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染缸映月赶秋工 竹篾凝香盼归期
清溪荷韵·第375章 染缸映月赶秋工 竹篾凝香盼归期
林晓乘坐的班车消失在晨雾瀰漫的山路尽头时,苏晚衣摆上还沾著村口荷塘的露水。王婶站在她身旁,望著班车离去的方向轻轻嘆了口气:“这丫头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真怕她到了巴黎不適应。”苏晚抬手拂去王婶肩头的碎竹屑,笑著宽慰:“林晓比咱们想的能干,再说陈雨在巴黎会帮衬她,肯定没问题。咱们现在得把米兰的订单赶出来,可不能耽误了交货时间。”
两人转身往荷染工坊走,晨光已经漫过荷塘的堤岸,落在染坊的青石板上,將王婶新熬的栗子壳染料映得愈发温润。刚走到工坊门口,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竹刀劈竹的脆响——周师傅已经带著三个学员忙活起来,地上堆著半捆劈好的楠竹条,竹丝在晨光里泛著淡淡的黄,像撒了一层碎金。
“苏干事,王婶,你们回来啦!”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刀,用围裙擦了擦手,指著墙角的竹条堆,“我早上又去后山砍了两捆楠竹,都是挑著三年生的,韧性最好,编手柄不容易断。”苏晚走过去拿起一根竹条,指尖划过竹面的纹路,触感细腻光滑,没有一点毛刺:“周师傅,您选的竹料还是这么好。阿明呢?怎么没看见他?”
“他去村里的布料作坊了,”周师傅往嘴里塞了颗薄荷,“你昨天不是让他跟作坊对接坯布的事吗?说是今天要送五十米坯布过来,他去盯著裁剪尺寸了,怕裁错了浪费布料。”正说著,院门外就传来阿明的声音,他推著一辆小推车,车上叠著几匹米白色的坯布,布料上还印著作坊的蓝色印章。
“苏干事,王婶,坯布送来了!”阿明把推车停在染坊门口,擦了擦额头的汗,“作坊的李叔说,这是今年新收的麻料,织得比去年密,染出来的顏色更均匀。我已经跟他核对过尺寸,都是一米五宽的,刚好能裁成两个手袋的面料。”王婶走过去掀开一匹坯布,手指捻了捻布料的纹理,满意地点点头:“確实不错,麻料吸染料,栗子壳染出来的浅咖色会更温润。”
苏晚蹲下身,从推车里拿出一卷软尺,量了量坯布的长度:“五十米正好能裁一百个手袋的面料,加上之前剩下的三十米,够做一百六十个。咱们得儘快染出来,不然赶不上马可要的交货时间。”她转头看向王婶,“王婶,今天能先染二十米吗?先做一批样品,看看顏色和固色效果怎么样。”
王婶立刻点头,转身进染坊搬陶缸:“我这就准备,栗子壳染料昨天已经熬好了,晾了一夜,温度正好能下布。你们帮我把坯布泡在清水里,泡透了再进染缸,顏色才均匀。”阿明和学员们立刻围过来,把坯布拆开,放进门口的大木盆里,清水很快就漫过了布料,泛起细密的涟漪。
周师傅看著他们忙染布,也没閒著,拿起一根楠竹条,用劈刀从中间剖开,动作嫻熟地分成细竹丝。竹丝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很快就变成了均匀的细条,每一根都差不多粗细。“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一个叫小宇的学员凑过来,眼睛里满是崇拜,“我劈了半天,竹丝不是太粗就是太细,还总断。”
周师傅笑了笑,把劈好的竹丝递给小宇:“劈竹丝得找对竹节的纹路,顺著纹路劈,力气要匀,不能急。你看,这楠竹的竹节间距宽,劈的时候要避开竹节,不然竹丝容易脆。”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另一根竹条,给小宇做示范,竹刀落下的位置刚好在两个竹节中间,轻轻一用力,竹条就顺著纹路裂开,露出里面雪白的竹芯。
小宇跟著学,手里的竹刀颤巍巍的,第一次还是劈错了,竹丝断成了两截。他有点沮丧,低著头想把断竹丝扔掉。周师傅拦住他:“別扔,断竹丝也有用,编手袋上的小掛件正好。咱们做手艺的,不能浪费一点材料,每根竹丝都能派上用场。”小宇点点头,把断竹丝收进自己的工具袋里,又拿起一根新的竹条,跟著周师傅的动作慢慢劈。
染坊里,王婶已经把泡透的坯布放进了染缸,深褐色的栗子壳染料没过了布料,她拿著长杆轻轻搅动,布料在染缸里慢慢翻滚,像一条游动的鱼。“苏丫头,你过来看看,这顏色是不是太浅了?”王婶朝苏晚招手,“要是太浅,还得再加点栗子壳粉末,再熬半个时辰。”
苏晚走过去,低头看著染缸里的布料,染料已经开始附著在坯布上,慢慢变成了浅咖色。她用长杆挑起一角布料,晾在旁边的竹竿上,等布料上的染料滴得差不多了,用手摸了摸:“顏色正好,再染半个时辰,固色效果会更好。对了,马可想要在手柄上加小流苏,您今天能试做几个吗?”
王婶放下长杆,从染坊的柜子里拿出几匹之前染好的浅咖色荷染布:“我早上已经裁好布条了,都是五厘米宽的,等会儿染完这批布,我就剪成长短不一的,用竹丝绑在手柄上试试。你放心,保证做得好看。”她拿起一根布条,在手里比划著名,“流苏不能太长,不然掛著手袋会晃,十厘米左右正好,再剪几根短点的,错落著绑,看著更有层次感。”
中午的时候,第一批染好的坯布已经晾在了院子里的竹竿上,浅咖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泽,带著栗子壳特有的温润质感。苏晚走过去,用手搓了搓布料,没有掉色,固色效果比预想的还好。“太好了!”她高兴地对王婶说,“下午再染三十米,明天就能开始裁布做手袋了。”
王婶擦了擦汗,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歇脚,阿明端过来一碗凉好的荷茶,递给她:“王婶,您喝口水歇歇,染布太累了。”王婶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荷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瞬间缓解了疲惫。“阿明,你跟作坊说好了吗?明天还需要送坯布吗?”王婶问道。
阿明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我跟李叔说了,明天再送七十米坯布,这样加上今天的五十米,一共一百二十米,够做二百四十个手袋的面料。等这批染完,咱们再根据库存情况,看看要不要再订。”苏晚坐在旁边,翻看著马可发来的订单明细:“马可要五百个手袋,咱们现在的面料够做二百四十个,竹编手柄的材料够做三百个,还得再订八十米坯布,不然面料不够。”
她掏出手机,给布料作坊的李叔打了电话,让他后天再送八十米坯布过来。李叔在电话里笑著说:“苏干事放心,我这就安排工人织布,保证后天准时送过去。对了,你们要的窄布条我也裁好了,都是三厘米宽的,明天一起送过去,给你们做流苏用。”苏晚连忙道谢:“太谢谢李叔了,麻烦您了。”
掛了电话,苏晚又给马可发了条消息,告诉他第一批坯布已经染好了,顏色和固色效果都很好,让他放心。马可很快回復了消息,还发了一张米兰专柜的设计图,图上的专柜用的是竹编框架,上面掛著手袋,旁边还摆著荷染的围巾和笔记本,看起来很有清溪村的特色。“苏,专柜的设计我已经確认好了,就等你们的手袋和围巾过来了。”马可的消息里带著期待,“对了,林晓到巴黎了吗?陈雨说她今天会去机场接林晓。”
苏晚这才想起还没问林晓的情况,连忙给陈雨发了条微信,问林晓到了没有。过了几分钟,陈雨回復了,还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林晓背著行李,和陈雨站在巴黎机场的出口,脸上带著笑容,看起来精神很好。“林晓刚到,我已经接到她了,现在准备带她去酒店放行李,明天再去书店对接专柜的事。”陈雨的消息让苏晚鬆了口气,她把照片转发给王婶和周师傅,两人看了都笑了。
“这下放心了,”王婶把手机揣回兜里,“林晓这丫头,到了巴黎还挺精神的。”周师傅也点点头:“等她教会了巴黎的顾客编竹编书籤,咱们清溪村的竹编手艺就传到国外去了,多好。”
下午的阳光更暖了,院子里的竹丝堆又高了不少,周师傅和学员们已经劈好了足够编一百个手柄的竹丝,正在开始编织。阿明拿著竹丝,学著周师傅的样子,把竹丝编成弧形的手柄,边缘还编著细碎的荷纹。苏晚走过去,拿起一个刚编好的手柄,掂量了下重量:“比上次的重多了,也密多了,这样掛厚围巾肯定没问题。”阿明听了,脸上露出笑容:“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天,终於编得像样了。”
王婶则在染坊里忙著做流苏,她把窄窄的荷染布条剪成长短不一的,再用竹丝绑在手柄上,很快就做好了一个。她拿著做好的手柄递给苏晚:“你看看,这样行不行?流苏是不是太长了?”苏晚接过手柄,仔细看了看,流苏错落有致,垂在手柄下面,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正好能隨著手袋的晃动轻轻摆动。“太好看了!”苏晚忍不住讚嘆,“马可肯定会喜欢的,您明天再做几十个,咱们先跟手袋样品一起寄给马可看看。”
傍晚的时候,第二批染好的坯布也晾在了竹竿上,整个院子里都飘著栗子壳和布料的清香。苏晚看著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意。周师傅还在教学员们编手柄,王婶在整理染好的布料,阿明在清点竹丝的数量,每个人都在为了米兰的订单努力著。
晚饭是在工坊里吃的,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吃著村里食堂送来的饭菜,有清炒的荷塘月色,还有燉得软烂的排骨,简单却很可口。“明天咱们分工合作,”苏晚一边吃饭一边说,“周师傅和学员们继续编手柄和做竹编掛件,王婶和我负责裁布和缝手袋,阿明去对接坯布和送样品的事,爭取下周就能寄出第一批手袋。”
大家都点点头,周师傅放下筷子:“我明天一早就带著学员们开工,爭取一天编五十个手柄。”王婶也说:“我明天把剩下的坯布染完,下午就开始裁布,缝手袋的话,我还能叫上村里的几个姐妹帮忙,她们针线活都好。”阿明则拍著胸脯保证:“坯布和样品的事交给我,我保证准时送到。”
吃过晚饭,天已经黑了,荷染工坊的灯却还亮著。王婶还在染坊里盯著最后一缸染料,怕夜里温度变化影响染色效果;周师傅则在整理白天劈好的竹丝,把它们分类放好,方便明天使用;苏晚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翻看著林晓发来的微信,林晓说她已经到了酒店,房间里能看到艾菲尔铁塔,还说巴黎的夜景很漂亮,等忙完了就拍照片给大家看。
苏晚回復了林晓,让她注意休息,有什么事隨时联繫。放下手机,她抬头望向天空,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掛在染坊的屋檐上,月光洒在染缸里,映出一圈圈淡淡的光晕。院子里的竹丝在月光下泛著浅黄的光泽,染好的布料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片浅咖色的云。
她站起身,走到染缸旁,看著里面的染料,心里忽然充满了希望。这些看似普通的竹丝和布料,在清溪人的手里,变成了带著温度的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承载著清溪村的文化,更连接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米兰的订单、巴黎的专柜,还有林晓在巴黎的努力,都让清溪村的手作故事变得更加精彩。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荷染工坊就热闹起来了。王婶带著村里的三个姐妹在染坊里裁布,剪刀划过布料的声音清脆悦耳;周师傅和学员们在院子里编手柄,竹丝在他们手里灵活地穿梭;阿明则推著小推车,去布料作坊取窄布条和坯布。
苏晚也没閒著,她拿著马可发来的手袋设计图,逐一核对裁好的布料尺寸,確保每一块布料都符合要求。“王婶,这块布料裁得有点小了,”苏晚拿起一块布料,“手袋的侧边还需要两厘米的缝份,得再裁大一点。”王婶连忙接过布料,用粉笔在上面画了条线:“我这就重新裁,保证没问题。”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阿明推著小推车回来了,车上不仅有窄布条和坯布,还有一个包裹。“苏干事,这是邮局送来的,说是从巴黎寄来的,收件人是你。”阿明把包裹递给苏晚,包裹上印著巴黎的邮票,还贴著一张小小的竹编荷贴纸——肯定是陈雨寄来的。
苏晚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用荷染布料做了装饰,还缝著一个小小的竹编书籤,书籤上刻著“清溪”两个字。笔记本里夹著一张纸条,是陈雨写的:“苏晚,这是巴黎书店给咱们设计的荷染笔记本样品,你看看喜不喜欢。书店还说,要是没问题,他们想先订五百本,下个月就上架销售。”
苏晚翻开笔记本,里面的纸张是淡淡的米黄色,每一页的角落都印著小小的荷图案,看起来很精致。“太好看了!”她忍不住笑道,“王婶,您快来看,这是巴黎书店的笔记本样品,咱们的荷染布料做封面,太合適了。”
王婶走过来,拿起笔记本翻了翻,脸上露出笑容:“这封面做得真好看,荷染布料的顏色也正。要是订五百本,咱们得赶紧染布料,还得找村里的印刷厂印內页。”苏晚点点头,把笔记本收好:“我下午就跟印刷厂对接,让他们儘快印內页,布料的话,咱们染完手袋的面料就开始染,肯定能赶得上。”
中午的时候,第一批手袋已经做好了五个,竹编手柄上绑著浅咖色的荷染流苏,袋身用的是刚染好的荷染面料,边角处缝著小小的竹编荷掛件,看起来比样品还要精致。苏晚拿起一个手袋,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瑕疵。“太好了!”她高兴地说,“阿明,你下午把这五个样品寄给马可,让他看看效果,要是没问题,咱们就开始批量生產。”
阿明接过手袋,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我这就去邮局,保证今天寄出去。对了,苏干事,邮局的人说,寄到米兰大概需要十天左右,下个月中旬肯定能到。”苏晚点点头:“那就好,咱们得抓紧时间,爭取在下个月月初就寄出第一批手袋,別耽误了马可的专柜陈列。”
下午,苏晚带著笔记本样品去了村里的印刷厂,印刷厂的张师傅看了样品,立刻说:“这笔记本做得真精致,內页的印刷没问题,我明天就能安排工人印,五百本的话,五天就能印完。”苏晚鬆了口气:“太好了,张师傅,麻烦您儘快印,印好后通知我,咱们还要缝封面。”张师傅笑著说:“放心吧,苏干事,保证准时完成。”
回到荷染工坊的时候,院子里已经堆满了编好的竹编手柄,周师傅和学员们还在不停地编。王婶和村里的姐妹们已经缝好了二十个手袋,正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苏丫头,你回来啦!”王婶朝她招手,“咱们已经缝好了二十个手袋,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苏晚走过去,拿起一个手袋,掂量了下重量,又检查了缝线的地方:“没问题,缝线很整齐,手柄也绑得很结实。咱们再加把劲,爭取明天能缝完五十个,下周就能寄出第一批了。”大家听了,都更有干劲了,手里的活也加快了速度。
傍晚的时候,阿明从邮局回来了,他拿著一张快递单递给苏晚:“苏干事,样品已经寄出去了,快递单號我记下来了,你可以隨时查物流信息。”苏晚接过快递单,小心翼翼地收好:“辛苦你了,阿明。今天大家都累了,早点回去休息,明天再继续赶工。”
大家收拾好东西,陆续离开了荷染工坊,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苏晚坐在石凳上,看著院子里晾著的荷染布料和
林晓乘坐的班车消失在晨雾瀰漫的山路尽头时,苏晚衣摆上还沾著村口荷塘的露水。王婶站在她身旁,望著班车离去的方向轻轻嘆了口气:“这丫头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真怕她到了巴黎不適应。”苏晚抬手拂去王婶肩头的碎竹屑,笑著宽慰:“林晓比咱们想的能干,再说陈雨在巴黎会帮衬她,肯定没问题。咱们现在得把米兰的订单赶出来,可不能耽误了交货时间。”
两人转身往荷染工坊走,晨光已经漫过荷塘的堤岸,落在染坊的青石板上,將王婶新熬的栗子壳染料映得愈发温润。刚走到工坊门口,就听见院子里传来竹刀劈竹的脆响——周师傅已经带著三个学员忙活起来,地上堆著半捆劈好的楠竹条,竹丝在晨光里泛著淡淡的黄,像撒了一层碎金。
“苏干事,王婶,你们回来啦!”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刀,用围裙擦了擦手,指著墙角的竹条堆,“我早上又去后山砍了两捆楠竹,都是挑著三年生的,韧性最好,编手柄不容易断。”苏晚走过去拿起一根竹条,指尖划过竹面的纹路,触感细腻光滑,没有一点毛刺:“周师傅,您选的竹料还是这么好。阿明呢?怎么没看见他?”
“他去村里的布料作坊了,”周师傅往嘴里塞了颗薄荷,“你昨天不是让他跟作坊对接坯布的事吗?说是今天要送五十米坯布过来,他去盯著裁剪尺寸了,怕裁错了浪费布料。”正说著,院门外就传来阿明的声音,他推著一辆小推车,车上叠著几匹米白色的坯布,布料上还印著作坊的蓝色印章。
“苏干事,王婶,坯布送来了!”阿明把推车停在染坊门口,擦了擦额头的汗,“作坊的李叔说,这是今年新收的麻料,织得比去年密,染出来的顏色更均匀。我已经跟他核对过尺寸,都是一米五宽的,刚好能裁成两个手袋的面料。”王婶走过去掀开一匹坯布,手指捻了捻布料的纹理,满意地点点头:“確实不错,麻料吸染料,栗子壳染出来的浅咖色会更温润。”
苏晚蹲下身,从推车里拿出一卷软尺,量了量坯布的长度:“五十米正好能裁一百个手袋的面料,加上之前剩下的三十米,够做一百六十个。咱们得儘快染出来,不然赶不上马可要的交货时间。”她转头看向王婶,“王婶,今天能先染二十米吗?先做一批样品,看看顏色和固色效果怎么样。”
王婶立刻点头,转身进染坊搬陶缸:“我这就准备,栗子壳染料昨天已经熬好了,晾了一夜,温度正好能下布。你们帮我把坯布泡在清水里,泡透了再进染缸,顏色才均匀。”阿明和学员们立刻围过来,把坯布拆开,放进门口的大木盆里,清水很快就漫过了布料,泛起细密的涟漪。
周师傅看著他们忙染布,也没閒著,拿起一根楠竹条,用劈刀从中间剖开,动作嫻熟地分成细竹丝。竹丝在他手里像有了生命,很快就变成了均匀的细条,每一根都差不多粗细。“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一个叫小宇的学员凑过来,眼睛里满是崇拜,“我劈了半天,竹丝不是太粗就是太细,还总断。”
周师傅笑了笑,把劈好的竹丝递给小宇:“劈竹丝得找对竹节的纹路,顺著纹路劈,力气要匀,不能急。你看,这楠竹的竹节间距宽,劈的时候要避开竹节,不然竹丝容易脆。”他一边说,一边拿起另一根竹条,给小宇做示范,竹刀落下的位置刚好在两个竹节中间,轻轻一用力,竹条就顺著纹路裂开,露出里面雪白的竹芯。
小宇跟著学,手里的竹刀颤巍巍的,第一次还是劈错了,竹丝断成了两截。他有点沮丧,低著头想把断竹丝扔掉。周师傅拦住他:“別扔,断竹丝也有用,编手袋上的小掛件正好。咱们做手艺的,不能浪费一点材料,每根竹丝都能派上用场。”小宇点点头,把断竹丝收进自己的工具袋里,又拿起一根新的竹条,跟著周师傅的动作慢慢劈。
染坊里,王婶已经把泡透的坯布放进了染缸,深褐色的栗子壳染料没过了布料,她拿著长杆轻轻搅动,布料在染缸里慢慢翻滚,像一条游动的鱼。“苏丫头,你过来看看,这顏色是不是太浅了?”王婶朝苏晚招手,“要是太浅,还得再加点栗子壳粉末,再熬半个时辰。”
苏晚走过去,低头看著染缸里的布料,染料已经开始附著在坯布上,慢慢变成了浅咖色。她用长杆挑起一角布料,晾在旁边的竹竿上,等布料上的染料滴得差不多了,用手摸了摸:“顏色正好,再染半个时辰,固色效果会更好。对了,马可想要在手柄上加小流苏,您今天能试做几个吗?”
王婶放下长杆,从染坊的柜子里拿出几匹之前染好的浅咖色荷染布:“我早上已经裁好布条了,都是五厘米宽的,等会儿染完这批布,我就剪成长短不一的,用竹丝绑在手柄上试试。你放心,保证做得好看。”她拿起一根布条,在手里比划著名,“流苏不能太长,不然掛著手袋会晃,十厘米左右正好,再剪几根短点的,错落著绑,看著更有层次感。”
中午的时候,第一批染好的坯布已经晾在了院子里的竹竿上,浅咖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泛著柔和的光泽,带著栗子壳特有的温润质感。苏晚走过去,用手搓了搓布料,没有掉色,固色效果比预想的还好。“太好了!”她高兴地对王婶说,“下午再染三十米,明天就能开始裁布做手袋了。”
王婶擦了擦汗,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歇脚,阿明端过来一碗凉好的荷茶,递给她:“王婶,您喝口水歇歇,染布太累了。”王婶接过茶碗,喝了一口,荷茶的清香在嘴里散开,瞬间缓解了疲惫。“阿明,你跟作坊说好了吗?明天还需要送坯布吗?”王婶问道。
阿明点点头,从口袋里掏出笔记本:“我跟李叔说了,明天再送七十米坯布,这样加上今天的五十米,一共一百二十米,够做二百四十个手袋的面料。等这批染完,咱们再根据库存情况,看看要不要再订。”苏晚坐在旁边,翻看著马可发来的订单明细:“马可要五百个手袋,咱们现在的面料够做二百四十个,竹编手柄的材料够做三百个,还得再订八十米坯布,不然面料不够。”
她掏出手机,给布料作坊的李叔打了电话,让他后天再送八十米坯布过来。李叔在电话里笑著说:“苏干事放心,我这就安排工人织布,保证后天准时送过去。对了,你们要的窄布条我也裁好了,都是三厘米宽的,明天一起送过去,给你们做流苏用。”苏晚连忙道谢:“太谢谢李叔了,麻烦您了。”
掛了电话,苏晚又给马可发了条消息,告诉他第一批坯布已经染好了,顏色和固色效果都很好,让他放心。马可很快回復了消息,还发了一张米兰专柜的设计图,图上的专柜用的是竹编框架,上面掛著手袋,旁边还摆著荷染的围巾和笔记本,看起来很有清溪村的特色。“苏,专柜的设计我已经確认好了,就等你们的手袋和围巾过来了。”马可的消息里带著期待,“对了,林晓到巴黎了吗?陈雨说她今天会去机场接林晓。”
苏晚这才想起还没问林晓的情况,连忙给陈雨发了条微信,问林晓到了没有。过了几分钟,陈雨回復了,还发了一张照片,照片里林晓背著行李,和陈雨站在巴黎机场的出口,脸上带著笑容,看起来精神很好。“林晓刚到,我已经接到她了,现在准备带她去酒店放行李,明天再去书店对接专柜的事。”陈雨的消息让苏晚鬆了口气,她把照片转发给王婶和周师傅,两人看了都笑了。
“这下放心了,”王婶把手机揣回兜里,“林晓这丫头,到了巴黎还挺精神的。”周师傅也点点头:“等她教会了巴黎的顾客编竹编书籤,咱们清溪村的竹编手艺就传到国外去了,多好。”
下午的阳光更暖了,院子里的竹丝堆又高了不少,周师傅和学员们已经劈好了足够编一百个手柄的竹丝,正在开始编织。阿明拿著竹丝,学著周师傅的样子,把竹丝编成弧形的手柄,边缘还编著细碎的荷纹。苏晚走过去,拿起一个刚编好的手柄,掂量了下重量:“比上次的重多了,也密多了,这样掛厚围巾肯定没问题。”阿明听了,脸上露出笑容:“我跟师傅学了好几天,终於编得像样了。”
王婶则在染坊里忙著做流苏,她把窄窄的荷染布条剪成长短不一的,再用竹丝绑在手柄上,很快就做好了一个。她拿著做好的手柄递给苏晚:“你看看,这样行不行?流苏是不是太长了?”苏晚接过手柄,仔细看了看,流苏错落有致,垂在手柄下面,既不太长也不太短,正好能隨著手袋的晃动轻轻摆动。“太好看了!”苏晚忍不住讚嘆,“马可肯定会喜欢的,您明天再做几十个,咱们先跟手袋样品一起寄给马可看看。”
傍晚的时候,第二批染好的坯布也晾在了竹竿上,整个院子里都飘著栗子壳和布料的清香。苏晚看著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心里涌起一股暖意。周师傅还在教学员们编手柄,王婶在整理染好的布料,阿明在清点竹丝的数量,每个人都在为了米兰的订单努力著。
晚饭是在工坊里吃的,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吃著村里食堂送来的饭菜,有清炒的荷塘月色,还有燉得软烂的排骨,简单却很可口。“明天咱们分工合作,”苏晚一边吃饭一边说,“周师傅和学员们继续编手柄和做竹编掛件,王婶和我负责裁布和缝手袋,阿明去对接坯布和送样品的事,爭取下周就能寄出第一批手袋。”
大家都点点头,周师傅放下筷子:“我明天一早就带著学员们开工,爭取一天编五十个手柄。”王婶也说:“我明天把剩下的坯布染完,下午就开始裁布,缝手袋的话,我还能叫上村里的几个姐妹帮忙,她们针线活都好。”阿明则拍著胸脯保证:“坯布和样品的事交给我,我保证准时送到。”
吃过晚饭,天已经黑了,荷染工坊的灯却还亮著。王婶还在染坊里盯著最后一缸染料,怕夜里温度变化影响染色效果;周师傅则在整理白天劈好的竹丝,把它们分类放好,方便明天使用;苏晚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翻看著林晓发来的微信,林晓说她已经到了酒店,房间里能看到艾菲尔铁塔,还说巴黎的夜景很漂亮,等忙完了就拍照片给大家看。
苏晚回復了林晓,让她注意休息,有什么事隨时联繫。放下手机,她抬头望向天空,月亮已经升了起来,掛在染坊的屋檐上,月光洒在染缸里,映出一圈圈淡淡的光晕。院子里的竹丝在月光下泛著浅黄的光泽,染好的布料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一片片浅咖色的云。
她站起身,走到染缸旁,看著里面的染料,心里忽然充满了希望。这些看似普通的竹丝和布料,在清溪人的手里,变成了带著温度的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承载著清溪村的文化,更连接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们。米兰的订单、巴黎的专柜,还有林晓在巴黎的努力,都让清溪村的手作故事变得更加精彩。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荷染工坊就热闹起来了。王婶带著村里的三个姐妹在染坊里裁布,剪刀划过布料的声音清脆悦耳;周师傅和学员们在院子里编手柄,竹丝在他们手里灵活地穿梭;阿明则推著小推车,去布料作坊取窄布条和坯布。
苏晚也没閒著,她拿著马可发来的手袋设计图,逐一核对裁好的布料尺寸,確保每一块布料都符合要求。“王婶,这块布料裁得有点小了,”苏晚拿起一块布料,“手袋的侧边还需要两厘米的缝份,得再裁大一点。”王婶连忙接过布料,用粉笔在上面画了条线:“我这就重新裁,保证没问题。”
上午十点多的时候,阿明推著小推车回来了,车上不仅有窄布条和坯布,还有一个包裹。“苏干事,这是邮局送来的,说是从巴黎寄来的,收件人是你。”阿明把包裹递给苏晚,包裹上印著巴黎的邮票,还贴著一张小小的竹编荷贴纸——肯定是陈雨寄来的。
苏晚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封面上用荷染布料做了装饰,还缝著一个小小的竹编书籤,书籤上刻著“清溪”两个字。笔记本里夹著一张纸条,是陈雨写的:“苏晚,这是巴黎书店给咱们设计的荷染笔记本样品,你看看喜不喜欢。书店还说,要是没问题,他们想先订五百本,下个月就上架销售。”
苏晚翻开笔记本,里面的纸张是淡淡的米黄色,每一页的角落都印著小小的荷图案,看起来很精致。“太好看了!”她忍不住笑道,“王婶,您快来看,这是巴黎书店的笔记本样品,咱们的荷染布料做封面,太合適了。”
王婶走过来,拿起笔记本翻了翻,脸上露出笑容:“这封面做得真好看,荷染布料的顏色也正。要是订五百本,咱们得赶紧染布料,还得找村里的印刷厂印內页。”苏晚点点头,把笔记本收好:“我下午就跟印刷厂对接,让他们儘快印內页,布料的话,咱们染完手袋的面料就开始染,肯定能赶得上。”
中午的时候,第一批手袋已经做好了五个,竹编手柄上绑著浅咖色的荷染流苏,袋身用的是刚染好的荷染面料,边角处缝著小小的竹编荷掛件,看起来比样品还要精致。苏晚拿起一个手袋,仔细检查了一遍,没有发现任何瑕疵。“太好了!”她高兴地说,“阿明,你下午把这五个样品寄给马可,让他看看效果,要是没问题,咱们就开始批量生產。”
阿明接过手袋,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我这就去邮局,保证今天寄出去。对了,苏干事,邮局的人说,寄到米兰大概需要十天左右,下个月中旬肯定能到。”苏晚点点头:“那就好,咱们得抓紧时间,爭取在下个月月初就寄出第一批手袋,別耽误了马可的专柜陈列。”
下午,苏晚带著笔记本样品去了村里的印刷厂,印刷厂的张师傅看了样品,立刻说:“这笔记本做得真精致,內页的印刷没问题,我明天就能安排工人印,五百本的话,五天就能印完。”苏晚鬆了口气:“太好了,张师傅,麻烦您儘快印,印好后通知我,咱们还要缝封面。”张师傅笑著说:“放心吧,苏干事,保证准时完成。”
回到荷染工坊的时候,院子里已经堆满了编好的竹编手柄,周师傅和学员们还在不停地编。王婶和村里的姐妹们已经缝好了二十个手袋,正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苏丫头,你回来啦!”王婶朝她招手,“咱们已经缝好了二十个手袋,你看看有没有问题。”
苏晚走过去,拿起一个手袋,掂量了下重量,又检查了缝线的地方:“没问题,缝线很整齐,手柄也绑得很结实。咱们再加把劲,爭取明天能缝完五十个,下周就能寄出第一批了。”大家听了,都更有干劲了,手里的活也加快了速度。
傍晚的时候,阿明从邮局回来了,他拿著一张快递单递给苏晚:“苏干事,样品已经寄出去了,快递单號我记下来了,你可以隨时查物流信息。”苏晚接过快递单,小心翼翼地收好:“辛苦你了,阿明。今天大家都累了,早点回去休息,明天再继续赶工。”
大家收拾好东西,陆续离开了荷染工坊,院子里渐渐安静下来。苏晚坐在石凳上,看著院子里晾著的荷染布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