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縝密的推理分析
  第176章 縝密的推理分析
  妙!
  妙!
  当真是妙不可言!
  王佳教导员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眼中闪烁著毫不掩饰的讚赏之色,脸上也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他微微頜首,语气中带著几分感慨:“真是后生可畏啊!”
  一旁的李旭同样频频点头,连声附和:“確实,分析得太到位了。”
  两位身为刑侦队的领导,起初都未曾预料到,这位刚刚加入团队的年轻警员,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內对案件作出如此深入透彻的剖析。
  他不仅敏锐捕捉到现场那些细微且静態的物证痕跡,更难得的是,能够凭藉严谨的逻辑和出色的推演能力,一步步还原出痕跡背后动態的形成过程。
  这种能力远超一般新警的业务水平,甚至不逊於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刑警。
  若不是他眉宇间还隱约带著几分青涩,整个人散发出蓬勃朝气。
  不知情的人恐怕真要误以为他是位从业数十年、破案无数的刑侦前辈。
  就连一向以专业自傲的李旭,此时也在心底暗自嘆服,甚至隱隱生出一丝自愧不如的感觉。
  他默默注视著这位年轻人,目光中既有认可,也有难以言表的感慨。
  片刻的安静之后,王佳教导员微笑著开口,语气沉稳而肯定:“我觉得姜东兄弟分析得非常有道理。”
  “从形態上来看,这一处血跡符合连续泼洒所形成的特徵,而且泼洒的力度相当大,这也与作案人在实施犯罪时的心理状態高度吻合。”
  他稍作停顿,继续补充道:“儘管目前只发现了这一条血跡,但其证据意义非常显著,说服力极强一一它很可能成为我们突破案件的关键。”
  说完这番话,王佳教导员下意识地转头望向姜东,仿佛想从他的表情和眼神中捕捉对自己推断的反馈。
  不知不觉间,这位年轻警员的分析与判断,已然成为团队中一个重要的参考標杆,甚至是一种无形中的判断依据。
  两人目光交匯的一刻,姜东微微点头,沉稳地回应道:“我与王教导的看法高度一致。“
  “这条血跡確实应当作为重点证据进行提取,极有可能是凶手故意留下的痕跡,也有很大概率直接指向真凶。”
  李旭听后连连点头,语气中带著几分欣慰:“那真是太好了。”
  “如果这里的血跡能够確认就是犯罪嫌疑人的,那我们刚才提取的那么多痕跡物证,很多后续检验或许就可以省去了。”
  “这不管从哪方面看都是一件好事一一既大大缩短了咱们办案的周期,又有效节约了办案成本。”
  他顿了顿,笑著补充道:“要知道,光第一项检测那一百多个样本,可能就得上好几千块钱呢。”
  王佳教导员听罢,不由得呵呵笑了起来,打趣道:“李旭啊,你这队长的“经济头脑”可以啊“现在手握財政大权,果然开口闭口都是效益。”
  说话间,李旭转头望向方妍,神色认真了许多:“方妍,这处血跡非常关键,处理的时候务必谨慎再谨慎,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方妍立刻郑重点头,语气坚定:“您放心,我一定不辱使命,这个血跡我一定完美提取。”
  大约三十分钟后,一行人完成了现场痕跡物证的提取工作。
  在即將离开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回头望了望这个尘封多年、气氛压抑的案发现场。
  合上门的那一刻,气氛显得有些沉重,仿佛也將一段未解的往事暂时封存於此。
  站在门口,李旭无奈地摇了摇头,语气中透出几分自责:“说起来真是惭愧,这个案子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江城警方却始终没能把它侦破。”
  “我们常说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是我们的天职。”
  “可这一次,却让我感觉——正义似乎离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
  听到李旭忽然语气感慨,王佳教导员抬手轻轻拍了拍他的胸口,半开玩笑地说:“怎么了这是?”
  “还没到老的年纪,就学会感慨人生啦?”
  “一个人要是总回忆过去,那心態可就真老嘍。”
  此时,小注和方妍也走上前来,纷纷开口安慰。
  小汪笑道:“头儿,別这么说。您这哪算老啊?”
  “男人正当年,还没到真正开的时候,现在顶多算个骨朵,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方妍也轻声接话:“是啊!队长,您別太压力自己,这个案子我们一定会继续跟下去的。“
  李旭却依然摇头苦笑,语气里带著些许无奈:“岁月不饶人啊,到底是老了。”
  “现在连续熬几个夜,就跟丟了半条命似的,身体真跟不上了。”
  他望著远处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轻轻嘆了口气,那嘆息中既有疲惫,也有不肯熄灭的责任与执著。
  不过此时,姜东的脸色却依然凝重如初,眉宇间仿佛锁著一层难以化开的忧虑。
  他目光低垂,视线落在手中的勘查报告上王佳教导员敏锐地察觉到他神情有异,转过头来,声音低沉而关切地问道:“怎么了,姜东兄弟?”
  “看你这表情,似乎心里还压著什么事?”
  姜东缓缓点了点头,指尖无意识地敲击著报告边缘,语气愈发沉重。
  “虽然我们在现场成功提取到了血跡,从形態和位置来看,我也基本確信这极有可能来自嫌疑人。”
  “但提取仅仅只是开端,真正的难题还在后面。”
  他稍作停顿,抬眼望向两人,“如果我们无法在dna资料库中匹配到相应对象,那么即便掌握了生物样本,也很难直接锁定身份。”
  “换句话说,若对方没有前科、未曾录入信息,我们手中的血跡就暂时只是一串无法解码的密码,难以转化为实际的排查力量。”
  听他这么一说,李旭和王佳教导员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
  李旭尤其神情紧绷,眉头深锁成川字。
  他沉吟片刻,声音里透出几分压抑的紧绷:“確实,姜东你这话说到关键了。”
  “我们现在就像握著一把钥匙,却找不到对应的锁孔。”
  “就算这血跡千真万確来自真凶,若没有资料库的支持,也难免陷入大海捞针的困境,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却可能徒劳无功。”
  然而,他话音刚落,姜东便继续冷静分析道:“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血跡证据的双重意义一一它不仅是身份比对的依据,更是未来刑事诉讼的关键基础。”
  他语气渐强,条理清晰,“在现阶段侦查中,它也许不能直接指明某一个人,却可以极大帮助我们锁定嫌疑人。”
  “我们可以结合监控、行踪、人际关係等其他线索,先划定出一个较小的嫌疑群体,再以血跡样本进行精准排查与dna鑑定。”
  “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侦查效率,更能確保最终鑑定结果具备法律效力,经得起法庭质证。”
  李旭闻言,眼中顿时闪过一抹讚许之色,他不自觉竖起大拇指。
  “透彻!”
  更让他暗自惊讶的是,眼前这位从警尚不足一个月的新人,竟能將侦查逻辑梳理得如此清晰一一从广泛线索中划定范围,再以生物证据精准锁定,甚至提前布局诉讼证据链这一整套思路,本是他自己歷经多年实战才逐渐摸索出的经验。
  而姜东却已能融会贯通、娓娓道来。
  王佳教导员也听得有些发愣,隨后连连点头称许:“说得好!”
  “用大线索划定侦查半径,再用生物证据锚定身份,两者相辅相成,既科学又系统。”
  “血跡用於定案,线索用於摸排,侦、查、诉一体化推进一一”
  他越说越振奋,甚至不自觉站了起来,转头看向李旭:“这不正是我们刑侦支队这些年来不断强调的破案思维吗?”
  李队长也沉声附和,语气鏗鏘:“没错,以范围支撑精准、以线索牵引证据,一直是我们努力推进的侦查方向。”
  此时,站在一旁的方妍眼中几乎要冒出光来,那目光炽热得像追星少年终於见到了偶像。
  在他眼中,姜东早已不再是刚才那个坐在对面、略显生涩的小师弟。
  仿佛是一位思维縝密、洞见深刻的刑侦能手,甚至比一些经验丰富的师兄更显权威、更令人信服。
  隨著之前一系列令人眼繚乱的分析与推演,李旭也不自觉地將徵询的目光投向了姜东。
  他神情专注,语气凝重而诚恳地问道:“姜东兄弟,那你认为我们这个案子还有没有其他可能的突破口?”
  “除了目前已经部署的血跡鑑定和基础排查之外,我们还能从哪些方向切入来进一步划定侦查范围?想听听你的建议。”
  姜东闻言微微点头,目光沉静地垂落片刻,像是在脑海中將零散的思绪逐一归位。
  数秒之后,他抬起头,语调平稳而清晰:“关於本案侦查范围的划定,我確实有一些初步的设想,还不太成熟,正好借这个机会向两位匯报一下。”
  他稍作停顿,视线在李旭与王佳之间轻轻掠过,语气谦逊而诚恳:
  “李队、王教,您两位都是刑侦战线上的老將,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早在你们破大案、打硬仗的时候,我恐怕还是个在蘑菇地里打滚、穿开襠裤的娃娃。”
  “所以接下来我要说的,纯粹是一些个人不成熟的推测,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两位前辈多指点、多包涵。”
  他话音温和,眼神乾净,没有丝毫故作高深之態。
  王佳与李旭不约而同地微微頜首,目光中流露出鼓励之色,示意他继续往下说。
  姜东略定心神,沉稳地接续道:“这份案卷,我也反覆研读了几遍。”
  “结合刚才我们討论的內容,凶杀现场確实存在几处异常血跡。”
  “虽然目前法医尚未完成比对,还不能断定这些血跡是否属於嫌疑人,但它们出现的形態、位置都非常蹊蹺,值得高度重视。”
  他稍作停顿,声音逐渐压低,像是在与自己的思维对谈:
  “我一直在想,凶手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种方式侵入?”
  “不仅手法极其残忍地杀害两名成年人,甚至连孩子都没有放过,导致其身受重伤、生命垂危。”
  “这背后,究竟藏著怎样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他语气渐沉,继续说道:“当然,我们之前也討论过,这类案件很容易被归为“灭门”性质,
  怀疑是仇杀或极端情绪驱动。”
  “但根据目前排查的情况,死者夫妇社会关係相对简单,並未发现明显仇家或重大矛盾点。”
  “那么问题就来了一一如果真是仇杀,凶手为何连孩子都不放过?”
  “孩子通常並不在成年人的恩怨纠葛中扮演角色,ta是无辜的。”
  “究竟是什么,让凶手对孩子也痛下杀手?”
  听到这里,王佳与李旭神情凝重,彼此对视一眼。
  这个问题也正是连日来专案组反覆推敲的关键。
  李队沉吟著接话:“是的,从作案手法来看,凶手在对孩子下手时几乎没有犹豫,手段乾净、
  果断,甚至可以说异常冷静。”
  王佳轻轻点头,语气沉重地补充:“这也正是我们最初倾向於『仇杀』推断的原因之一。”
  『如果是侵財类犯罪,嫌疑人通常不会轻易害命,更不会如此残忍地灭门。
  “他们清楚,一旦出了人命,案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公安机关必將投入全力侦办一一绝大多数罪犯对此心知肚明。”
  姜东认真倾听,隨后略作思索,继续说道:“我想提出一个或许有些不同的思路:我们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错误解读”了凶手对孩子下手的动机?”
  王佳与李旭几乎同时抬起眼来看向他,目光中带著疑问与专注。“错误解读?你的意思是“
  ?”
  姜东迎向他们探询的眼神,镇定地说道:“从犯罪动机学的角度来看,在非灭门类案件中,孩子通常不是凶手的主要目標。”
  “除非,他的存在本身对凶手构成了某种威胁。”
  他稍作停顿,继续冷静分析:
  “当然,我们不排除精神障碍者无差別伤人的可能。”
  “但本案凶手从侵入路径、行凶手法到撤离现场,整体过程思路清晰、步骤严密,表现出较强的预谋性和控制力,不太符合典型的精神病作案特徵。”
  他语气逐渐变得坚定:“因此,我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凶手与孩子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认知关联?”
  “也就是说,孩子有可能认出凶手一一或是通过体貌特徵,或是通过声音、动作等细节。”
  “凶手为避免事后被指认,出於灭口的自保目的,才对他下手。”
  “从损伤判断,凶手对孩子出手果断、刀伤凌厉,几乎没留下任何反应时间,这也符合『迅速清除隱患』的心理特徵。”
  话音刚落,李旭陷入短时间的沉默,缓缓点头道:“这个角度確实新颖,也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