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什么叫陛下此言差矣!
奉天殿,落针可闻。
朱允炆顿时语塞。
他设想了所有的礼法和道义,却唯独没有想过最坏的可能。
如果朱桂连皇帝的圣旨都敢抗。
那他之前所说的一切,都將变成一个笑话。
他这个做侄子的,也只是受了爷爷萌荫,才敢有如此底气说出这番话。
若是十三叔连皇爷爷的话都不听了,他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可是...十三叔!他....”
看著孙儿那张涨红了脸却说不出话的样子,朱元璋的眼神里的失望神色更浓。
“你在你十三叔那里,还没资格!”
他不再看朱允炆,目光转向了跪在殿下的沐春。
“沐春,你护送他们一路前来,辛苦了。依你之见呢?”
沐春心中一惊,连忙叩首道:“回陛下,臣乃外臣,不敢妄议皇室家事。琼王殿下乃天潢贵胄,此事如何处置,全凭陛下一言而决。臣万死不敢多言,只听陛下圣断。”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將自己摘得乾乾净净。
“哼。”
朱元璋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哼:“你倒是学了你爹沐英那套滑头的本事。”
沐春跪在地上,头埋得更低,冷汗已经浸湿了后背。
整个大殿再次陷入了死寂。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著皇帝最后的决断。
就在这时,朱元璋的话锋突然一转,凌厉的目光看向了跪在地上的安南国主。
“陈日焜,咱问你,洪武二十八年五月初三,在镇南关外,你安南边民,为何要无故袭杀我大明入境採买药材的汉商一行数十人?”
此言一出,陈日焜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猛的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著龙椅上的朱元璋。
脸色瞬间惨白!
他怎么会知道?
这件事发生在偏远的边境。
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
事后也早已將知情者灭口。
大明皇帝远在万里之外的金陵,怎么可能知道得如此清楚?
连日期,人数都分毫不差!
“怎么,不说话了?”
朱元璋的声音拔高,带著一股杀气:“听咱手上的探卫说,那数十个个大明百姓的脑袋,如今还掛在你安南的边境哨卡上当军功炫耀,你当咱是瞎子,是聋子吗!”
“陛下!陛下饶命啊!臣……臣有罪!臣该死!”
陈日焜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他光想著求援,却忘记了这件“小事”。
此刻的他,再也顾不上扮演什么受害者。
只是疯狂的磕头。
额头撞在地砖上,发出“咚咚”的闷响。
朝堂上的局势,在这一瞬间,发生了惊天逆转。
刚刚还义愤填膺,准备为“忠心藩属”出头的文武百官们,此刻全都傻了眼。
他们呆呆的看著在地上磕头如捣蒜的安南国主。
又看了看龙椅上那位深不可测的皇帝,脑子里一片混乱。
难道说,不是琼王无故寻衅,而是这安南人,先动的手?
那么,琼王出兵,到底是谋反,还是……奉了密旨?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磕头如捣蒜的安南国主身上。
陈日焜的额头已经血肉模糊。
他什么都顾不上了,只剩下求生本能,嘴里语无伦次的哀嚎著:“陛下饶命!臣是一时糊涂!是臣手下的將领擅作主张,臣真的不知情啊!”
“不知情?”
“你安南陈氏,自前元时起,便窃据我汉唐故土交趾,数百年间,时降时叛,反覆无常。咱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欲多造杀孽,这才將你列为不征之国,允你称臣纳贡。”
“可你是怎么回报咱的?”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龙袍上的五爪金龙仿佛活了过来,俯瞰著殿下眾人。
“你不仅袭杀我大明商旅,还將他们的头颅悬於关隘,以此为功!你暗中联络占城、真腊,意图侵占我广西边境,你当咱手下的锦衣卫探都是吃乾饭的吗?”
他们这才惊恐的发现,这位年近古稀的开国皇帝,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其实洞察著天下的一切。
没有什么能瞒得过他。
陈日焜彻底瘫软在地,像一滩烂泥,连求饶的力气都没有了。
一直侍立在侧的皇太孙朱允炆,眼看局面如此,心中不忍。
他深受儒家思想薰陶,认为天朝上国当有容人之量,以德服人方是王道。
他上前一步,躬身奏道:“皇爷爷,孙儿以为,安南国主虽有大过,但罪不及国。既然他已认罪,不如降下恩旨,令其严惩肇事之將领,並割地赔款,以示惩戒。如此,既能彰显我大明宽仁之德,又能让四方蛮夷知晓天威,岂不两全?”
朱允炆的声音清朗,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他觉得自己的提议合情合理,既惩罚了罪人,又保全了大国的体面。
然而,他话音刚落,便感到一股如山般的压力当头罩下。
朱元璋猛的转过头,死死的盯著他,那眼神里没有讚许,只有浓浓的失望。
“宽,仁?体,面?”
朱元璋一字一句地的反问。
这一番反问,让朱允炆浑身一颤。
“允炆,咱问你,你姓什么?”
“孙儿……姓朱。”
“你是谁的孙子?”
“是皇爷爷您的孙子。”
“那你將来要做什么?”
“继承大统,为……为大明之君。”
“好!”
朱元璋猛的一拍龙椅扶手,发出一声巨响。
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震。
“既然知道自己是大明天子,为何说出如此妇人之仁的话!咱的仁慈,是对咱大明的百姓,不是对这些餵不熟的白眼狼!”
他指著瘫在地上的陈日焜,厉声喝道:“他杀咱子民的时候,跟你讲宽仁了吗?他覬覦咱大明江山的时候,跟你讲体面了吗?”
“咱立下十五不征之国的祖训,不是告诉你们,咱怕了谁!而是告诉你们,那些穷山恶水的破地方,不值得咱大明的將士去流血牺牲!可祖训的根本,是他们要懂得敬畏!是他们不能越过那条线!”
“人若犯我,我必杀之!国若犯我,我必灭之!这才是咱老朱家立国的根本!你连这个都忘了?”
朱元璋的胸口剧烈起伏著,他看著自己这个最钟爱的孙子,眼神里满是痛心疾首:“你读的那些圣贤书,是让你明事理!
不是让你变成一个任人欺负的软骨头!
今天他敢杀咱商人,明天他就敢屠咱一个边城!
到那时候,你再跟他讲仁义道德,有用吗?”
朱允炆被骂的面红耳赤,冷汗涔涔而下,他从未见过皇爷爷发这么大的火。
那些话像鞭子一样抽在他的脸上。
让他无地自容。
“孙儿……孙儿知错了。”
“你不知!”
朱元璋打断了他:“你只知道书本上的道理,却不知道这人心之险恶,远超你的想像!你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却把你当成一块肥肉!”
说罢,他不再理会朱允炆,转而对著殿下的侍卫下达了命令。
“来人!將这安南使团一行,尽数给咱拿下,打入天牢,听候发落!”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陈日焜等人发出悽厉的惨叫。
但如狼似虎的殿前武士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机会,直接上前堵住嘴,像拖死狗一样將他们拖出了奉天殿。
大殿之上,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官员都低著头,不敢去看龙椅上那位帝王。
他们终於明白,朱桂在南洋所做的一切,或许……並非谋逆。
跪在另一侧的暹罗国主兰甘亨,早已嚇得魂不附体。
他眼睁睁看著安南国主的下场。
只觉得裤襠一热,一股骚臭味瀰漫开来。
他旁边的王子乐泰,更是面如金纸,浑身抖得像风中的落叶。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移到了他们父子身上。
“你,是暹罗的国王?”
皇帝的声音恢復了平静,但这种平静,比之前的雷霆之怒更让人恐惧。
兰甘亨一个激灵,连滚带爬地向前挪了几步,重重叩首:“罪……罪臣兰甘亨,叩见天朝大皇帝陛下!”
“暹罗……”朱元璋拖长了语调,仿佛在回忆著什么:“咱的祖训里,暹罗也是不征之国。咱大明与你暹罗,素无往来,也无宗藩之名。你今日跑到咱的金鑾殿上,哭哭啼啼,又是为何?”
这话看似平淡,却像一把刀子,直接捅向了兰甘亨的要害。
没有宗藩关係,意味著大明完全可以不理会他的死活。
兰甘亨的脑子在这一刻飞速运转!
“陛下!陛下此言差矣!”
只是这话刚一出来,一旁的文官当场就听不下去了!!
什么叫陛下此言差矣!
这话是一个小国国主能在天朝大殿之上堂而皇之的讲出来吗?
黄淮刚想出面申斥,便被朱元璋的手势稳了下来。
朱元璋眯起眼睛:“哦?咱哪里说差了,你且说说看?”
暹罗国王一听有戏,连忙抬起头,脸上涕泪横流,语气无比恳切:“我暹罗虽地处偏远,但自古便沐浴华夏之光辉!汉时,我先祖便遣使朝贡;唐时,我等更是以能习汉家文字为荣!我暹罗子民,心中早已视华夏为父母之邦!”
“如今大明承天命,为华夏正朔,驱除元韃,再造乾坤,乃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我暹罗,岂有不归附之理?臣此次前来,並非告状,而是来归顺的!我暹罗上下,愿生生世世,永为大明藩属,为陛下看守南疆!”
朱允炆顿时语塞。
他设想了所有的礼法和道义,却唯独没有想过最坏的可能。
如果朱桂连皇帝的圣旨都敢抗。
那他之前所说的一切,都將变成一个笑话。
他这个做侄子的,也只是受了爷爷萌荫,才敢有如此底气说出这番话。
若是十三叔连皇爷爷的话都不听了,他一点话语权都没有。
“可是...十三叔!他....”
看著孙儿那张涨红了脸却说不出话的样子,朱元璋的眼神里的失望神色更浓。
“你在你十三叔那里,还没资格!”
他不再看朱允炆,目光转向了跪在殿下的沐春。
“沐春,你护送他们一路前来,辛苦了。依你之见呢?”
沐春心中一惊,连忙叩首道:“回陛下,臣乃外臣,不敢妄议皇室家事。琼王殿下乃天潢贵胄,此事如何处置,全凭陛下一言而决。臣万死不敢多言,只听陛下圣断。”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將自己摘得乾乾净净。
“哼。”
朱元璋发出一声意味不明的冷哼:“你倒是学了你爹沐英那套滑头的本事。”
沐春跪在地上,头埋得更低,冷汗已经浸湿了后背。
整个大殿再次陷入了死寂。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著皇帝最后的决断。
就在这时,朱元璋的话锋突然一转,凌厉的目光看向了跪在地上的安南国主。
“陈日焜,咱问你,洪武二十八年五月初三,在镇南关外,你安南边民,为何要无故袭杀我大明入境採买药材的汉商一行数十人?”
此言一出,陈日焜如遭雷击,整个人都僵住了。
他猛的抬起头,难以置信地看著龙椅上的朱元璋。
脸色瞬间惨白!
他怎么会知道?
这件事发生在偏远的边境。
他自以为做得天衣无缝。
事后也早已將知情者灭口。
大明皇帝远在万里之外的金陵,怎么可能知道得如此清楚?
连日期,人数都分毫不差!
“怎么,不说话了?”
朱元璋的声音拔高,带著一股杀气:“听咱手上的探卫说,那数十个个大明百姓的脑袋,如今还掛在你安南的边境哨卡上当军功炫耀,你当咱是瞎子,是聋子吗!”
“陛下!陛下饶命啊!臣……臣有罪!臣该死!”
陈日焜的心理防线瞬间崩溃,他光想著求援,却忘记了这件“小事”。
此刻的他,再也顾不上扮演什么受害者。
只是疯狂的磕头。
额头撞在地砖上,发出“咚咚”的闷响。
朝堂上的局势,在这一瞬间,发生了惊天逆转。
刚刚还义愤填膺,准备为“忠心藩属”出头的文武百官们,此刻全都傻了眼。
他们呆呆的看著在地上磕头如捣蒜的安南国主。
又看了看龙椅上那位深不可测的皇帝,脑子里一片混乱。
难道说,不是琼王无故寻衅,而是这安南人,先动的手?
那么,琼王出兵,到底是谋反,还是……奉了密旨?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个磕头如捣蒜的安南国主身上。
陈日焜的额头已经血肉模糊。
他什么都顾不上了,只剩下求生本能,嘴里语无伦次的哀嚎著:“陛下饶命!臣是一时糊涂!是臣手下的將领擅作主张,臣真的不知情啊!”
“不知情?”
“你安南陈氏,自前元时起,便窃据我汉唐故土交趾,数百年间,时降时叛,反覆无常。咱念在上天有好生之德,不欲多造杀孽,这才將你列为不征之国,允你称臣纳贡。”
“可你是怎么回报咱的?”
朱元璋缓缓站起身,龙袍上的五爪金龙仿佛活了过来,俯瞰著殿下眾人。
“你不仅袭杀我大明商旅,还將他们的头颅悬於关隘,以此为功!你暗中联络占城、真腊,意图侵占我广西边境,你当咱手下的锦衣卫探都是吃乾饭的吗?”
他们这才惊恐的发现,这位年近古稀的开国皇帝,那双看似浑浊的眼睛,其实洞察著天下的一切。
没有什么能瞒得过他。
陈日焜彻底瘫软在地,像一滩烂泥,连求饶的力气都没有了。
一直侍立在侧的皇太孙朱允炆,眼看局面如此,心中不忍。
他深受儒家思想薰陶,认为天朝上国当有容人之量,以德服人方是王道。
他上前一步,躬身奏道:“皇爷爷,孙儿以为,安南国主虽有大过,但罪不及国。既然他已认罪,不如降下恩旨,令其严惩肇事之將领,並割地赔款,以示惩戒。如此,既能彰显我大明宽仁之德,又能让四方蛮夷知晓天威,岂不两全?”
朱允炆的声音清朗,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
他觉得自己的提议合情合理,既惩罚了罪人,又保全了大国的体面。
然而,他话音刚落,便感到一股如山般的压力当头罩下。
朱元璋猛的转过头,死死的盯著他,那眼神里没有讚许,只有浓浓的失望。
“宽,仁?体,面?”
朱元璋一字一句地的反问。
这一番反问,让朱允炆浑身一颤。
“允炆,咱问你,你姓什么?”
“孙儿……姓朱。”
“你是谁的孙子?”
“是皇爷爷您的孙子。”
“那你將来要做什么?”
“继承大统,为……为大明之君。”
“好!”
朱元璋猛的一拍龙椅扶手,发出一声巨响。
整个大殿都为之一震。
“既然知道自己是大明天子,为何说出如此妇人之仁的话!咱的仁慈,是对咱大明的百姓,不是对这些餵不熟的白眼狼!”
他指著瘫在地上的陈日焜,厉声喝道:“他杀咱子民的时候,跟你讲宽仁了吗?他覬覦咱大明江山的时候,跟你讲体面了吗?”
“咱立下十五不征之国的祖训,不是告诉你们,咱怕了谁!而是告诉你们,那些穷山恶水的破地方,不值得咱大明的將士去流血牺牲!可祖训的根本,是他们要懂得敬畏!是他们不能越过那条线!”
“人若犯我,我必杀之!国若犯我,我必灭之!这才是咱老朱家立国的根本!你连这个都忘了?”
朱元璋的胸口剧烈起伏著,他看著自己这个最钟爱的孙子,眼神里满是痛心疾首:“你读的那些圣贤书,是让你明事理!
不是让你变成一个任人欺负的软骨头!
今天他敢杀咱商人,明天他就敢屠咱一个边城!
到那时候,你再跟他讲仁义道德,有用吗?”
朱允炆被骂的面红耳赤,冷汗涔涔而下,他从未见过皇爷爷发这么大的火。
那些话像鞭子一样抽在他的脸上。
让他无地自容。
“孙儿……孙儿知错了。”
“你不知!”
朱元璋打断了他:“你只知道书本上的道理,却不知道这人心之险恶,远超你的想像!你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却把你当成一块肥肉!”
说罢,他不再理会朱允炆,转而对著殿下的侍卫下达了命令。
“来人!將这安南使团一行,尽数给咱拿下,打入天牢,听候发落!”
“陛下饶命!陛下饶命啊!”
陈日焜等人发出悽厉的惨叫。
但如狼似虎的殿前武士根本不给他们任何机会,直接上前堵住嘴,像拖死狗一样將他们拖出了奉天殿。
大殿之上,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官员都低著头,不敢去看龙椅上那位帝王。
他们终於明白,朱桂在南洋所做的一切,或许……並非谋逆。
跪在另一侧的暹罗国主兰甘亨,早已嚇得魂不附体。
他眼睁睁看著安南国主的下场。
只觉得裤襠一热,一股骚臭味瀰漫开来。
他旁边的王子乐泰,更是面如金纸,浑身抖得像风中的落叶。
朱元璋的目光,缓缓移到了他们父子身上。
“你,是暹罗的国王?”
皇帝的声音恢復了平静,但这种平静,比之前的雷霆之怒更让人恐惧。
兰甘亨一个激灵,连滚带爬地向前挪了几步,重重叩首:“罪……罪臣兰甘亨,叩见天朝大皇帝陛下!”
“暹罗……”朱元璋拖长了语调,仿佛在回忆著什么:“咱的祖训里,暹罗也是不征之国。咱大明与你暹罗,素无往来,也无宗藩之名。你今日跑到咱的金鑾殿上,哭哭啼啼,又是为何?”
这话看似平淡,却像一把刀子,直接捅向了兰甘亨的要害。
没有宗藩关係,意味著大明完全可以不理会他的死活。
兰甘亨的脑子在这一刻飞速运转!
“陛下!陛下此言差矣!”
只是这话刚一出来,一旁的文官当场就听不下去了!!
什么叫陛下此言差矣!
这话是一个小国国主能在天朝大殿之上堂而皇之的讲出来吗?
黄淮刚想出面申斥,便被朱元璋的手势稳了下来。
朱元璋眯起眼睛:“哦?咱哪里说差了,你且说说看?”
暹罗国王一听有戏,连忙抬起头,脸上涕泪横流,语气无比恳切:“我暹罗虽地处偏远,但自古便沐浴华夏之光辉!汉时,我先祖便遣使朝贡;唐时,我等更是以能习汉家文字为荣!我暹罗子民,心中早已视华夏为父母之邦!”
“如今大明承天命,为华夏正朔,驱除元韃,再造乾坤,乃是真正的天朝上国!我暹罗,岂有不归附之理?臣此次前来,並非告状,而是来归顺的!我暹罗上下,愿生生世世,永为大明藩属,为陛下看守南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