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出血
第84章 出血
孔胤植听著朱大典的话,心里止不住的腹誹。
案件一日不明,官兵一日不退出衍圣公府。
衍圣公府,是天下读书人的牌坊,闯军进入山东后,专程派人拜会衍圣公府。
那时,闯军如日中天,明军大势已去,一副改朝换代的模样。
身为当代衍圣公的孔胤植自然审时度势,投向大顺朝,热情的迎接闯军使者。
这事闹得动静不小,很多人都知道。
再说了,衍圣公府传承这么多年,见不得人的事多了,真要是查起来—..
不过,孔胤植却也不慌。
因为他看出来了,朱大典没想真拿私通闯贼这一项大罪查办衍圣公府。
不然,他早就动手了。
事实也正如孔胤植所想,朱大典的確没想真的扳倒衍圣公府。
朱大典毕竞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对於圣人,对於圣人之后,总是应该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扳倒衍圣公府这件事太大了,不是他朱大典一个人可以办成的。
这事,只能是中枢下定决心,派人来办,地方决计是办不了这么大的案子的。
况且,朱大典也不会冒著得罪天下读书人的风险,来干这件费力不討好的事。
歷经战乱,又有明、顺更迭,山东,实在是太乱了,当务之急是要稳。
在局势尚未稳定之前,再容衍圣公府蹦噠几天。
等一切稳定下来,才是秋后算帐的最佳时机。
圣人之后,可不止北孔一脉。
南孔,也是圣人的子孙。
衍圣公府,衍圣公府,只要是圣人子孙就行唄,管他是南还是北。
谁听话就用谁。
衍圣公府的族谱,可谓是世间保存最为完备的族谱,届时直接按照族谱往下捋,准保不会有漏网之鱼。
目前,还是要钱,先向衍圣公府收点利息。
孔胤植笑著说道:“如此,也好。”
“我衍圣公府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也希望老公祖能够儘快查明实情,还衍圣公府一个公道。“
明代尚老,称京官需称老先生,称地方官需称老公祖,也可以统称老翁。
是为:官无大小,皆称一老;人无大小,皆曰一翁。
孔胤植对朱大典的称呼,从“中丞”变为“老公祖”,正是在示弱。
大家都是场面人,没必要撕破脸。
你朱大典弄这么一出,不就是想要钱粮吗,我给你就是了。
你朱大典拿著钱粮去练兵,去当你的封疆大吏。
我孔胤植关起门来,继续当我的衍圣公。
咱们皆大欢喜。
“不过,老公祖既然派兵护卫衍圣公府,那护卫官兵的军费开支,就由衍圣公府承担吧。,“衍圣公府出资五万两,以保我护卫官兵军需无忧。”
朱大典没有说话,只是用手轻轻敲点座下的“阁老凳”
阁老凳,名称源於严嵩。
严嵩倒台后,曾来到衍圣公府,寻求他的孙女婿,也就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上一代衍圣公孔尚贤,请他出面帮忙活动活动关节。
严嵩得势的时候,一柱擎起大明天,连徐阶都得乖乖得夹起尾巴做人,就连衍圣公府大门上悬掛的“圣府”二字的匾额,都是出自严嵩之手书。
可严嵩落难了,以衍圣公府那灵活的政治站位,不出意外的同严嵩做了切割。
身为严嵩孙女婿的孔尚贤,连见都没见严嵩一面。
八十多岁的严嵩,就这么可怜巴巴的坐通廊里的那条大长红漆凳上,最终自知自討无趣,就离开了。
那条大长红漆凳,因此也被称为阁老凳。
朱大典用手敲点阁老凳,就是在提醒孔胤植,此时衍圣公府和彼时的严嵩没有区別。
五万两银子就想平事,打发要饭的呢?
自知理亏的孔胤植只好加了筹码。
“今日见老公祖所带官兵,甲冑陈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值此国难之际,这怎么能行呢。”
“衍圣公府出白银五万两,以供官兵,打造军械。”
五万加五万,这就十万了。
朱大典抬手指向通廊里的官兵,“在这的都听著,衍圣公如此大义,你们还不谢过衍圣公。”
眾位官兵:“多谢衍圣公。”
“哪里,哪里。”孔胤植疼得直咧嘴。
没有任何人碰到孔胤植,但他就是肉疼的不行。
刚刚朱大典说了,“在这的官兵”,有的官兵在这,还有的不在这。
在这的官兵照顾到了,不在这的官兵是不是也得照顾照顾?
还是在要钱。
那么,该出多少合適呢?
在这的官兵,一共出了十万两。
不在这的官兵,是不是也得出十万两?
孔胤植强行挤出笑容,“於衍圣公府所见之官兵,盔甲陈旧。想必他处官兵之盔甲,亦是大差不差。”
“国难当头,將士在前拼杀,甲冑不坚,如何能?”
“这样吧,衍圣公再出白银十万两,以资军械所。”
十万加十万,就是二十万。
二十万两银子,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但这二十万两银子对於衍圣公来说,多吗?
说多也多,说不多也不多。
衍圣公府名下有那么多的田地、產业,而且这些產业可以通过衍圣公府的名义,合理的避税。
最重要的是,衍圣公府传承多年。
这个“多年”到底是多少呢?仅是大明朝就有近三百年。
什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什么內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些,通通和衍圣公府没有关係。
王与马,共天下。
衍圣公府,可是传承了多个“天下”。
在朱大典看来,二十万两很多,但对於衍圣公府来说,还不算多。
“衍圣公如此深明大义,本院实在钦佩之至。”
“本院定当上疏朝廷,向朝廷稟明,让朝廷嘉奖衍圣公之义。”
孔胤植听的直咬后槽牙。
上疏朝廷?就这一个案子,合著餵饱你们地方官不够,我还得餵饱中枢的官员。
还是在变著法的要钱吶。
“国难当头,衍圣公府世受国恩,理当为国尽力。莫说是二十万两银子,就是再多,也是应该9
“倒是中丞一番谬讚,实是不敢当。”
“不过,我倒是还有一个请求。”
“山东先遭建奴蹂,又遭闯贼逞凶,百姓苦不堪言,难以度日。”
“衍圣公府既在东,又怎忍见家乡父老困顿无动於衷。”
“本来,府中就打算出资十万两,以救济百姓。如今正好中丞前来,此事还是交由巡抚衙门来做,更为合適。”
十万,十万,又十万。
三十万两银子出去了。
与此同时,孔胤植对朱大典的称呼,也由“老公祖”再度恢復为“中丞”。
朱大典也觉得差不多了,来日方长,不在乎这一天两天的。
反正案子一时半会也不会完结。
只要案子不完结,那就有的是机会。
在朱大典眼里,衍圣公府儼然成为了一个充电宝。
等电量耗完了,也就到报废的时候了。
甚至,朱大典心中还有了更大胆的猜测。或许,衍圣公府还会投降建奴。
毕竞有金、元的前车之鑑,再来一个清,也不奇怪。
读书人的牌坊投降建奴,想想都刺激。
衍圣公府的案子先缓几天,不能立马查办抄家。不然,容易產生为了钱財而查抄圣府的不利舆论。
朱大典自己名声无所谓,但他不能让皇帝为难。
皇帝登基不久,衍圣公府的牌子,还是再掛几天的好。
等局势稍做稳定,朱大典有的是办法將衍圣公府的案子办成铁案。
“那本院就替山东百姓,谢过衍圣公了。”
孔胤植苦笑道:“哪里,哪里。”
“衍圣公府既为圣人之后,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对了。”朱大典提醒道。
“曲阜知县因保境不利,以衍圣公府遭闯贼袭,已被免职。”
“新任曲阜知县,马上就会履任。”
孔胤植一愣,曲阜知县向来由孔家人世袭,如今,竟然被朝廷换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曲阜是大明治下,任免官吏,自是朝廷定夺。衍圣公府,定当遵从朝廷之令。”
朱大典倒是很满意孔胤植的態度。
只是,孔胤植不知道的是,新任曲阜知县上任后的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清查田亩,厘定税制。
>
孔胤植听著朱大典的话,心里止不住的腹誹。
案件一日不明,官兵一日不退出衍圣公府。
衍圣公府,是天下读书人的牌坊,闯军进入山东后,专程派人拜会衍圣公府。
那时,闯军如日中天,明军大势已去,一副改朝换代的模样。
身为当代衍圣公的孔胤植自然审时度势,投向大顺朝,热情的迎接闯军使者。
这事闹得动静不小,很多人都知道。
再说了,衍圣公府传承这么多年,见不得人的事多了,真要是查起来—..
不过,孔胤植却也不慌。
因为他看出来了,朱大典没想真拿私通闯贼这一项大罪查办衍圣公府。
不然,他早就动手了。
事实也正如孔胤植所想,朱大典的確没想真的扳倒衍圣公府。
朱大典毕竞是传统的儒家士大夫,对於圣人,对於圣人之后,总是应该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愫。
扳倒衍圣公府这件事太大了,不是他朱大典一个人可以办成的。
这事,只能是中枢下定决心,派人来办,地方决计是办不了这么大的案子的。
况且,朱大典也不会冒著得罪天下读书人的风险,来干这件费力不討好的事。
歷经战乱,又有明、顺更迭,山东,实在是太乱了,当务之急是要稳。
在局势尚未稳定之前,再容衍圣公府蹦噠几天。
等一切稳定下来,才是秋后算帐的最佳时机。
圣人之后,可不止北孔一脉。
南孔,也是圣人的子孙。
衍圣公府,衍圣公府,只要是圣人子孙就行唄,管他是南还是北。
谁听话就用谁。
衍圣公府的族谱,可谓是世间保存最为完备的族谱,届时直接按照族谱往下捋,准保不会有漏网之鱼。
目前,还是要钱,先向衍圣公府收点利息。
孔胤植笑著说道:“如此,也好。”
“我衍圣公府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也希望老公祖能够儘快查明实情,还衍圣公府一个公道。“
明代尚老,称京官需称老先生,称地方官需称老公祖,也可以统称老翁。
是为:官无大小,皆称一老;人无大小,皆曰一翁。
孔胤植对朱大典的称呼,从“中丞”变为“老公祖”,正是在示弱。
大家都是场面人,没必要撕破脸。
你朱大典弄这么一出,不就是想要钱粮吗,我给你就是了。
你朱大典拿著钱粮去练兵,去当你的封疆大吏。
我孔胤植关起门来,继续当我的衍圣公。
咱们皆大欢喜。
“不过,老公祖既然派兵护卫衍圣公府,那护卫官兵的军费开支,就由衍圣公府承担吧。,“衍圣公府出资五万两,以保我护卫官兵军需无忧。”
朱大典没有说话,只是用手轻轻敲点座下的“阁老凳”
阁老凳,名称源於严嵩。
严嵩倒台后,曾来到衍圣公府,寻求他的孙女婿,也就是孔子的第六十四代孙、上一代衍圣公孔尚贤,请他出面帮忙活动活动关节。
严嵩得势的时候,一柱擎起大明天,连徐阶都得乖乖得夹起尾巴做人,就连衍圣公府大门上悬掛的“圣府”二字的匾额,都是出自严嵩之手书。
可严嵩落难了,以衍圣公府那灵活的政治站位,不出意外的同严嵩做了切割。
身为严嵩孙女婿的孔尚贤,连见都没见严嵩一面。
八十多岁的严嵩,就这么可怜巴巴的坐通廊里的那条大长红漆凳上,最终自知自討无趣,就离开了。
那条大长红漆凳,因此也被称为阁老凳。
朱大典用手敲点阁老凳,就是在提醒孔胤植,此时衍圣公府和彼时的严嵩没有区別。
五万两银子就想平事,打发要饭的呢?
自知理亏的孔胤植只好加了筹码。
“今日见老公祖所带官兵,甲冑陈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值此国难之际,这怎么能行呢。”
“衍圣公府出白银五万两,以供官兵,打造军械。”
五万加五万,这就十万了。
朱大典抬手指向通廊里的官兵,“在这的都听著,衍圣公如此大义,你们还不谢过衍圣公。”
眾位官兵:“多谢衍圣公。”
“哪里,哪里。”孔胤植疼得直咧嘴。
没有任何人碰到孔胤植,但他就是肉疼的不行。
刚刚朱大典说了,“在这的官兵”,有的官兵在这,还有的不在这。
在这的官兵照顾到了,不在这的官兵是不是也得照顾照顾?
还是在要钱。
那么,该出多少合適呢?
在这的官兵,一共出了十万两。
不在这的官兵,是不是也得出十万两?
孔胤植强行挤出笑容,“於衍圣公府所见之官兵,盔甲陈旧。想必他处官兵之盔甲,亦是大差不差。”
“国难当头,將士在前拼杀,甲冑不坚,如何能?”
“这样吧,衍圣公再出白银十万两,以资军械所。”
十万加十万,就是二十万。
二十万两银子,绝对是一笔天文数字。
但这二十万两银子对於衍圣公来说,多吗?
说多也多,说不多也不多。
衍圣公府名下有那么多的田地、產业,而且这些產业可以通过衍圣公府的名义,合理的避税。
最重要的是,衍圣公府传承多年。
这个“多年”到底是多少呢?仅是大明朝就有近三百年。
什么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什么內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这些,通通和衍圣公府没有关係。
王与马,共天下。
衍圣公府,可是传承了多个“天下”。
在朱大典看来,二十万两很多,但对於衍圣公府来说,还不算多。
“衍圣公如此深明大义,本院实在钦佩之至。”
“本院定当上疏朝廷,向朝廷稟明,让朝廷嘉奖衍圣公之义。”
孔胤植听的直咬后槽牙。
上疏朝廷?就这一个案子,合著餵饱你们地方官不够,我还得餵饱中枢的官员。
还是在变著法的要钱吶。
“国难当头,衍圣公府世受国恩,理当为国尽力。莫说是二十万两银子,就是再多,也是应该9
“倒是中丞一番谬讚,实是不敢当。”
“不过,我倒是还有一个请求。”
“山东先遭建奴蹂,又遭闯贼逞凶,百姓苦不堪言,难以度日。”
“衍圣公府既在东,又怎忍见家乡父老困顿无动於衷。”
“本来,府中就打算出资十万两,以救济百姓。如今正好中丞前来,此事还是交由巡抚衙门来做,更为合適。”
十万,十万,又十万。
三十万两银子出去了。
与此同时,孔胤植对朱大典的称呼,也由“老公祖”再度恢復为“中丞”。
朱大典也觉得差不多了,来日方长,不在乎这一天两天的。
反正案子一时半会也不会完结。
只要案子不完结,那就有的是机会。
在朱大典眼里,衍圣公府儼然成为了一个充电宝。
等电量耗完了,也就到报废的时候了。
甚至,朱大典心中还有了更大胆的猜测。或许,衍圣公府还会投降建奴。
毕竞有金、元的前车之鑑,再来一个清,也不奇怪。
读书人的牌坊投降建奴,想想都刺激。
衍圣公府的案子先缓几天,不能立马查办抄家。不然,容易產生为了钱財而查抄圣府的不利舆论。
朱大典自己名声无所谓,但他不能让皇帝为难。
皇帝登基不久,衍圣公府的牌子,还是再掛几天的好。
等局势稍做稳定,朱大典有的是办法將衍圣公府的案子办成铁案。
“那本院就替山东百姓,谢过衍圣公了。”
孔胤植苦笑道:“哪里,哪里。”
“衍圣公府既为圣人之后,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对了。”朱大典提醒道。
“曲阜知县因保境不利,以衍圣公府遭闯贼袭,已被免职。”
“新任曲阜知县,马上就会履任。”
孔胤植一愣,曲阜知县向来由孔家人世袭,如今,竟然被朝廷换了。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曲阜是大明治下,任免官吏,自是朝廷定夺。衍圣公府,定当遵从朝廷之令。”
朱大典倒是很满意孔胤植的態度。
只是,孔胤植不知道的是,新任曲阜知县上任后的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清查田亩,厘定税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