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玩笑不是这样开的吧?
  吕小伟绞尽脑汁,
  想到了前世看到的一些历史评论,
  其中对于张首辅的一条鞭法,
  更是褒贬不一,
  作为一个不愿意参与政治的人,
  吕小伟知道自己并不比这些古人聪明多少,
  所以也就原原本本的照本宣科,
  加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首辅大人,
  对于一条鞭法的利,
  我想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了,
  只是晚辈有些个人不太成熟的看法,
  不妥之处,
  还请大人批评指正。
  在我看来,
  一条鞭法还有以下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一条鞭法施行后,
  本意是将徭役和税收合并,
  减轻百姓的负担,
  而且还能增加国库收入,
  然而在实行过程中,
  并没有达到消除杂役之害的目的,
  突出表现为额外增派,
  各地衙门巧立名目,
  在一条鞭法之外另行增加徭役赋税,
  扰民非常厉害,
  还有别有用心之人,
  故意煽动不明其意的百姓,
  对抗变革,
  导致变革推行困难重重。”
  张首辅听到这里,
  眼前一亮,
  饶有兴趣的说道:
  “继续说,其他两点是什么?”
  “一条鞭法使赋役货币化,
  以下官巡视湖广来看,
  对商品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非常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较多的农村产品投入市场,
  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可是,
  因为官方税收要的是白银,
  民间在百姓,
  在交税的时候会将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
  而且由于衙门并不参与商品流通,
  所以导致临近缴税时候,
  部分奸商借此机会,
  拼命压低收购价,
  而等到时间过后,
  又开始涨价卖出,
  中间相差几倍有余,
  从中间谋取暴利,
  导致百姓还比缴纳实物时候上交的物品多,
  减轻负担更是无从说起。”
  听到这里,
  张首辅一拳砸在桌子上,
  冷冷的骂道:
  “这帮奸商,
  巧取豪夺,
  该杀!”
  吕小伟看着杀气腾腾的首辅,
  赶忙劝解道:“大人,
  暴力解决不了问题,
  如果这种利润一直存在,
  不管杀多少人,
  那帮商人还是会前赴后继的。”
  “那你有何良策?”
  吕小伟思量一下,
  “加强各地粮仓管理,
  在奸商压价的时候,
  由衙门出资购买,
  在市面粮食较少的时候,
  投入粮食来平稳粮食价格,
  稳定社会。
  尤其是籴买之事,
  禁止交由商人来进行。
  再或者,
  实行粮食银钱双轨制纳税,
  或许可以避免商人操控。”
  张首辅略一思索,
  点头道:
  “虽然手段略显稚嫩,
  也是一个思路,
  继续说。”
  吕小伟汗颜,
  自己面对这种历史上的大佬,
  就算加上多了近几百年的知识,
  果然只落了个思路二字。
  吕小伟摒弃心中杂念,
  继续说道:“一条鞭法的施行,
  还滋生了一个虽然不起眼,
  但是却很严重的问题,
  即火耗问题,
  因税法规定纳银,
  而银两熔铸过程就产生了所谓“火耗”,
  据下官在巡视中大概计算,
  熔铸碎银的实际火耗,
  为平均每两银钱一至二分,
  但各地衙门,
  欺上瞒下,
  把收取火耗作为敛财手段,
  实际征收的火耗往往高达每两二至三钱,
  更有贪心者,
  甚至收取更多,
  也成为老百姓沉重的负担。”
  张首辅怒不可遏骂道:
  “一帮蛀虫,
  眼看着国家社稷如此,
  还趴在上面吸血,
  我倒要看看,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张首辅骂了一会,
  吕小伟根本不敢插话。
  这种话,
  张首辅可以说,
  如果吕小伟跟上附和,
  明天就被御史参到朝堂上了。
  好不容易等张首辅出完气,
  这才抓起桌上的茶杯猛灌几口,
  这才仿佛突然想起,
  房间还有一个吕小伟。
  面带赞许道:
  “你很不错,
  我以为你只会断案,
  没想到在巡视过程中,
  能够事无巨细,
  对照朝廷方针策略,
  发现弊端,
  虽然处事略显思虑不周,
  已经难能可贵了,
  对于新政,
  你还有什么建议?
  一并说出来,
  说错没关系。”
  吕小伟听见张首辅如此诚恳,
  眼看这位变革先锋,
  为了减轻百姓负担,
  劳累如此,
  心中不忍,
  脱口而出那句与天下氏族为敌的话语:
  “下官认为,
  变革不够彻底,
  应该直接实行:
  摊丁入亩,
  火耗归公,
  士绅一体当差,
  一体纳粮,
  才能真的减轻百姓的重负。”
  张首辅眼看面前这位刚过中年的官员,
  说出了那句一旦传扬出去,
  就会变成天下读书人公敌的话语,
  也是惊得呆立当场,
  良久才用手指着吕小伟:
  “你可知你的这番话,
  会让天下所有官员对你恨之入骨?”
  吕小伟无所谓的回答:
  “下官已经是官场鬼见愁了,
  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
  只是眼见贫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却还承担高额赋税,心中不忍。
  而那些官绅豪族,
  坐拥大片良田,
  却不用纳税服役,
  整日花天酒地,心中不忿。”
  说道这里,
  吕小伟眼前浮现出自己在湖广时候,
  看见那些光屁股小孩,
  还有那些农家锅里熬着的野菜,
  丝毫不见半点米油,
  当即一撩官袍,
  向这位张首辅跪下:
  “大人,
  下官才疏学浅,
  除了能够为一些受了冤屈的百姓做主外,
  难当大任,
  更不配妄议朝政。
  刚才那些都是下官肺腑之言,
  难免有思虑不到之处,
  只是希望首辅大人能够看在下官一片赤诚之心的份上,
  继续改良推行新政,
  如能减百姓赋税之万一,
  下官代大圣朝两万万百姓,
  多谢大人体谅。”
  良久,
  吕小伟没有听到张首辅的回复,
  一声叹息后,
  张首辅面露难色道:
  “我以为我的新政已经是树敌无数,
  没想到青年才俊中还有你这等将生死置之度外之人,
  我只能答应你,
  只要我一天不死,
  我会郑重考虑你的想法,
  然后竭尽全力在减少百姓负担的基础上,
  充盈国库,你起来吧。”
  看着起身,
  面露坚毅的吕小伟,
  张首辅和气询问道:
  “你可愿意到翰林院任从六品编修?”
  “什么?”
  吕小伟内心震惊,
  不是因为升的太少,
  而是升的太高了!
  就算张首辅问吕小伟愿不愿意任一个正四品知府,
  吕小伟的内心都没有这么惊讶,
  这是为何?
  就要从大圣朝的官员升迁来说了,
  官场有一个潜规则,
  叫非进士不入翰林,
  非翰林不入内阁。
  话是这样说,
  但是进士如果想进翰林院,
  还得参加散馆考试,
  考中“庶吉士”才能进翰林院,
  而翰林院为大家公认的“养才、储才”之地。
  张首辅这样问,
  这是把自己当成以后得内阁人选来培养了,
  也就是俗称的“储相”。
  而从六品编修,
  自大圣朝以来,
  惯例都是每科状元的铁打职位,
  而榜眼和探花也只能授予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
  按照后世的统计,
  只要当过翰林院从六品编修的人,
  一半以上的都进入内阁,
  做了这个不是宰相,
  却胜似宰相的大学士。
  张首辅眼看自己抛出的金枝,
  吕小伟却是一言不发,
  还以为吕小伟常年在外任职,
  没有明白自己潜藏的意思,
  刚想再问一下,
  而吕小伟抬起坚定的脸庞,
  对着张首辅回答:
  “多谢大人厚爱,
  学生此生志在破除疑案、为民洗冤,
  望大人收回成命。”
  张首辅第一次看见,
  能够拒绝这么大诱惑的人,
  追问道:“你确定?
  你知道进了翰林院意味着什么?”
  吕小伟掷地有声道:“我确定,请大人成全。”
  张首辅失望的叹气道:
  “人各有志,
  既然你执意如此,
  那此事不提了,
  走吧,随我去见皇上。”
  啊?这么突然的吗?不应该沐浴更衣之类的?
  看着还愣在原地的吕小伟,
  已经跨出屋门的张首辅,
  回头喊了一声:
  “走啊,楞这干什么。”
  哦,哦,吕小伟再次整理了一下衣服,
  然后紧随张首辅的步伐,
  亦步亦趋跟着。
  。。。。。
  出乎吕小伟的意料,
  张首辅并没有带他来到三大殿,
  也不像电视上演的,
  层层同传之类,
  而是很随意的来到外朝区域一座普通宫殿,
  吕小伟抬头一看,
  只见匾额上写着“武英殿”三个大字,
  哦,原来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场所。
  张首辅很随意的对着门口守着的太监点头问道:“皇上在批阅奏章吗?”
  小太监看见张首辅,
  赶忙行礼道:
  “首辅大人,
  皇上说了,
  大人来了不用通传,
  直接进去吧,
  只是这位大人是?”
  张首辅摆摆手道:
  “这是湖广巡按吕小伟,
  前几日我和皇上说过的,
  你去通传一下吧。”
  小太监一边起身,
  一溜烟就进了大殿,
  不一会出来高喊道:
  “皇上有旨,首辅张大人,
  湖广巡按吕大人觐见。”
  说完还讨好般的哈着腰:
  “大人,这边请。”
  张首辅面无表情的走在前面,
  吕小伟则是对着小太监微笑表示谢意,
  然后紧随其后。
  吕小伟低着头,
  一进门就一直看着前面张首辅的脚步,
  等到张首辅立足,
  拱手行礼道:“微臣叩见皇上。”
  说完,作势要跪拜的时候,
  只听上面传来一句:“首辅大人,免礼,看座。”
  吕小伟老老实实的按照礼节,
  开始了万恶的三叩九拜,
  嘴里还喊着口号:
  “微臣湖广巡按吕小伟,
  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半晌后,
  吕小伟听见桌子后面,
  传来一句懒洋洋的回话:
  “起来吧。”
  吕小伟起身,
  头却依旧低着,
  只能看到皇上面前桌子上垂下来的黄穗,
  又传来一句:“抬起头来。”
  这时吕小伟才慢慢抬起头,
  首先看到高台上一位身穿龙袍的男子,
  年龄大约50多岁,
  须发皆是花白,
  满脸威严。
  而余光扫过,
  这才发现张首辅下手还坐了几个人,
  从衣着上来看,
  应该都是内阁成员了,
  不是御赐蟒袍就是斗牛服,
  全部都盯着自己看,
  眼中还带着惊讶,
  只是这些宦海沉浮多年的官员,
  养气功夫早都到家,
  全都是喜怒不露于色的表情。
  只是众人看见吕小伟,
  都是一副古怪的表情,
  既有惊讶,
  也有想笑,
  还有怒色,
  搞的吕小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自己这种芝麻大点的官,
  别说招惹这几位大佬,
  见都没见过啊,
  怎么会这样表情呢?
  而且,
  吕小伟只是看了一眼皇上,
  居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自己的长相,
  居然隐隐与皇上有点相似之处,
  具体说哪里一样,
  说不上来,
  但是看着就像有点亲戚的感觉,
  吕小伟心中不淡定了,
  难道自己穿越而来的这副身体,
  还能是皇亲国戚不成?
  或者说是祖上遗失在外的皇家血脉?
  这就有点狗血了,
  别再搞一出什么大明湖畔,
  狸猫换太子之类,
  吕小伟心中念头丛生,
  屋内却安静的鸦雀无声。
  这时高坐龙椅的皇上开口了,
  却不是对着吕小伟说的,
  而是对着张首辅:
  “首辅大人,
  这就是你前些日子说的,
  那位屡破奇案的湖广巡按?”
  张首辅起身拱手:“正是,皇上。”
  “那你如愿了吗?”
  “皇上圣明,
  正如皇上前日所预料一般,
  没有。”
  皇上和张首辅一番对话,
  让其余几位内阁大臣分别露出了然、气愤、淡然等脸色,
  只有吕小伟心中隐隐有所猜测,
  难道是让自己去翰林院做从六品编修的事情?
  只是这里只要皇上没问,
  根本没有自己说话的份,
  吕小伟也是强忍疑惑。
  皇上突然哈哈大笑,
  对着其余众人道:
  “诸位爱卿,刚才所议之事,
  票拟通过了吧?
  不必再封还了吧?
  下旨吧。”
  说完,皇上也不理会尴尬的站在面前的吕小伟,
  直接就坐在龙椅上闭目养神,
  而听完皇上的话,
  旁边一直站立的年老太监,
  直接拿出一卷圣旨,
  对着吕小伟看了一眼:
  “圣旨下,吕小伟接旨。”
  虽然说的是吕小伟,
  但是其余众人也不敢托大,
  一同起身拱手行礼。
  而吕小伟则是跪下高呼:
  “臣接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湖广巡按吕小伟。。。。”
  后面就是一堆赞誉之词,
  老太监话锋一转:
  “两年内,破获八起凌迟大案,
  合先祖遗留旨意,
  超擢任八府巡按,
  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诏赐尚方剑,得斩总兵以下官,
  钦此!”
  吕小伟懵逼了,
  八府巡按,
  这不是戏文中的戏称吗?
  没这个官啊,
  到底几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