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空爆弹
  日本陆军少尉根据过往的经验分析对了百分之八十,但俗话说,经验主义害死人。
  他没猜到一点,这次老天爷对二道梁高地的16名中国官兵照拂的有些过分,除了雷公和高起火两人这会儿还耳鸣阵阵,其余14人连块油皮都没破。
  兵力是不足,但火力却是足够的!
  尤其是中国军人装备的衝锋鎗,那堪称是日本人的噩梦!
  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两个男人,无论样貌、事业、財富,a啥啥都不如b,综合实力被b碾压到透透的,可偏偏a就有副好身板,仅此一条就让天生短小无力的b羡慕到爆炸。
  搞不到重火力只能在轻火力上想办法的中方、给步兵装备的汤姆逊衝锋鎗或是mp28,就是让使用栓发步枪的日军步兵们羡慕到口水流的存在。
  “噠噠噠!”
  三面防线上率先响起的,是3桿汤姆逊衝锋鎗的疾射!
  人都没怎么露面,就是单手提著衝锋鎗对著战壕下方一通瞎基霸射。
  栓发步枪乱射,那是真没球得啥用,但衝锋鎗不一样,它原本就不是靠精准杀伤,主打的就是一个概率学,准不准不重要,重要的是瞎猫够多,就一定能抓到耗子。
  不到三秒钟就倾泻出去的30发子弹,呈现扇形扑向正在奋勇前进的日军步兵。
  正面防线上,手持汤姆逊衝锋鎗的正是陆军上士韩天霖。
  做为老牌步兵班长,手里的那杆衝锋鎗已经跟了他足足两年,堪称是如臂指使指哪儿打哪儿,別看是一通乱射,但手握的极稳,弹道也远比另外两名士兵稳定。
  冲在最前方的三名日军胸部瞬间中弹!
  书面语是这么解释汤姆逊衝锋鎗装备的11.43mm全金属被甲弹头的:弹头质量约15克,被誉为动能杀伤的极端代表——牺牲射程与穿透,换取无与伦比的近战停止力,在盟军中有著“战壕扫帚”的美誉。
  口语化:此类弹头虽然有效射程仅有不足200米,且因为弹头质量大,动能低,导致穿透力较弱,甚至连多层木板都能抵御,可弹头进入人体后剧烈变形翻转,形成巨大空腔,单发命中躯干即可使目標迅速丧失战斗力。
  让老百姓能听得懂的话:弹头杀伤力极强,一旦命中躯干,基本就可宣告完犊子!
  三名日军直接领了盒饭!
  日军步兵们只是短,不是蠢,集体匍匐臥地,提著步枪对准高地就是一波砰砰射击。
  停留在后方的4挺轻机枪也怒吼起来,密集的弹雨射的战壕上一片青烟直冒。
  这波衝锋中的反击堪称教科书级別,迅速且坚定,把高地上的中方官兵们压制的死死的,但凡有敢冒出头者,必然会被无情的弹雨射杀。
  “板载!”匍匐在地面的日本陆军少尉看到中方的反击彻底压制,再次发出嘶声怒吼。
  这个时候就是凭著一股气,看谁能无惧鲜血和死亡,谁就能贏得胜利。
  “板载!”匍匐於地面的日军步兵纷纷怒吼著应和自己的指挥官。
  就在一部分日军步兵提起步枪打算继续大步向前的当口,“投!”,战壕中发出一声大吼。
  伴隨著这声大吼,肉眼可见的,十几个黑点恶狠狠地从战壕中拋出,落向正蠢蠢欲动的日军步兵们。
  “手榴弹!”目睹这一切的日军步兵们瞬间亡魂大冒。
  到这一刻他们才醒悟过来,50米,他们没办法把甜瓜手雷投向对手的战壕,但却在对手那种木柄手榴弹的攻击距离。
  中日双方为何选择截然不同的两种单兵手榴弹,皆是出自各人的战略考量。
  日军装备的卵形无柄手雷,爆炸后破片分布均匀,杀伤半径达7-10米,对无防护目標形成“无死角覆盖”,尤其適合城市作战,再加上弹体小,单人携带量可达10枚以上,是典型的进攻式战法。
  中方装备的木柄手雷,槓桿原理延长投掷距离,相对於无柄手雷,亚洲士兵平均可多投10-15米;长柄更易控制落点,精度提升20%,產生的破片虽不如卵形手雷,可装药量大弥补了这一缺点。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其低技术门槛,別说国军这边在抗战期间年產量的峰值达到了500万枚,就是北方游击战场上的十八集团军的简易兵工厂,每年都能手搓出12万枚。
  木柄手榴弹,就是最適合当前中国军队的单兵手雷,尤其是在这种居高临下型的山地防御战的时刻。
  在地面上爆出的十几团硝烟因为日军匍匐的足够快,加上单兵间距离超过5米,並没有造成太大伤害,三面防线上也就两三名日军发出痛呼,应该是被弹片给击中了。
  可就是这些手榴弹,生生又把日军衝锋上前的气势给压住了。
  日本陆军少尉气得眼睛都鼓了起来,一张满是横肉的脸也是涨得通红,口中继续怒吼:“八嘎!帝国武运昌隆,板载!”
  把八嘎这种表达白痴、愚蠢的词加诸於『帝国武运昌隆』之前,颇是有几分怪异,也可以从侧面表达出这位日本陆军少尉的愤懣之情已是溢於言表。
  但很快,十几颗再度高高拋起的黑点,直接把这位刚生出的浓烈愤懣给塞回了粪门。
  至少有一半手榴弹是在空中爆炸的!
  空爆弹!
  这是8年后和漂亮国牛仔在冰原上狠干一场的志愿兵们、在绝对劣势的战场上被迫研发出的战术。
  手榴弹在地面爆炸时,破片呈半圆形扩散,臥倒可规避,只要不是在2米內的直线距离內,空旷环境下的气浪杀伤也会锐减。
  可手榴弹在空中爆炸时,破片360°向下覆盖,杀伤半径扩大3倍,无躲避死角。
  在五圣山一役中,首创这一战术的一个步兵班10人兵力,耗费300余枚手榴弹,击退敌军7次排级以上衝锋,歼敌400余人,己方仅3人轻伤。
  这种战术优点巨大,唯一的缺点是,士兵需要拉响木柄手榴弹引信后握持2-3秒再投出,而这个时期的手榴弹时间误差大,一个不好还没投出去就在手里爆炸了,对士兵心理素质要求极高。
  好在带来这一战术的唐坚、对自己设定的50米到60米左右阻击距离以及手榴弹在空中飞行速度进行过计算,精確计算出手榴弹在空中飞行时间大约为3.3秒,那意味著只需在手中大约停顿1秒既可拋出。
  这样就可以百分百避免手榴弹在手中爆炸的惨剧,並且也大大缓解了士兵內心压力。
  所以,大概有一半手榴弹完美的实现了空爆效果。
  数以百计的破片朝著地面上匍匐的日军倾泻而下,日军瞬间惨嚎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