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上映
  第176章 上映
  首映当日,东宝旗下所有影院的经理,都在反覆琢磨后面几天还有哪些电影的排片还有可以砍掉的空间。售票窗口的预售票早已告罄,连带著未来两天非黄金时段场次的座位都被抢购一空。
  松竹映画的会议室里,菸灰缸早已堆满了菸头。
  “我昨天就该意识到的,东宝门口的队伍那不是公关公司请来的托。”一个高层懊恼地敲著桌子,声音沙哑。
  “现在说这些有什么用?东宝的电话从早上开始就没打通过,一直占线!”另一人烦躁地扯了扯领带,“东映那边也一样,他们也在想办法联繫。”
  “他们现在恐怕正忙著数钱,哪有空接我们的电话。”角落里传来一句自嘲。
  与此同时,一家签了租赁放映权的小影院里,老板正亲自上阵,一边擦著额头的汗,一边衝著里面大喊:“美惠子,爆米!爆米没了!可乐杯子也不够了!快去仓库拿!”
  看著影院门口满满的观眾,他笑得合不拢嘴,心里一阵庆幸。
  幸好当初顶著压力,相信了东宝和世嘉的宣传攻势,果断签了约。
  东宝总部,社长办公室的电话终於接通了来自松竹的专线。
  电话那头的声音急切又带著一丝討好,小心翼翼地提出了联合发行的请求,
  东宝的社长只是静静听著,偶尔端起茶杯喝一口茶,直到对方说完,他才慢悠悠地开口:“哦,是这样啊。联合发行这件事我们需要从长计议。这样吧,下周———不,下下周,我会让秘书联繫您,看看董事会是否有时间討论这件事。”
  影院散场,灯光亮起,不少人还坐在座位上,没从片尾曲中缓过神。走廊里,断断续续的抽泣声此起彼伏,大多是孩子,但好些个西装革履的成年男人,眼眶也是红的。
  “爸爸,我们下周再来看一次好不好!”一个小男孩扯著父亲的衣角,满脸是泪,眼晴却亮得惊人。
  父亲蹲下身,帮他擦了擦脸,张了张嘴,却没说出话。他本来只是为了应付孩子,才买了票,
  现在心里却堵著一团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没想到啊,一部给孩子看的电影,居然敢碰这种题材。”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扶了扶镜框,对他妻子说,“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东西听著都是大人物决定的事,但是没想到离我们这么近了。”
  “里面那个为了数据,不把实验体当人的研究员,看得我后背发凉。”
  他妻子心有余悸,“这要是放在几十年前,指不定又弄出什么东西来。”
  旁边一位头髮白的老人听到了,嘆了口气,对身边的儿子说:“这种关於生命伦理的课程,
  是该放进学校里了。对某些没有底线、不做人的马鹿,我们可是太清楚了。”
  他儿子郑重地点了点头。
  这些对话飘进更多家长的耳朵里,引起了一片低声的议论和赞同。
  原本那些因为工作忙或者不感兴趣而没打算来的家长,此刻都动了心思。
  一个穿著职业装的女人立刻走到旁边的共用电话亭,投幣后拨通了电话:“喂,爱子妈妈吗?
  你快带上孩子去看今天上映的那个电影,对,就是宣传海报贴的到处都是的那个!相信我,你一定要去!”
  许多孩子惊喜地发现,前几天还对自己软磨硬泡无动於衷的父母,今天竟然主动提出要带他们去二刷、三刷。
  影院门口,刚看完的人意犹未尽地討论著,准备买票的人焦急地排著长队,两股人流匯在一起,让本就火爆的影院更加水泄不通。
  媒体的嗅觉永远最为灵敏。
  首映日的热潮还未褪去,次日清晨的报纸和早间电视节目就已经感受到电影的影响。
  《朝日新闻》的编辑部里,总编把一份刚刚出炉的娱乐版块初稿拍在桌上。
  “头版给我换掉!政客的丑闻先放一放,读者现在只想看这个!”
  他指著角落里一篇关於电影首映盛况的报导,“我要照片,要影院门口排队的照片,要观眾哭红眼晴的照片!派人去採访,我要知道那些家长为什么会带孩子二刷三刷!”
  电视台上,一档热门的影评节目正在对《超梦的逆袭》进行分析点评。
  主持人神色严肃地开场:“昨天,一部电影点燃了整个日本。据说近几天的票都已经售罄。我们来听听看几位影评人和专家是怎么评价这部电影。”
  “剧情逻辑的单薄是显而易见的,”一位资深影评人率先开口,语气带著一丝不屑,“情节的转变过於突兀,缺少足够的铺垫。”
  旁边的另一位年轻些的影评人立刻反驳:“我不同意。这不是纪录片,这是一则现代寓言。监督刻意简化了技术层面的解释,是为了將观眾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为何如此”,而非『如何如此”。当一部电影能让西装革履的成年人为之落泪,还在討论剧情逻辑,未免有些本末倒置了。”
  “两位说的都有道理,”一位社会学评论家接过了话头,將討论拉向了更深的地方。
  “但这部电影真正的价值,在於它迫使我们所有人,尤其是为人父母者,去直面一个长久以来被精英阶层所垄断的话题一一生命伦理。那个视实验体为数据,毫无人性的研究员,难道不是对歷史的一种警醒吗?当科学的进步失去了韁绳,那將是何等恐怖的景象。我想,这才是它能跨越年龄,引发如此广泛共鸣的根本原因。”
  节目播出后,社会舆论彻底沸腾。
  此前那些对电影持观望態度,甚至因为海报爭议而心生反感的中间派,態度发生了巨大转变。
  不少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开始自发打电话,推荐家长们带孩子观看这部电影,並称其为“一堂生动的生命教育课”。
  报刊亭里,最新一期的主流杂誌封面赫然写著:“《超梦的逆袭》,一份送给全社会的伦理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