於某一个將军。”
“蓝將军是优秀的统帅,但他指挥不了任何一个不属於他战斗序列的士兵。”
“军队的粮草、军械、军餉,由后勤部直接发放到每一个百户所,不经將领之手。”
“所有中层以上军官的任命和调动,都必须经过军部的审核和我的批准。更重要的是……”
朱桂顿了顿,回头看著自己一脸不解的父亲,微笑道:“我治下的每一个士兵,从入伍的第一天起,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就不是为將领而战,不是为我朱桂而战,而是为他们自己,为他们的家人,为大夏国所有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而战。”
“他们忠於的,是这条他们认同的道路,是这个能给他们带来尊严和富足的大夏。谁想背叛这条路,谁就是所有士兵的敌人。”
朱元璋愣住了。
他听不懂,或者说,他无法理解。
不忠於皇帝,不忠於將领,却去忠於一个虚无縹緲的道路和一个国家的概念?
这怎么可能?
这军队,还怎么带?
他看著儿子脸上那份自信,忽然感到一阵无力。
他发现,自己和这个儿子之间。
隔著的不仅仅是一片海洋。
隔著的,是一个他完全陌生的时代。
雅间里的谈话,最终在平静中结束。
朱元璋没有再逼问,朱桂也没有再辩解。
父子二人之间,关於皇权的事。
被朱桂一句不感兴趣轻飘飘地绕了过去。
绕不过去,便乾脆不走那条路。
朱元璋想不通,但他看得懂。
他看得懂上京城的繁华,看得懂百姓脸上的神采,看得懂那支舰队的铁甲与炮火。
这就够了。他没有回金陵。
沐春几次三番地劝,都被他一句“再等等”给挡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