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锦衣卫
  毛驤已在此佇立许久,甚至双腿都有些麻木了。
  但他依然默不作声,宛如真正的雕像般坚守岗位。
  身为锦衣卫指挥使,外表风光无限,但他內心明白,自己不过是朱元璋的僕从罢了。
  他並非朝廷中的寻常官员,只向皇帝一人效忠,也因此更懂得朱元璋这位霸主的脾性。
  称其有远见则曰智珠在握,谓之固执亦可说是刚愎自用。
  在他面前,只需尽职尽责即可,其余之事不必过问,无需留心,也无需打听。
  否则,再风光无限的人也可能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这並不难理解。
  不知过了多久,毛驤站得有些恍惚时,才听见朱元璋漫不经心地下令道:
  “赐座!”
  毛驤立刻警觉,习惯性地拱手谢恩:“谢陛下!”
  即便此刻他的双腿已麻木不堪,疼痛难当,但他面对宋利搬来的凳子时,依旧只敢坐下半个屁股,身子更是挺得笔直,丝毫不敢懈怠。
  朱元璋目光微露讚赏之色,却淡淡开口问道:“这几日,李家可热闹得很啊!”
  李家?
  指的自然就是如今气势汹汹的韩国公李善长的家族。
  “回稟陛下,韩国公府的探子匯报,近来府上宾客络绎不绝,门庭若市。”
  “自早朝结束至夜禁开始,韩国公府前始终人流不息。”
  “详细的进出名单在此,请陛下过目!”
  毛驤毫不犹豫地从怀中取出厚厚一叠纸,毕恭毕敬地双手递给了旁边的宋利。
  宋利接过之后,动作流畅地弯腰將名单呈给朱元璋。
  老朱对毛驤能隨手拿出这份名单毫不惊讶。
  甚至可以说,如果毛驤拿不出这份名单,今日恐怕免不了要挨一顿棍棒。
  作为由他主导建立的情报机构,表面上的任务是侦查全国,但实际上主要针对文武百官。
  无论是京城的诸多官员,还是派驻各地的封疆大吏,都在锦衣卫的严密监控之下。
  对內,府中有锦衣卫秘密安插的探子;对外,则有乔装改扮的番子监视一切动態。
  可以说,大明所有官员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第一时间传到毛驤这里,再经他整理后上报给皇帝朱元璋。
  看著手中的名单,朱元璋翻阅的速度越来越快,最后重重拍在御案上,脸色冷若冰霜。
  “好大的排场!”
  “真是威风得很!”
  “看看这些人,多机灵!”
  “人人都说要保持文人的气节,可一旦要討好李善长,这些气节就全没了!”
  ……
  毛驤本以为皇帝看了这份名单后,会狠狠责骂李善长。
  毕竟刚上任就广结党羽,这態度未免也太囂张了。
  然而皇帝对李善长只字未提,反倒把矛头指向那些諂媚的中低级官吏。
  他哪里知道,在朱元璋看来,自从李善长攛掇眾人推自己当丞相起,李善长在他心中就已成死人。
  不过是在等合適的机会下手罢了。
  所以他才觉得这些中低级官员特別刺眼。
  这天下是老子朱重八打下来的,是我们朱家的。
  我们不过是选出个总管罢了,你们本就是我们朱家的手下,不好好为朱家效力,反而一门心思巴结总管,到底想干什么?
  不过此时马皇后还健在,朱標和朱雄英父子也没死,朱元璋还未变成那个一皱眉就要如麻的。
  所以,这些官吏暂时逃过一劫,但將来是否会被清算,不得而知。
  深吸一口气后,朱元璋看向毛驤,沉声问:
  “胡惟庸最近如何?真的只是养病吗?”
  毛驤神色复杂地犹豫了一下,又从怀中取出一份寥寥数页的奏报递给宋濂。
  “陛下,胡学士近来性情大变。”
  “他每日不是在后院池塘垂钓,就是在姬妾群里饮酒作乐。”
  “偶尔也会请御医诊脉调养,可除此之外,府门紧闭,与外界毫无往来。”
  朱元璋听罢,猛地抬头,虎目寒光逼人,厉声问毛驤:
  “真的与任何人都没有联繫?”
  毛驤连忙起身拱手回答:“內外都有人严密监视,臣可以保证,胡学士確实未与任何人接触。”
  “刚才呈上的奏报中列出的名单,都是近期想要拜访胡学士却被拒之门外的人。”
  “臣以项上人头担保,除了几名御医,胡府绝无人进出!”
  朱元璋听了这话,眉头皱得更深了。
  胡惟庸这小子,是转性了吗?
  还是真的经歷了一场劫难后,看破了红尘?
  当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如今却真的关门谢客,过起了閒適的小日子?
  更让人费解的是,按照文官的惯例,像丞相这样的职位,通常需要三次辞呈才能被准许离职,这也是君臣间默认的默契。
  这样做,本是为了彰显君主对臣子的重视。
  然而,这位丞相刚递上第一份辞呈,就被免去了职务,这未免太乾脆了吧?他难道真的心甘情愿?
  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这里面肯定有什么猫腻。
  胡惟庸什么时候学会韜光养晦了?
  最诡异的是,胡惟庸刚刚生了一场大病,还丟了官职,现在深居简出倒也合乎常理,朱元璋也挑不出错来。
  这个胡惟庸,真是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
  ------------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明朝初期,虽然因胡惟庸突然卸任、李善长崭露头角而引发了一些动盪,但最终还是恢復了平静。
  尤其是胡惟庸闭门谢客,不与外界往来的方式,让那些暗中期待渔翁得利的人恼火不已。
  他们比朱元璋还要生气。
  毕竟,在他们看来,胡惟庸身为丞相,怎么能如此消极对待?
  那可是位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啊,应该积极行动,带领一帮人与李善长对抗才是。
  可事实却是,胡惟庸府门紧闭,无人能轻易进入。
  除了偶尔採购生活用品的僕人和偶尔拜访的御医外,府邸愈发低调。
  渐渐地,大家也习惯了官场中少了胡惟庸的身影,甚至听到他的名字的机会也越来越少。
  这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
  李善长在丞相的位置上逐渐展现出自己的手腕。
  他毕竟是老臣,权力欲望虽强,但能力不容小覷。
  新官上任三把火,刚爬到丞相高位的李善长,最近这段时间格外努力工作。
  但他不知道的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正在等著他。
  大內深处,朱元璋並未端坐於那至尊至贵的龙椅之上,而是宛如一位乡间老农般半靠在石阶上,冷眼盯著面前的毛驤。
  “毛驤,你给朕说说!”
  “为何那些上户部报备钱粮的官员所持帐册为空白,却又有当地官印?”
  “而且,朕查了一下,这样的事似乎並非首次发生。”
  “为何朕之前竟毫不知情?”
  毛驤额头渗出冷汗,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他知道,朱元璋是真的生气了,若他无法给出一个令人心安的答覆,今日怕是难逃一劫。
  “陛下,这事锦衣卫確实察觉过,但小人真不知这样做违背圣意。”
  “发现此事后,小人特意去问过户部堂官,问这样做是否妥当。”
  “当时户部堂官回应称,地方官员到户部报帐时,途中常有损耗,所以帐册上官印数字难免对不上。”
  “为此,必须將帐册退回原地重写后再送回户部,才能完成销帐。”
  “这一来一去,耗费的人力物力颇多。”
  “於是,各地依照前朝旧例,预先准备好空白帐册並盖好官印,到了户部后,现场核实钱粮后重新填写帐册,既节省了资源又不误事。”
  “小人听了觉得有理,况且各地皆如此操作,所以未曾上报,实乃小人之罪!”
  朱元璋听至此处,眼角微微颤动,太阳穴处更是青筋暴起。
  但他出口的话语却平静得毫无波澜。
  “前朝?也就是说,元朝时就这般行事了?”
  “嗯,他们倒是想得周全!”
  “这样確实免去了驛站来回奔波,省了不少开销和时间。”
  “锦衣卫本非六部五司出身,对这些细节並不清楚,朕也不会责怪你。”
  “不过……毛驤,往后你若遇到不懂之事,莫要自行揣测,直接报上来!”
  毛驤连头也不敢抬,深深伏在地上,听到这话不但未觉安心,反而愈加谨慎,连忙回答:“是,陛下!”
  “退下吧!”
  待毛驤战战兢兢、轻脚轻手离去后,朱元璋终於按捺不住,猛然站起,一脚踢向御案。
  原本平静如水的脸上此刻因愤怒而涨得通红。
  “叛逆奸佞!贪赃枉法之徒!”
  “这是当我们是无知愚民吗?”
  “所有人都明白,就我们被蒙在鼓里。”
  “真是越来越有能耐了!”
  “宋利,传李善长!”
  一直隱匿於暗处几乎无人察觉的宋利听到指令,立刻俯身领命,小心翼翼地沿著墙壁退到殿外,动作轻巧而迅速。
  身为陪伴朱元璋多年的贴身宦官,他深知此时朱皇帝的愤怒非同小可。
  而且,朱皇帝生性固执,在盛怒之下,除了后宫的马皇后可能劝得住外,其余人若贸然上前,只会自取其辱,甚至遭遇杀身之祸。
  因此,他明智地选择儘快完成差遣任务。
  不久之后,步履急促的当朝李善长匆匆赶到。
  李善长能够如此快速地到达,自有缘由。
  作为,上辅下理百官,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办公之所便设於皇宫之內,不过属於外城范围。
  这样既能彰显的地位,便於各部门官员前来商议事务,也方便皇帝隨时召唤。
  刚才,正是宋利在府中將他紧急请来。
  如今李善长刚刚接任不久,正想通过处理一件大事来展现自己的能力,因此,一听朱元璋急召,二话不说就快步赶来。
  此刻的朱元璋並未坐在台阶上,而是端坐龙椅,隔著御案打量著李善长说道:
  “爱卿,今日朕才得知,那些地方官员竟然用空白帐册加盖官印向户部报帐。”
  “此法看似高效,实则利用空白文书行欺诈之事。
  朕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朕眼皮子底下。”
  “你是,朕信任你,此事就交给你处理,你觉得如何?”
  朱元璋提及空白帐册与印章问题时,李善长早已心中有数,毕竟他对官场中的种种伎俩了如指掌。
  他立即拱手作揖,高声答道:“臣定不辜负圣恩!”
  朱元璋看著爽快接下任务的李善长並未多言,只是淡然嘱咐道:“嗯,辛苦了,就这么办吧,去忙吧!”
  “是,臣告退!”
  李善长毕恭毕敬地从殿內走出,在台阶上站定,望向宫墙外繁华热闹的应天府,深深舒了一口气。
  “是时候让他们见识一下本相的手段了!”
  ------------
  刚被任命为丞相的李善长,面对朱元璋交办的第一件正经差事,丝毫不敢懈怠。
  他也有意藉此机会,在朝堂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毕竟,唯有切实履行职权,才能让文武百官知道,现在的丞相是谁。
  完全没察觉到其中暗藏的巨大风险,一心只想儘快完成任务的李善长,带上几个亲信御史开始行动。
  之所以召集御史,也是职责使然。
  御史虽名为专职挑刺之人,但確实承担著监督官员的重要职责。
  带上一群御史,既是为了扩充人力,也是为了让整个过程看起来更公平公正。
  同时,也让御史们明白,跟著自己才有机会在皇上面前崭露头角。
  不得不说,李善长此举对长期不受朱元璋重视的御史们而言,实在令人振奋。
  而且是公务在身,得罪人的事由丞相扛著,有了功劳大家共享,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当天,这群充满斗志的御史便跟隨李善长奔赴户部。
  这件事查起来其实毫无难度。
  李善长根本没考虑过,为何锦衣卫声势浩荡,明显比他这个丞相和一群御史更管用,朱元璋却偏偏指派给他。
  他只觉得这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於是全身心投入户部调查。
  顺著线索一路追查,仅仅两天时间,事情就被他彻底弄清。
  原来,这种行为早已成为默认规则,大家都习以为常,无人觉得有何不妥。
  这正好让李善长得以轻鬆拿到一份持有空白帐册的官员名单。
  核对无误后,他略表讚赏地夸奖了忙碌多日的御史们几句,隨后整理衣衫匆匆入宫。
  见到朱元璋后,李善长立即呈上最新整理的名单。
  “陛下,臣自从领命以来寢食难安,与御史们日夜奔波於户部,终於查明。”
  “这是涉案官员名单,请陛下过目!”
  李善长口若悬河,言辞间尽显自信满满。
  此事他以为做得又快又好,让人不得不夸。
  然而,当宋利將名单递交给朱元璋后,朱元璋看过之后,却未如李善长预料般大加讚赏,而是沉著脸问:
  “丞相,这份名单上的官员,是否確凿无疑地犯了过错?”
  李善长听罢心中一惊,疑惑涌起:怎么就变成过错啦?这算不上什么大事,大家都这么做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