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2 春城新篇章
  清明雨后的昆明,空气清新如洗。念安站在新郑大厦顶层的落地窗前,俯瞰著这座母亲曾经用生命守护的城市。远处,滇池波光粼粼,西山睡美人轮廓依稀可见。
  “郑董,会议还有十分钟开始。“助理轻声提醒。
  念安转身,西装笔挺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挺拔。十年时间,他已经从那个青涩的少年,成长为沉稳干练的企业领袖。只有偶尔摩挲胸前竹节玉佩的习惯,还保留著当年的影子。
  新郑集团会议室。
  各部门主管正襟危坐,等待著季度总结会议的开始。当念安步入会议室时,所有人都站起身。
  “请坐。“念安在主位坐下,目光扫过全场,“开始吧。“
  首先匯报的是李树。这些年,李树將新郑地產打造成西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绿色地產商,每一个项目都秉承郑裹珍“建房子更要建家园“的理念。
  “本月我们即將交付'裹珍园'项目,这是集团首个全龄友好社区。“李树切换著ppt,“社区內配备了幼儿园、康养中心和残疾人无障碍设施,目前已获得联合国人居署的认证。“
  念安微微頷首:“平安福利院的老人们搬迁安排得如何?“
  “全部安排妥当。“李树回答,“按照你的意思,福利院每位老人都分到了免租套房,医疗团队也已经入驻。“
  会议进行得很顺利,直到法务部提到一个敏感话题。
  “郑董,关於吴雨晴再次提出减刑申请的事...“杜远舟推了推眼镜,“这次她提供了新的线索,涉及当年一桩悬案。“
  会议室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念安最不愿触及的往事。
  “会后到我办公室详谈。“念安面色平静,“下一个部门继续。“
  会后,董事长办公室。
  杜远舟將一份档案放在桌上:“吴雨晴声称,她可以提供当年负责抢走您的那个保鏢的下落。条件是减刑到二十年。“
  念安站在窗前,久久不语。虽然当年他被抢走时还没有记忆,但事实是真的纯在。
  “那个保鏢叫什么?“
  “张强,外號'刀疤'。“杜远舟翻开档案,“据吴雨晴说,此人现在在大理经营一家民宿。她愿意配合警方抓捕。“
  念安转身,眼神复杂:“她为什么现在才说?“
  “医生说她的肝硬化已经晚期,可能撑不过三年。“杜远舟轻声道,“她想最后赌一把。“
  念安走到办公桌前,拿起那份档案。照片上的男人面目狰狞,左脸有一道明显的刀疤。
  “联繫张局长,“他最终说,“配合警方行动。但告诉吴雨晴,减刑与否由法律决定,不是交易。“
  与此同时,平安福利院。
  小禾正在给孩子们上美术课。如今她已经完全摆脱了轮椅,只在右腿还戴著轻便的矫形器。
  “小禾老师,“一个小女孩举起画作,“我画的是郑奶奶!“
  画上的郑裹珍微笑著站在滇池边,身后是成群的白鷺。小禾温柔地摸摸孩子的头:“画得真好,郑奶奶一定会很喜欢。“
  下课铃响后,小禾回到办公室。桌上放著一份北大研究生院的录取通知书——她考上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生。但看著窗外嬉戏的孩子们,她犹豫了。
  “怎么在发呆?“李树的声音从门口传来。
  小禾慌忙收起通知书:“李总,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新教室的使用情况。“李树走进来,目光落在通知书上,“这是好消息啊,怎么不告诉大家?“
  小禾低下头:“我在想是不是该去。孩子们需要我,福利院也缺老师...“
  “就是因为孩子们需要你,才更应该去。“李树温和地说,“妈妈生前常说,要给你们最好的教育,不是为了离开,而是为了更好地回来。“
  小禾眼眶微热:“郑妈妈真的这么说过?“
  “当然。“李树微笑,“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看到你们一个个展翅高飞。“
  ---
  三天后,大理古城。
  念安站在一家民宿对面,看著照片上的“刀疤张“正在院子里浇。二十五年过去,当年的打手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店主,只有左脸的刀疤依旧明显。
  “郑董,警方已经布控完毕。“耳麦里传来张局长的声音,“隨时可以行动。“
  念安深吸一口气:“再等等。“
  他看见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跑进院子,喊著“爸爸“。刀疤张放下水壶,笑著將女儿抱起来转圈。这一幕刺痛了念安的眼睛。
  “行动吧。“他最终说。
  便衣警察很快控制了现场。念安走进院子时,刀疤张正被押上警车。两人目光相接的瞬间,刀疤张明显怔住了。
  “是你...“他喃喃道。
  念安没有回应,只是看著那个嚇得大哭的小女孩。他走过去蹲下身,从口袋里掏出一枚平安扣掛坠——和当年母亲给他的那枚一模一样。
  “別怕,“他轻声说,“这个送给你,它会保佑你平安。“
  女孩怯生生地接过平安扣,哭声渐渐止住。
  回昆明的车上,念安一直沉默著。
  李树忍不住开口:“你还好吗?“
  “我在想妈妈的话。“念安望著窗外飞逝的风景,“她说仇恨就像毒药,伤人也伤己。“
  “所以你放过他了?“
  “不,法律会给他应有的惩罚。“念安转动手中的竹节玉佩,“但我选择不让自己被仇恨吞噬。这才是妈妈想看到的。“
  车驶入昆明市区,远处新郑大厦在夕阳下熠熠生辉。这座曾经象徵著母亲血泪的建筑,如今已经成为春城的新地標。
  又一周过去,吴雨晴的减刑听证会如期举行。
  念安作为受害人家属出席。当被问及意见时,他站起身:
  “吴雨晴女士身患重病,我希望她在最后的日子里,能够有机会反思和懺悔。至於减刑与否,我尊重法律的判决。“
  吴雨晴低著头,全程没有看念安一眼。但当她被带出法庭时,突然回头说了一句:“你比你妈心软。“
  念安平静地回答:“不是心软,是选择不同。“
  傍晚,滇池边。
  兄弟俩像往常一样来湖边散步。夕阳將水面染成金红色,白鷺成群飞过。
  “小禾决定去北京了。“李树说,“她说学成后一定回来,接任福利院院长。“
  念安微笑:“妈一定会很高兴。“
  “还有件事,“李树犹豫了一下,“我打算竞选人大代表。妈妈生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完善打拐相关法律,我想帮她实现这个愿望。“
  念安停下脚步,认真地看著兄长:“哥,你一定可以的。“
  两人继续沿著湖岸行走。远处,平安福利院的灯光陆续亮起,像是指引归途的灯塔。
  “有时候我在想,“念安轻声道,“如果妈能看到今天的我们,会说什么?“
  李树望著波光粼粼的湖面:“她可能会说——'我的两个儿子,都长大了'。“
  风吹过湖面,泛起阵阵涟漪。念安仿佛又听见母亲哼著那首熟悉的云南山歌:
  “三月插秧四月青,五月看苗六月黄...“
  “不求儿女做状元,但求一世心宽敞...“
  夕阳终於沉入西山,春华灯初上。这座母亲用生命守护的城市,正在书写新的篇章。而郑裹珍的故事,也化作春城细雨,永远滋润著这片土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