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建衙
第129章 建衙
上次红熊刺探黑木城的实力,结果所得谬误极大。
现在再度受了任命,已经憋了一口气,欲要知耻而后勇,好好把事情办妥。
“此次时间不急,你可多些时间,慢慢探查。”
看著面色涨红的红熊,陆云温声宽慰。
对於铁矿的事情,在有了紫阳道的渠道后,已经得以解决。
短时间內,他並不缺乏铁器铁料。
打下铁山寨,是为了后续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急需。
况且如今陆云在山中的首要之事,还是开垦此地平原。
在將这里的平原开垦出来,经营成一处富庶稳固的后勤基地之前,他暂时没有精力向外开拓。
山中的三块平原很大,加起来足有方圆百里。
哪怕陆云现在人手眾多,能够调用八万劳力,想要將此地完全开发出来,最少也还要一年半的时间。
但一旦开发了出来,那便是五十万亩田地,每年可以產出粮食一百五十万石以上。
一年半的时间,获得此王霸之业,陆云等得起。
红熊很快领命而去。
这个急於表现的蛮將,当天就带著几个隨从,操著一艘小舟,溯江直上,前往了铁山寨。
而吩咐完了诸多事情后,陆云这边却是閒了下来。
於是便趁此机会,开始对山中各地进行制度完善。
自从开始经营红岩城起,到现在已过去了一年半时间。
年余下来,陆云不断开拓,如今在大山中已有了三城之地。
论起地域之广,已经远胜过山外居风县。
这么大的地盘,该如何治理,也该有个明確方案了。
“先是各地衙,得有个框架。”
陆云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组建衙。
先前他控制各城各地,主要还是依靠军管,即由红岩军、东江军、地方乡勇等军队,直接管辖各地。
各种事由,都以军法判定处置。
这种状况,固然保证了各地的稳定,可长期被军管,依旧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地方民怨。
陆云听底下不少军官匯报,很多百姓对於现今的生活不满,觉得军法管的太严太多,极不適应。
一些不熟悉军规的百姓,甚至会无意识的犯错,结果被严厉惩罚。
这种不通人情的军法,引起了不少民间怨言。
所以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现在山中,我有红岩、东江、黑木三城,此外西部平原那边,后续有了余力,也要建设一座城池。
如此,便是四城之地。
这四处城池,都管辖百里之地,相当於外界越国的一县。
也就是说,我需要设立四个县衙。“
陆云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地盘,提笔在纸上写下了红岩、东江、西江、西原四个名字。
西江城,即原本的黑木城。
出於先前给火塘寨改名东江的同样理由,为了抹除黑木城原本的蛮夷痕跡,陆云准备將此城改名为西江城。
名字来源,便是西江城统领的区域处於东江之西,正好与处於东江之东的东江城呼应。
西原城,顾名思义,即西部平原。
这是他为西部平原上,给將来要建设的那座城池起的名字。
“按照越国规制,一个县衙,分为吏、兵、户、礼、刑、工六房。
每房设长吏一人,佐吏四人。
六房合计三十人。
另外还有捕头、仓吏、河泊吏、课税吏、阴阳吏、医吏、驛丞等吏员。
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吏员加起来,也约在二十人左右。
此外,还有县令、县丞、主簿、教諭、县尉、典吏、巡检等文武官员,大致十人。
以上所述,一县之中,便需官十人,吏员五十人。“
陆云回想著县衙的架构,计算著自己手中的人才储备。
山中四具之地,仅是官员,便要四十人。
吏员,更是要二百人。
如此数量,让人咋舌。
好在陆云对於人才的培养,向来重视。
凡是他麾下常备军队,入伍之后,都要识文断字,学习算术地理,堪称全才。
虽然这些知识都只是粗通,但下放到地方,做一些小吏,却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两百吏员,只需从红岩、东江二军之中,抽调两百军士,便可胜任。
至於剩下的四十名官员——”
陆云想到这些有品级的官员,陷入沉吟。
底层的吏员,派精锐军士去充任,虽然让人心疼,可也能够承受。
但是四十个官员,並不是底层的吏员,能够胜任的了。
这不仅是学识不够,更是潜力不够。
陆云拥有气运天书,可以建设气运仙朝,甚至已经开始建设了。
那么对於自己治下城池,自然也要按仙朝標准来。
越国那种以文人治理地方,用来制衡武官的手段,他根本不屑为之。
这种文武制衡的手段,完全是对於地方资源的浪费与消耗。
陆云有志於天下,自然將所有资源都调动起来,用於征战四方。
所以制衡不需要,纯粹的文人也不需要。
他要的是能文能武的全才,是能够出將入相的英杰。
县令,就是要下马能治民,上马能领著百姓出征。
换句话说,就是军国体制。
这样遇到战事,县令就是统帅,其他官员就是各级將领、校尉,辅以底层军队出身的吏员担任卒长、队正,再徵招县內受过训练的乡勇、民户入伍。
一县之地,轻鬆就可动员起一支数千人的大军,並保证拥有一定的战斗力。
这样的体制一旦建设完成,所拥有的战爭潜力,是极其可怕的。
用这样的体制、国度,去与天下群雄征战,陆云將毫无畏惧。
至於这样做的隱患?
在这个伟力归於一身的超凡世界,只要陆云能时刻保持自己是最强的一人,何惧於手下人反?
更不用说,后续他还可以通过册封天官,来控制麾下官员。
这种手段,比之文武制衡,要可靠高妙的多了。
“所以这些官员,也必须要武者出身,而且还必须是厉害的武者,保底三流以上。”
想到这里,陆云很快有了决定。
“便从红岩、东江两军之中,抽调各级副官,转任地官员吧。”
这两支军队中的副官,大部分都是追隨陆云两年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都是深黑命格,又一直接受军官培养,文武方面的学识,远胜过那些底层士兵。
並且从军两年多,甚至三年,一个个实力也强。
到如今,基本都练通了一条经脉,在朝著第二条经脉衝刺。
只需再修炼个一两年,便可突破到三流之境。
用这样的军官充任地方官,足可满足陆云的需求了。
上次红熊刺探黑木城的实力,结果所得谬误极大。
现在再度受了任命,已经憋了一口气,欲要知耻而后勇,好好把事情办妥。
“此次时间不急,你可多些时间,慢慢探查。”
看著面色涨红的红熊,陆云温声宽慰。
对於铁矿的事情,在有了紫阳道的渠道后,已经得以解决。
短时间內,他並不缺乏铁器铁料。
打下铁山寨,是为了后续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急需。
况且如今陆云在山中的首要之事,还是开垦此地平原。
在將这里的平原开垦出来,经营成一处富庶稳固的后勤基地之前,他暂时没有精力向外开拓。
山中的三块平原很大,加起来足有方圆百里。
哪怕陆云现在人手眾多,能够调用八万劳力,想要將此地完全开发出来,最少也还要一年半的时间。
但一旦开发了出来,那便是五十万亩田地,每年可以產出粮食一百五十万石以上。
一年半的时间,获得此王霸之业,陆云等得起。
红熊很快领命而去。
这个急於表现的蛮將,当天就带著几个隨从,操著一艘小舟,溯江直上,前往了铁山寨。
而吩咐完了诸多事情后,陆云这边却是閒了下来。
於是便趁此机会,开始对山中各地进行制度完善。
自从开始经营红岩城起,到现在已过去了一年半时间。
年余下来,陆云不断开拓,如今在大山中已有了三城之地。
论起地域之广,已经远胜过山外居风县。
这么大的地盘,该如何治理,也该有个明確方案了。
“先是各地衙,得有个框架。”
陆云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组建衙。
先前他控制各城各地,主要还是依靠军管,即由红岩军、东江军、地方乡勇等军队,直接管辖各地。
各种事由,都以军法判定处置。
这种状况,固然保证了各地的稳定,可长期被军管,依旧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地方民怨。
陆云听底下不少军官匯报,很多百姓对於现今的生活不满,觉得军法管的太严太多,极不適应。
一些不熟悉军规的百姓,甚至会无意识的犯错,结果被严厉惩罚。
这种不通人情的军法,引起了不少民间怨言。
所以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了。
“现在山中,我有红岩、东江、黑木三城,此外西部平原那边,后续有了余力,也要建设一座城池。
如此,便是四城之地。
这四处城池,都管辖百里之地,相当於外界越国的一县。
也就是说,我需要设立四个县衙。“
陆云盘点了一下自己的地盘,提笔在纸上写下了红岩、东江、西江、西原四个名字。
西江城,即原本的黑木城。
出於先前给火塘寨改名东江的同样理由,为了抹除黑木城原本的蛮夷痕跡,陆云准备將此城改名为西江城。
名字来源,便是西江城统领的区域处於东江之西,正好与处於东江之东的东江城呼应。
西原城,顾名思义,即西部平原。
这是他为西部平原上,给將来要建设的那座城池起的名字。
“按照越国规制,一个县衙,分为吏、兵、户、礼、刑、工六房。
每房设长吏一人,佐吏四人。
六房合计三十人。
另外还有捕头、仓吏、河泊吏、课税吏、阴阳吏、医吏、驛丞等吏员。
这些负责具体事务的吏员加起来,也约在二十人左右。
此外,还有县令、县丞、主簿、教諭、县尉、典吏、巡检等文武官员,大致十人。
以上所述,一县之中,便需官十人,吏员五十人。“
陆云回想著县衙的架构,计算著自己手中的人才储备。
山中四具之地,仅是官员,便要四十人。
吏员,更是要二百人。
如此数量,让人咋舌。
好在陆云对於人才的培养,向来重视。
凡是他麾下常备军队,入伍之后,都要识文断字,学习算术地理,堪称全才。
虽然这些知识都只是粗通,但下放到地方,做一些小吏,却也是没有问题的。
“那两百吏员,只需从红岩、东江二军之中,抽调两百军士,便可胜任。
至於剩下的四十名官员——”
陆云想到这些有品级的官员,陷入沉吟。
底层的吏员,派精锐军士去充任,虽然让人心疼,可也能够承受。
但是四十个官员,並不是底层的吏员,能够胜任的了。
这不仅是学识不够,更是潜力不够。
陆云拥有气运天书,可以建设气运仙朝,甚至已经开始建设了。
那么对於自己治下城池,自然也要按仙朝標准来。
越国那种以文人治理地方,用来制衡武官的手段,他根本不屑为之。
这种文武制衡的手段,完全是对於地方资源的浪费与消耗。
陆云有志於天下,自然將所有资源都调动起来,用於征战四方。
所以制衡不需要,纯粹的文人也不需要。
他要的是能文能武的全才,是能够出將入相的英杰。
县令,就是要下马能治民,上马能领著百姓出征。
换句话说,就是军国体制。
这样遇到战事,县令就是统帅,其他官员就是各级將领、校尉,辅以底层军队出身的吏员担任卒长、队正,再徵招县內受过训练的乡勇、民户入伍。
一县之地,轻鬆就可动员起一支数千人的大军,並保证拥有一定的战斗力。
这样的体制一旦建设完成,所拥有的战爭潜力,是极其可怕的。
用这样的体制、国度,去与天下群雄征战,陆云將毫无畏惧。
至於这样做的隱患?
在这个伟力归於一身的超凡世界,只要陆云能时刻保持自己是最强的一人,何惧於手下人反?
更不用说,后续他还可以通过册封天官,来控制麾下官员。
这种手段,比之文武制衡,要可靠高妙的多了。
“所以这些官员,也必须要武者出身,而且还必须是厉害的武者,保底三流以上。”
想到这里,陆云很快有了决定。
“便从红岩、东江两军之中,抽调各级副官,转任地官员吧。”
这两支军队中的副官,大部分都是追隨陆云两年以上的老人。
这些老人都是深黑命格,又一直接受军官培养,文武方面的学识,远胜过那些底层士兵。
並且从军两年多,甚至三年,一个个实力也强。
到如今,基本都练通了一条经脉,在朝著第二条经脉衝刺。
只需再修炼个一两年,便可突破到三流之境。
用这样的军官充任地方官,足可满足陆云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