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胡马南来!
朔风如万马奔腾,自苍茫的北地席捲而来,狠狠撞在幽州广袤的土地上。
而与之同来的,还有数不清的鲜卑兵马。
马蹄声急促、沉闷,如同密集的战鼓擂在冻得坚硬的大地上,由远及近,击人心弦!
一骑浑身浴血的汉军斥候,伏在鞍上,已近力竭,却仍死命鞭策著坐下马,向最近的烽燧狂奔。
那斥候背上的箭杆隨著顛簸剧烈晃动,肩甲碎裂,露出翻卷的血肉,暗红的血早已浸透征袍。
“烽燧!举烽!鲜卑……檀石槐……南下了!”
斥候拼尽最后力气掷出一支带著染血布条的断箭,人便直挺挺栽落马下,再无声息。
几乎同时,那座夯土墩台上的戍卒看清了布条上的字跡,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隨后,粗大的狼烟柱带著刺鼻的焦糊味,猛地衝破了低垂的云层。
一座,两座……如同接力般,视线所及的烽燧次第燃起告急的烽烟,滚滚黑烟在朔风中拉长。
鲜卑檀石槐,率控弦之眾十余万,踏破边墙,南下寇掠!
……
幽州治所蓟城,城外的兵营里,空气里瀰漫著铁锈、皮革、汗水和一种大战將至的焦灼气息。
街巷间,披甲执锐的郡国兵卒、临时徵召的材官蹶张士,以及来自各地应募的豪杰壮士,行色匆匆,脸上满是疲惫与肃杀。
輜重车辆碾过石板路,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满载著粮秣、箭矢和裹伤用的布帛,源源不断涌向军营方向。
府邸內,气氛更是凝重。
一身玄色甲冑、外罩赤红战袍的护匈奴中郎將张奐,正立於巨大的幽州舆图前。
他年近六旬,鬚髮已然白,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深沉。
他扫过堂下肃立的幽州诸郡太守、都尉及军中司马时,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与之对视,皆感一股无形的锋锐之气迫面而来。
凉州三明之一,真刀真枪廝杀出来的將军,自然气势迫人!
张奐常年镇守北疆,这次他刚一调走,就发生了檀石槐南下侵略一事,朝廷不得不又將他调了回来。
“檀石槐狼子野心,倾巢而出,志不在掳掠,而在裂我疆土,毁我社稷!此獠兵锋正锐,旬日间连破多城,云中、雁门诸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我辈戍边將士,守土有责,纵粉身碎骨,亦当阻其锋鏑於国门之外!”
他猛地一掌拍在舆图上,发出沉闷的响声,震得案几上笔砚微跳。
“然,边境战线太过漫长,贼势浩大,单凭边军,只怕力有未逮!传我將令!”
他目光扫过眾人,“即刻以本將之名,广发檄文,布告幽燕诸郡县!凡我汉家热血男儿,无论出身贵贱,但有弓马嫻熟、勇力过人者,皆可投军!凡郡县豪族,有力者出丁,有財者输粟,共赴国难!檄文需明言,此战,非为一人一姓之私,乃为保我桑梓父老,卫我汉家衣冠!凡应募者,有功必录,朝廷不吝封赏!有敢临阵脱逃、貽误军机者,军法从事,定斩不饶!”
“谨遵將令!”
堂下诸將轰然应诺,甲叶碰撞,鏗鏘作响。
……
数日后,一匹快马带著张奐亲笔签署、加盖护匈奴中郎將大印的檄文,冲入了涿县城中。
檄文被县吏高高张贴在城门旁的告示墙上。
很快,这纸檄文前便聚拢了黑压压的人群。
识字的士子低声诵读,不识字的贩夫走卒则焦急地向旁人打听。
“……鲜卑逆酋檀石槐,纠合丑类,豺狼野心,寇掠边地,屠戮我民……凡我幽燕慷慨之士,忠义之家,值此国难,当执干戈以卫社稷……护匈奴中郎將张奐,拜请四方豪杰,同赴疆场,共紓国难!杀贼立功,正当其时!朝廷恩赏,绝无吝惜!……”
人群嗡嗡议论开来,如潮水般涌动。
“张將军的檄文!是那位凉州三明之一、威震西凉的张奐张然明!”
“檀石槐……那可是北边最大的狼头子啊!这回怕是要动真格的了!”
“哎,又要打仗了……不知多少儿郎要埋骨他乡……”
“话不能这么说,贼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难道伸著脖子等死?张將军说得对,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说是封赏丰厚,可刀枪无眼,那功劳是拿命去换的……”
议论声中,有面现忧惧者,有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者,更有目光闪烁、暗自掂量者。
……
涿县城西,刘氏宗祠所在。
此刻,祠堂內灯火通明,粗如儿臂的牛油大烛在铜烛台上噼啪作响,將人影拉长,扭曲地投射在墙壁和樑柱上。
涿县刘氏凡有头脸的男丁,无论老少,几乎全数到齐,按照辈分和房头,跪坐在下首铺陈的席垫之上。
偌大的空间里,除了烛火燃烧的细微声响和偶尔压抑的咳嗽,竟是一片令人心悸的寂静。
今日为何集会,眾人心中都已有所猜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神龕前主位上那位鬚髮皆白、面容清癯的族长刘琰身上。
刘琰身著深青色细麻深衣,腰束玉带,腰板挺得笔直。
他轻轻按在身前紫檀木的凭几上,隨后环视著祠堂內一张张或熟悉或年轻的面孔,目光深沉而凝重。
“列位宗亲,张中郎的檄文,你等想必都看过了。鲜卑铁蹄,已踏破我汉家北门。檀石槐此来,绝非寻常寇边,其志在鯨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涿县刘氏,乃中山靖王之后,汉室苗裔!值此社稷倾危、桑梓涂炭之际,若我辈龟缩不前,上愧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下无顏面对涿县父老乡亲!宗祠之上,这『汉室宗亲』四个字,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他话语一顿,目光扫过全场,那股常年积攒下来的族长之威,让一些年轻的族人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军情如火!张中郎有令,凡郡县豪族,须按丁口、財力输粮出人。我刘氏,责无旁贷!”刘琰的声音陡然拔高,“粮秣布帛,各房按例摊派,三日內务必筹措齐整,送往县衙。此乃本分,无需多议!”
祠堂內响起一片低低的应和声,这是意料中事,无人敢有异议。
刘琰缓缓吸了一口气,缓缓扫过下首几个正值鼎盛、平素在族中颇有声望和能力的子弟面孔,最终,那目光似有若无地在左侧前排一个端坐的身影上停留了一瞬。
那人三十余岁,面容端正,眉宇间带著几分英气,眼神沉静,正是刘弘。
“粮秣是死的,人是活的。”刘琰话锋一转,一字一句,“张中郎广召天下豪杰,此亦是我刘氏子弟建功立业、重振家声之良机!凡我刘氏儿郎,无论长幼,只要身强力壮、通晓弓马,自愿应募从军、隨张中郎北上击贼者……”
他猛地话锋一转。
“待其得胜归来,若是能夺得军功,皆可列为下任族长候选之人!”
“今我老矣,宗族之事,也该交託给年轻人了!”
而与之同来的,还有数不清的鲜卑兵马。
马蹄声急促、沉闷,如同密集的战鼓擂在冻得坚硬的大地上,由远及近,击人心弦!
一骑浑身浴血的汉军斥候,伏在鞍上,已近力竭,却仍死命鞭策著坐下马,向最近的烽燧狂奔。
那斥候背上的箭杆隨著顛簸剧烈晃动,肩甲碎裂,露出翻卷的血肉,暗红的血早已浸透征袍。
“烽燧!举烽!鲜卑……檀石槐……南下了!”
斥候拼尽最后力气掷出一支带著染血布条的断箭,人便直挺挺栽落马下,再无声息。
几乎同时,那座夯土墩台上的戍卒看清了布条上的字跡,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隨后,粗大的狼烟柱带著刺鼻的焦糊味,猛地衝破了低垂的云层。
一座,两座……如同接力般,视线所及的烽燧次第燃起告急的烽烟,滚滚黑烟在朔风中拉长。
鲜卑檀石槐,率控弦之眾十余万,踏破边墙,南下寇掠!
……
幽州治所蓟城,城外的兵营里,空气里瀰漫著铁锈、皮革、汗水和一种大战將至的焦灼气息。
街巷间,披甲执锐的郡国兵卒、临时徵召的材官蹶张士,以及来自各地应募的豪杰壮士,行色匆匆,脸上满是疲惫与肃杀。
輜重车辆碾过石板路,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满载著粮秣、箭矢和裹伤用的布帛,源源不断涌向军营方向。
府邸內,气氛更是凝重。
一身玄色甲冑、外罩赤红战袍的护匈奴中郎將张奐,正立於巨大的幽州舆图前。
他年近六旬,鬚髮已然白,但那双眼睛依旧锐利深沉。
他扫过堂下肃立的幽州诸郡太守、都尉及军中司马时,目光所及之处,无人敢与之对视,皆感一股无形的锋锐之气迫面而来。
凉州三明之一,真刀真枪廝杀出来的將军,自然气势迫人!
张奐常年镇守北疆,这次他刚一调走,就发生了檀石槐南下侵略一事,朝廷不得不又將他调了回来。
“檀石槐狼子野心,倾巢而出,志不在掳掠,而在裂我疆土,毁我社稷!此獠兵锋正锐,旬日间连破多城,云中、雁门诸地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我辈戍边將士,守土有责,纵粉身碎骨,亦当阻其锋鏑於国门之外!”
他猛地一掌拍在舆图上,发出沉闷的响声,震得案几上笔砚微跳。
“然,边境战线太过漫长,贼势浩大,单凭边军,只怕力有未逮!传我將令!”
他目光扫过眾人,“即刻以本將之名,广发檄文,布告幽燕诸郡县!凡我汉家热血男儿,无论出身贵贱,但有弓马嫻熟、勇力过人者,皆可投军!凡郡县豪族,有力者出丁,有財者输粟,共赴国难!檄文需明言,此战,非为一人一姓之私,乃为保我桑梓父老,卫我汉家衣冠!凡应募者,有功必录,朝廷不吝封赏!有敢临阵脱逃、貽误军机者,军法从事,定斩不饶!”
“谨遵將令!”
堂下诸將轰然应诺,甲叶碰撞,鏗鏘作响。
……
数日后,一匹快马带著张奐亲笔签署、加盖护匈奴中郎將大印的檄文,冲入了涿县城中。
檄文被县吏高高张贴在城门旁的告示墙上。
很快,这纸檄文前便聚拢了黑压压的人群。
识字的士子低声诵读,不识字的贩夫走卒则焦急地向旁人打听。
“……鲜卑逆酋檀石槐,纠合丑类,豺狼野心,寇掠边地,屠戮我民……凡我幽燕慷慨之士,忠义之家,值此国难,当执干戈以卫社稷……护匈奴中郎將张奐,拜请四方豪杰,同赴疆场,共紓国难!杀贼立功,正当其时!朝廷恩赏,绝无吝惜!……”
人群嗡嗡议论开来,如潮水般涌动。
“张將军的檄文!是那位凉州三明之一、威震西凉的张奐张然明!”
“檀石槐……那可是北边最大的狼头子啊!这回怕是要动真格的了!”
“哎,又要打仗了……不知多少儿郎要埋骨他乡……”
“话不能这么说,贼人都打到家门口了,难道伸著脖子等死?张將军说得对,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说是封赏丰厚,可刀枪无眼,那功劳是拿命去换的……”
议论声中,有面现忧惧者,有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者,更有目光闪烁、暗自掂量者。
……
涿县城西,刘氏宗祠所在。
此刻,祠堂內灯火通明,粗如儿臂的牛油大烛在铜烛台上噼啪作响,將人影拉长,扭曲地投射在墙壁和樑柱上。
涿县刘氏凡有头脸的男丁,无论老少,几乎全数到齐,按照辈分和房头,跪坐在下首铺陈的席垫之上。
偌大的空间里,除了烛火燃烧的细微声响和偶尔压抑的咳嗽,竟是一片令人心悸的寂静。
今日为何集会,眾人心中都已有所猜测。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神龕前主位上那位鬚髮皆白、面容清癯的族长刘琰身上。
刘琰身著深青色细麻深衣,腰束玉带,腰板挺得笔直。
他轻轻按在身前紫檀木的凭几上,隨后环视著祠堂內一张张或熟悉或年轻的面孔,目光深沉而凝重。
“列位宗亲,张中郎的檄文,你等想必都看过了。鲜卑铁蹄,已踏破我汉家北门。檀石槐此来,绝非寻常寇边,其志在鯨吞!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我涿县刘氏,乃中山靖王之后,汉室苗裔!值此社稷倾危、桑梓涂炭之际,若我辈龟缩不前,上愧对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下无顏面对涿县父老乡亲!宗祠之上,这『汉室宗亲』四个字,岂不成了天大的笑话?”
他话语一顿,目光扫过全场,那股常年积攒下来的族长之威,让一些年轻的族人下意识地缩了缩脖子。
“军情如火!张中郎有令,凡郡县豪族,须按丁口、財力输粮出人。我刘氏,责无旁贷!”刘琰的声音陡然拔高,“粮秣布帛,各房按例摊派,三日內务必筹措齐整,送往县衙。此乃本分,无需多议!”
祠堂內响起一片低低的应和声,这是意料中事,无人敢有异议。
刘琰缓缓吸了一口气,缓缓扫过下首几个正值鼎盛、平素在族中颇有声望和能力的子弟面孔,最终,那目光似有若无地在左侧前排一个端坐的身影上停留了一瞬。
那人三十余岁,面容端正,眉宇间带著几分英气,眼神沉静,正是刘弘。
“粮秣是死的,人是活的。”刘琰话锋一转,一字一句,“张中郎广召天下豪杰,此亦是我刘氏子弟建功立业、重振家声之良机!凡我刘氏儿郎,无论长幼,只要身强力壮、通晓弓马,自愿应募从军、隨张中郎北上击贼者……”
他猛地话锋一转。
“待其得胜归来,若是能夺得军功,皆可列为下任族长候选之人!”
“今我老矣,宗族之事,也该交託给年轻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