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新的破案希望
第180章 新的破案希望
隨后,李旭与王佳教导员手持一份最新检验报告,步履匆匆地走进了刑侦队实验室兼办公室。
此时,办公室內,小汪、方妍、姜东正围站在一块白板前,专注地討论著案件线索。
见到两人进来,他们暂时停下討论,目光齐刷刷投向门口。
李旭快步走向姜东,脸上带著讚许的笑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肯定。
“姜东,你这双眼晴真是厉害!”
“当初坚持在现场反覆勘查、提取残留血跡,果然有了重大发现。”
“我们成功分离出第四个人的血跡,经初步鑑定为男性,极有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不慎受伤所遗留的。”
姜东接过李旭递来的dna图谱,迅速扫视一遍,嘴角微微上扬,语气沉稳中透著一丝欣慰。
“这確实是个好消息。”
“嫌疑人受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他隨即转头望向一旁的方妍,迈步走近,询问道:“方妍,之前我们一起去华南电脑院提取的那枚潜在指纹,现在有没有进展?”
方妍轻轻摇头,神色略显遗憾:“那处衣架上並没有提取到任何有效指纹。”
“在血跡提取点附近,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勘查,並未发现其他可疑血跡或痕跡。”
“可能由於时间间隔较长,一些潜在的物证已经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痕跡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
“没关係,目前这个血跡的发现已经非常关键。”
王佳接过话茬,语气坚定,“至少现在我们能確定犯罪嫌疑人確实受了伤。”
“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一一案发后是否对周边区域的受伤人员开展过系统摸排?”
“我记得当时並没有专门针对这一点进行排查,一方面是因为现场没有明显血跡指向嫌疑人受伤,另一方面初期走访中也未收到有关人员受伤的报告。”
他稍作停顿,眉头微,继续分析道:“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即使嫌疑人当时受伤,
现在伤口很可能已经癒合。”
“如果我们要重新启动对受伤人员的排查,工作难度將会非常大,甚至可能收效甚微。”
小汪闻言笑了笑,补充了一个现实问题:“確实如此。”
“总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脱衣检查旧伤吧?”
“更何况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些小伤,有些伤痕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是怎么来的了。”
“这的確是个现实难题!”
李旭点头表示认同,隨后將话题引向另一项关键信息。
“刚才,我来之前特意去了一趟实验室,请同事对这份血跡样本进行了资料库比对。”
“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违法犯罪人员dna资料库中,並未找到与这份血跡匹配的信息。”
“从这一点来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没有犯罪前科。”
“或者至少在案发前一段时间內,其生物信息未曾被录入过资料库系统。”
方妍隨即追问道:“是不是现在只要进入派出所的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会被採血?”
王佳教导员摇了摇头,语气沉稳地解释道:“並不是这样。”
“採血工作涉及公民的个人隱私权,我们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通常只有在涉及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固定证据或进行dna比对时,才会对相关人员採集血跡。”
“普通群眾来派出所办理业务或求助,我们是绝对不会隨意採血的。”
他稍作停顿,继续补充道:“就拿目前这个案子来说,我们已经明確犯罪嫌疑人是在现场留下了血跡的。”
“从血跡遗留的情况判断,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受了伤,而且伤口不会小。”
“他在臥室內特意用衣物按压出血处,但依然有血跡滴落並被我们成功提取一一这说明什么?
多“说明当时出血量比较大,很难迅速止住。”
“从医学经验判断,这样的伤口长度和深度都不会太轻微。”
李旭轻轻点头,神色认真地说道:“我完全同意教导员的判断。”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锁定具体是谁受了伤,但根据现场痕跡反推,犯罪嫌疑人的伤口范围应该比较显著,属於短时间內难以完全癒合的类型。”
他稍作思考,继而看向王佳教导员提出建议:“王教,现在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大家都穿著短袖,手臂部分是暴露在外的。”
“如果犯罪嫌疑人当初受伤的部位正好在手臂上,那么现在极有可能还留有疤痕或结痕跡。
“如果我们能在接下来的排查工作中,有意识地观察哪些人手臂带伤,或许就能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王佳教导员表示认可,但也谨慎地提醒道:“这个思路很好,但我们目前没有確凿证据,一旦动作太大,容易打草惊蛇。”
“如果公开要求查看每个人的手臂,不仅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还可能引起嫌疑人的警觉,反而增加工作难度。”
李旭接著说道:“最近我们不是正要开展实有人口信息集中入库登记工作吗?”
“我觉得可以藉此机会,在信息採集过程中自然地留意被登记人手臂等裸露部位是否有伤疤。”
“这项工作覆盖面广、节奏自然,不容易引起怀疑。”
“一旦发现符合特徵的人员,我们可以立即启动预警机制,进一步核查。”
王佳教导员听后顿时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可行!”
“既能避免打草惊蛇,又能实际推进排查。”
“我马上联繫各辖区派出所,请他们在人口登记过程中多加留意,尤其关注手臂部位是否有新鲜疤痕或旧伤痕跡。”
说完,他转头望向姜东,问道:“姜东,从你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受伤之后是否一定会在手臂上留下明显疤痕?”
“有没有可能伤口在其他位置?”
姜东略作沉思,回答道:“教导员,严格来说,我不能百分百確定伤处一定在手臂。”
“但根据现有线索推断,手臂受伤的概率確实较高。”
“一方面,如果伤在躯干,外层衣物通常能吸收血液,不易留下明显滴落血跡。”
“另一方面,如果是面部等显眼部位受伤,犯罪嫌疑人反而不会用衣服按压一一那样太引人注目。”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伤处在手臂,他用衣物包裹既能止血,也相对便於遮掩。”
听完姜东的分析,李旭微微一笑,语气沉稳地说道:“你这一点说得非常到位,確实很有道理“不过,在我们刑侦队,实际操作中更强调破案效率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也就是要优先考虑那些概率较高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並不是完全否定其他部位受伤的可能,只是在现阶段,必须集中力量先排查大概率事件。“
“只有在大概率可能性被逐一排除之后,我们才会逐步將注意力转向小概率方向。”
王佳教导员听后也笑了笑,点头回应:“行,那就按这个思路,我们立刻安排人手展开调查。”
此时,李旭继续补充道:“既然如此,我建议我们这一组也直接下村开展实地摸排。”
“通过分组行动,应该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刑侦队可以调动四十多人,除去必须留守的值班人员,其余同志可以分成二十个小组同步推进。”
“考虑到目標村落的范围比较大,我建议採取由近及远、分片包干的方式,逐一排查所有可疑人员。”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但现在我们连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本村人都还不能確定,有没有可能是周边村庄的人流窜作案呢?”
这个问题一出,会议室里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与思考。
“確实,目前嫌疑范围还不明確。”
“即便知道其手臂可能有疤痕,在茫茫人海中查找仍如同大海捞针。”
“更何况案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嫌疑人是否仍在该村居住?”
“会不会作案后因为心虚早已潜逃隱匿?”
“甚至,我们还要考虑一种可能一一十年过去了,嫌疑人是否还在人世?这些因素都需要全面评估。”
儘管存在诸多不確定,但既然眼下终於出现了突破口,大家都感到了一丝振奋,也更坚定了推进调查的决心。
李旭最后总结道:“这个案子压在我们心头太久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必须全力以赴试一试。”
“不管嫌疑人现在身在何处、是生是死,我们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通过这次地毯式摸排,务必要找出所有符合特徵的人员!”
紧接著,他转头望向姜东,问道:“姜东兄弟,从你的专业角度来看,能否推断出嫌疑人作案时的大致年龄?”
年龄这个问题让姜东略微一证,他笑了笑答道:“精確计算確实很难。”
“但我通过现场遗留的足跡特徵一一比如压力分布和步幅特点。”
“可以初步判断,作案人当时应处於青年阶段,大约三十岁上下。”
“那么到现在十年过去了,嫌疑人目前的年龄估计在四十多岁左右。”
李旭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地说道:“好,有了这个大致范围,我们心里就有底多了。”
姜东微微笑了笑,略显谨慎地补充道:“李队,这只是我根据现有痕跡做出的初步推测。”
“通过足跡推断年龄这种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未必十分精確,我们还是应该多角度验证。”
李旭拍了拍他的肩,神色宽和地说:“没关係,我了解你做事一向谨慎。”
“现阶段任何线索都值得尝试,侦破这种积压案件,本来就需要我们多方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稍作停顿,继续布置任务:“接下来我们分头行动,前往案发地周边区域开展登记与摸排工作,主要以入户走访的形式进行。”
隨后,李旭语气转为严肃,提醒眾人:
:“大家务必保持警惕,注意自身安全。”
“犯罪嫌疑人未必料到我们会重启这起旧案的调查,再加上案件距今已有十年,对方在这期间是否有其他犯罪行为,我们並不掌握。”
“因此,外出执勤期间必须全程佩带枪枝及必要警械,隨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他转头看向姜东,略作犹豫后说道:“姜东,你刚转正不久,持枪证还没办下来,要不这次先留在队里做后方支援?”
姜东却立即回应,语气坚定中带著轻鬆:“李队,我还是跟汪师兄一组吧,他有枪就行。”
“之前在警校培训时,我的擒拿和格斗成绩都相当不错,真遇到情况,倒一两个人应该不在话下。”
一旁的小汪打趣地插话:“哎哟,这么有信心?就你这身手,哪还需要我保护?说不定关键时刻还得靠你呢!”
几句话引得办公室內响起一片轻鬆的笑声。
很快,李旭在工作群发出通知:“请全体队员十分钟后到会议室集合,就十年前那起成人遇害案进行地毯式摸排走访的工作部署。”
消息一出,十分钟后的会议室內座无虚席。
一听说要重启十年前的命案侦查,不少老乾警一早就赶到现场,眼中闪烁著久违的兴奋与干劲。
对於刑侦人员而言,职业生涯中若有一两起命案未能侦破,往往会成为一生的心结,甚至带入退休后的日子。
会议正式开始,室內鸦雀无声。
李旭走上讲台,神情凝重地说道:“关於十年前那起命案,部分同志可能已了解到最新进展。”
“经过我们对现场物证的重新勘验,成功提取到部分关键血跡与痕跡样本。”
“初步分析表明,犯罪嫌疑人当时很可能受了伤,伤处大概率在手臂位置。”
此言一出,台下不少人面面相,低声交换著惊讶的眼神。
该案此前已召开多次分析会,却从未有人提出“嫌疑人受伤”这一推论,新结论令大家既好奇又怀疑。
一位年纪较大的民警举手发言:“李队,您是根据什么判断嫌疑人受伤的?这一点我们之前从未討论过。”
李旭点了点头,从容解释道:“其实线索一直存在,只是先前未被充分关注。”
“我们在现场地面血跡中检测出混合型血跡,经比对与三名死者不符。”
“此外,死者衣柜中有一件上衣失踪,极有可能是嫌疑人用於包扎伤口,並隨后带离现场。”
这一推断引发更大范围的低声討论。
不少曾参与该案初查的老乾警不禁在脑海中重新回顾当年现场细节。
许多人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勘查与排查经过,却谁都未曾朝“嫌疑人受伤”这一方向深入推敲。
此刻,新观点既让人心生质疑,也重新燃起了破案的希望。
隨后,李旭与王佳教导员手持一份最新检验报告,步履匆匆地走进了刑侦队实验室兼办公室。
此时,办公室內,小汪、方妍、姜东正围站在一块白板前,专注地討论著案件线索。
见到两人进来,他们暂时停下討论,目光齐刷刷投向门口。
李旭快步走向姜东,脸上带著讚许的笑容,抬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肯定。
“姜东,你这双眼晴真是厉害!”
“当初坚持在现场反覆勘查、提取残留血跡,果然有了重大发现。”
“我们成功分离出第四个人的血跡,经初步鑑定为男性,极有可能就是犯罪嫌疑人在作案过程中不慎受伤所遗留的。”
姜东接过李旭递来的dna图谱,迅速扫视一遍,嘴角微微上扬,语气沉稳中透著一丝欣慰。
“这確实是个好消息。”
“嫌疑人受伤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他隨即转头望向一旁的方妍,迈步走近,询问道:“方妍,之前我们一起去华南电脑院提取的那枚潜在指纹,现在有没有进展?”
方妍轻轻摇头,神色略显遗憾:“那处衣架上並没有提取到任何有效指纹。”
“在血跡提取点附近,我们也进行了多次勘查,並未发现其他可疑血跡或痕跡。”
“可能由於时间间隔较长,一些潜在的物证已经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痕跡变得模糊甚至消失了。”
“没关係,目前这个血跡的发现已经非常关键。”
王佳接过话茬,语气坚定,“至少现在我们能確定犯罪嫌疑人確实受了伤。”
“接下来,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一一案发后是否对周边区域的受伤人员开展过系统摸排?”
“我记得当时並没有专门针对这一点进行排查,一方面是因为现场没有明显血跡指向嫌疑人受伤,另一方面初期走访中也未收到有关人员受伤的报告。”
他稍作停顿,眉头微,继续分析道:“现在时间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即使嫌疑人当时受伤,
现在伤口很可能已经癒合。”
“如果我们要重新启动对受伤人员的排查,工作难度將会非常大,甚至可能收效甚微。”
小汪闻言笑了笑,补充了一个现实问题:“確实如此。”
“总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脱衣检查旧伤吧?”
“更何况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难免有些小伤,有些伤痕连他们自己都记不清是怎么来的了。”
“这的確是个现实难题!”
李旭点头表示认同,隨后將话题引向另一项关键信息。
“刚才,我来之前特意去了一趟实验室,请同事对这份血跡样本进行了资料库比对。”
“结果显示,目前全国违法犯罪人员dna资料库中,並未找到与这份血跡匹配的信息。”
“从这一点来看,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没有犯罪前科。”
“或者至少在案发前一段时间內,其生物信息未曾被录入过资料库系统。”
方妍隨即追问道:“是不是现在只要进入派出所的人,无论什么情况都会被採血?”
王佳教导员摇了摇头,语气沉稳地解释道:“並不是这样。”
“採血工作涉及公民的个人隱私权,我们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通常只有在涉及违法犯罪行为、需要固定证据或进行dna比对时,才会对相关人员採集血跡。”
“普通群眾来派出所办理业务或求助,我们是绝对不会隨意採血的。”
他稍作停顿,继续补充道:“就拿目前这个案子来说,我们已经明確犯罪嫌疑人是在现场留下了血跡的。”
“从血跡遗留的情况判断,他在作案过程中应该受了伤,而且伤口不会小。”
“他在臥室內特意用衣物按压出血处,但依然有血跡滴落並被我们成功提取一一这说明什么?
多“说明当时出血量比较大,很难迅速止住。”
“从医学经验判断,这样的伤口长度和深度都不会太轻微。”
李旭轻轻点头,神色认真地说道:“我完全同意教导员的判断。”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锁定具体是谁受了伤,但根据现场痕跡反推,犯罪嫌疑人的伤口范围应该比较显著,属於短时间內难以完全癒合的类型。”
他稍作思考,继而看向王佳教导员提出建议:“王教,现在正值夏季,天气炎热,大家都穿著短袖,手臂部分是暴露在外的。”
“如果犯罪嫌疑人当初受伤的部位正好在手臂上,那么现在极有可能还留有疤痕或结痕跡。
“如果我们能在接下来的排查工作中,有意识地观察哪些人手臂带伤,或许就能缩小范围、找到突破口。”
王佳教导员表示认可,但也谨慎地提醒道:“这个思路很好,但我们目前没有確凿证据,一旦动作太大,容易打草惊蛇。”
“如果公开要求查看每个人的手臂,不仅实际操作起来有困难,还可能引起嫌疑人的警觉,反而增加工作难度。”
李旭接著说道:“最近我们不是正要开展实有人口信息集中入库登记工作吗?”
“我觉得可以藉此机会,在信息採集过程中自然地留意被登记人手臂等裸露部位是否有伤疤。”
“这项工作覆盖面广、节奏自然,不容易引起怀疑。”
“一旦发现符合特徵的人员,我们可以立即启动预警机制,进一步核查。”
王佳教导员听后顿时眼前一亮:“这个办法可行!”
“既能避免打草惊蛇,又能实际推进排查。”
“我马上联繫各辖区派出所,请他们在人口登记过程中多加留意,尤其关注手臂部位是否有新鲜疤痕或旧伤痕跡。”
说完,他转头望向姜东,问道:“姜东,从你的角度看,犯罪嫌疑人受伤之后是否一定会在手臂上留下明显疤痕?”
“有没有可能伤口在其他位置?”
姜东略作沉思,回答道:“教导员,严格来说,我不能百分百確定伤处一定在手臂。”
“但根据现有线索推断,手臂受伤的概率確实较高。”
“一方面,如果伤在躯干,外层衣物通常能吸收血液,不易留下明显滴落血跡。”
“另一方面,如果是面部等显眼部位受伤,犯罪嫌疑人反而不会用衣服按压一一那样太引人注目。”
“因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伤处在手臂,他用衣物包裹既能止血,也相对便於遮掩。”
听完姜东的分析,李旭微微一笑,语气沉稳地说道:“你这一点说得非常到位,確实很有道理“不过,在我们刑侦队,实际操作中更强调破案效率和资源的最优分配,也就是要优先考虑那些概率较高的可能性。”
“当然,我们並不是完全否定其他部位受伤的可能,只是在现阶段,必须集中力量先排查大概率事件。“
“只有在大概率可能性被逐一排除之后,我们才会逐步將注意力转向小概率方向。”
王佳教导员听后也笑了笑,点头回应:“行,那就按这个思路,我们立刻安排人手展开调查。”
此时,李旭继续补充道:“既然如此,我建议我们这一组也直接下村开展实地摸排。”
“通过分组行动,应该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目前,刑侦队可以调动四十多人,除去必须留守的值班人员,其余同志可以分成二十个小组同步推进。”
“考虑到目標村落的范围比较大,我建议採取由近及远、分片包干的方式,逐一排查所有可疑人员。”
这时,有人提出疑问:“但现在我们连犯罪嫌疑人是不是本村人都还不能確定,有没有可能是周边村庄的人流窜作案呢?”
这个问题一出,会议室里再次陷入短暂的沉默与思考。
“確实,目前嫌疑范围还不明確。”
“即便知道其手臂可能有疤痕,在茫茫人海中查找仍如同大海捞针。”
“更何况案件已经过去这么多年,嫌疑人是否仍在该村居住?”
“会不会作案后因为心虚早已潜逃隱匿?”
“甚至,我们还要考虑一种可能一一十年过去了,嫌疑人是否还在人世?这些因素都需要全面评估。”
儘管存在诸多不確定,但既然眼下终於出现了突破口,大家都感到了一丝振奋,也更坚定了推进调查的决心。
李旭最后总结道:“这个案子压在我们心头太久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必须全力以赴试一试。”
“不管嫌疑人现在身在何处、是生是死,我们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通过这次地毯式摸排,务必要找出所有符合特徵的人员!”
紧接著,他转头望向姜东,问道:“姜东兄弟,从你的专业角度来看,能否推断出嫌疑人作案时的大致年龄?”
年龄这个问题让姜东略微一证,他笑了笑答道:“精確计算確实很难。”
“但我通过现场遗留的足跡特徵一一比如压力分布和步幅特点。”
“可以初步判断,作案人当时应处於青年阶段,大约三十岁上下。”
“那么到现在十年过去了,嫌疑人目前的年龄估计在四十多岁左右。”
李旭满意地点了点头,语气沉稳地说道:“好,有了这个大致范围,我们心里就有底多了。”
姜东微微笑了笑,略显谨慎地补充道:“李队,这只是我根据现有痕跡做出的初步推测。”
“通过足跡推断年龄这种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误差,未必十分精確,我们还是应该多角度验证。”
李旭拍了拍他的肩,神色宽和地说:“没关係,我了解你做事一向谨慎。”
“现阶段任何线索都值得尝试,侦破这种积压案件,本来就需要我们多方探索、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他稍作停顿,继续布置任务:“接下来我们分头行动,前往案发地周边区域开展登记与摸排工作,主要以入户走访的形式进行。”
隨后,李旭语气转为严肃,提醒眾人:
:“大家务必保持警惕,注意自身安全。”
“犯罪嫌疑人未必料到我们会重启这起旧案的调查,再加上案件距今已有十年,对方在这期间是否有其他犯罪行为,我们並不掌握。”
“因此,外出执勤期间必须全程佩带枪枝及必要警械,隨时做好应对突发情况的准备。”
他转头看向姜东,略作犹豫后说道:“姜东,你刚转正不久,持枪证还没办下来,要不这次先留在队里做后方支援?”
姜东却立即回应,语气坚定中带著轻鬆:“李队,我还是跟汪师兄一组吧,他有枪就行。”
“之前在警校培训时,我的擒拿和格斗成绩都相当不错,真遇到情况,倒一两个人应该不在话下。”
一旁的小汪打趣地插话:“哎哟,这么有信心?就你这身手,哪还需要我保护?说不定关键时刻还得靠你呢!”
几句话引得办公室內响起一片轻鬆的笑声。
很快,李旭在工作群发出通知:“请全体队员十分钟后到会议室集合,就十年前那起成人遇害案进行地毯式摸排走访的工作部署。”
消息一出,十分钟后的会议室內座无虚席。
一听说要重启十年前的命案侦查,不少老乾警一早就赶到现场,眼中闪烁著久违的兴奋与干劲。
对於刑侦人员而言,职业生涯中若有一两起命案未能侦破,往往会成为一生的心结,甚至带入退休后的日子。
会议正式开始,室內鸦雀无声。
李旭走上讲台,神情凝重地说道:“关於十年前那起命案,部分同志可能已了解到最新进展。”
“经过我们对现场物证的重新勘验,成功提取到部分关键血跡与痕跡样本。”
“初步分析表明,犯罪嫌疑人当时很可能受了伤,伤处大概率在手臂位置。”
此言一出,台下不少人面面相,低声交换著惊讶的眼神。
该案此前已召开多次分析会,却从未有人提出“嫌疑人受伤”这一推论,新结论令大家既好奇又怀疑。
一位年纪较大的民警举手发言:“李队,您是根据什么判断嫌疑人受伤的?这一点我们之前从未討论过。”
李旭点了点头,从容解释道:“其实线索一直存在,只是先前未被充分关注。”
“我们在现场地面血跡中检测出混合型血跡,经比对与三名死者不符。”
“此外,死者衣柜中有一件上衣失踪,极有可能是嫌疑人用於包扎伤口,並隨后带离现场。”
这一推断引发更大范围的低声討论。
不少曾参与该案初查的老乾警不禁在脑海中重新回顾当年现场细节。
许多人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勘查与排查经过,却谁都未曾朝“嫌疑人受伤”这一方向深入推敲。
此刻,新观点既让人心生质疑,也重新燃起了破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