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万人唾骂,剥皮实草!
第81章 万人唾骂,剥皮实草!
三人只感觉头皮发麻。
现在的问题是,朱棣不算是泄私愤。
而是要国法来处理你。
最要命的是,人家还是拿出来了证据。
这不是肉体上的毁灭,这是要他们身败名裂,要他们遗臭万年。
忠臣?
挖墙脚的忠臣么?
朱老四就是正义的一方,就是因为你们仁,这才遭遇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一统王朝下的藩王造反。
皇明祖训说的没错。
如朝无正臣,內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詔诸王,统领镇兵討平之。
人家朱棣乾的也对!的徐牧冷笑:“你们口口声声说忠君报国,可你们做的,却是倒卖官粮、害死百姓、结党营私、
滥杀忠良的勾当!”
三人只感觉满头大汗。
他们倒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
但是,架不住徐牧拿出来的证据证据確凿。
而徐牧的声音也是越发的洪亮:“十方石官粮,能救多少饥民?七百个贪腐官员,害了多少百姓?二十余位忠良將领,本可保大明边疆安稳,却被你们诬陷诛杀!”
“朱棣若非是你这个乱臣贼子,我怎么可能杀他们?”方孝孺大声的开口道。
“放肆!”
徐牧冷笑:“你们说陛下是乱臣贼子,可陛下起兵靖难,是为了清除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奸侯!你们说自己是忠臣,可忠臣会让百姓饿死、让忠良蒙冤、让大明江山陷入危局吗?”
徐牧一步步走近三人,语气沉痛却坚定:“你们不是大明的栋樑,而是大明的祸根!是你们让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蒙尘,是你们让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是你们让忠臣二字蒙羞!今日当著天下人的面,你们的罪行已昭然於世,就算你们再狡辩,也难逃公道!”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瘫倒在地,再也没了往日的高傲与囂张。
他们知道,自己大概率遗臭万年了。
方孝孺看著台下愤怒的百姓,看著那些指向他的手指,突然疯了般大笑起来,笑声里满是悲凉与绝望:“我没错!我是为了大明!是朱允无能,是朱棣篡逆,是你们这些愚民不懂我!”
“到了现在,还不知悔改!”
徐牧转身对朱棣躬身道,“陛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贪腐误国、滥杀忠良、结党营私,罪大恶极,证据確凿,请陛下圣裁!”
朱棣猛地从明黄座椅上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震得上面的硃笔滚落。
朱棣双目圆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震惊,愤怒,还有那么一丝丝天命加身的味道。
他死死盯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声音里的雷霆之怒几乎要掀翻午门广场的天:“贪腐误国!纵火灭跡!滥杀忠良!你们三人的罪行,桩桩件件都该凌迟!可朕觉得,凌迟了,能不足以震镊文武百官,不足以告慰枉死的冤魂!”
台下百姓瞬间安静下来,连最悲愤的哭喊都咽回了喉咙,所有人都屏息盯著朱棣,等著他接下来的宣判。
群情汹汹的,这位刚定南京的新帝,此时此刻,真的有一种天命加身的味道。
“朕今日便下旨!”
朱棣的声音穿透人群,字字砸在青砖上,“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罪大恶极,判剥皮实草之刑!剥下的皮囊塞满稻草,悬掛在南京城四门之上,日夜风吹日晒,让往来百姓都看看,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奸侯,下场便是如此!”
“不!你不能这样!”
方孝孺终於破了功,往日的高傲荡然无存,只剩极致的恐惧。
就算是凌迟他都不会畏惧,但是,他无法接受这个下场,你可以杀了我,但是,我必须要以忠臣的身份去死。
你怎么可以说我是奸臣?
你怎么可以说我贪赃枉法,死有余辜?
他挣扎著想要后退,却被侍卫死死按在原地:“朱棣!你这暴君!你会遭天谴的!”
“天遣?”朱棣冷笑一声,向前迈了一步,居高临下地看著他:“当年你们杀赵武幼子、斩周显满门时,怎么没想过天谴?你们倒卖官粮,火龙烧仓,怎么就没有想过前线將士?”
这一刻,朱棣是真的感觉意气风发。
没错,自己做的是对的。
换了老朱也要这么干。
对,爹,我知道,你肯定是传位给我了,朱允肯定是篡改了遗詔。
当下,朱棣朗声道:“今日朕的处置,便是替天行道,替那些枉死的冤魂討公道!”
他顿了顿,语气更添狠戾:“还有你们三人牵连的官员,凡当年参与倒卖官粮、包庇走私、强占民田的,不管官职大小,不管是否有后台,只要查有实据,一律剥皮实草!他们贪走的每一两银子,都沾著百姓的血,他们害过的每一条人命,都该用他们的皮肉来偿!”
这话一出,台下瞬间炸开了锅。
那些缩在官员队伍里的建文旧臣,尤其是当年靠方孝孺举荐上位的人,顿时面如死灰,有的甚至腿一软,直接瘫倒在地。
徐增寿站在勛贵列中,悄悄紧了拳一一他早知道朱棣手段狠,但没想到会狠到这个地步,这可不是朱允这么一个优柔寡断的主儿。
这些官员本就罪该万死,想想当初他们是如何对付自己这些勛贵的。
如今——
畅快淋漓!
这样的处置,反而能让百姓彻底解气。
“陛下!”王驛卒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头,额头磕出了血,“您为民做主,您是大明的好皇帝!”
“好皇帝?”
朱棣看向他,眼神稍缓,却依旧带著威严,“朕要做的,不是“好皇帝』,是让天下人不敢贪、不敢乱的皇帝!朕要让所有人都记住一一大明的江山,容不得奸侯蛀蚀;大明的百姓,容不得官员欺压!今日这剥皮实草的惩戒,便是给天下官员立的规矩!”
他抬手指向齐泰三人,对侍卫厉声道:“还愣著干什么?把这三个奸侯押下去!即刻行刑!另外,传朕旨意,命锦衣卫即刻查封三人府邸,搜捕所有族人,一个都不许漏!凡参与贪腐的官员,从今日起逐个核查,查到一个,便剥一个!”
侍卫们轰然应诺,像拖死狗一样拖著尖叫挣扎的三人走下台。
齐泰的哭喊、黄子澄的求饶、方孝孺的咒骂,渐渐被百姓的欢呼声淹没一一有人捡起地上的石块,朝著三人的背影砸去。
徐牧站在一旁,看著朱棣震怒的背影,也是冷漠一笑。
如此一来,这个诛十族不需要扩大范围了。
朱棣的行为同样威镊群臣,极致的惩戒震贪腐、清除余孽。
第一,这是呼应朱元璋,不用怀疑,朱元璋绝对会这么干。
第二,还是威建文余孽,威群臣,效果也达到了。
当下,徐牧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行刑之事已安排妥当,救济饥民与安抚阵亡將士家属的事,臣也会即刻著手办理,定不辜负陛下所託。”
朱棣深吸一口气道:“办!一定要办好!朕要让百姓知道,跟著朕,有饭吃,有冤能伸;朕也要让官员知道,敢贪朕的银子,敢害朕的百姓,便只有死路一条!”
南京城的四门之上,四具剥皮实草的皮囊在秋风中微微晃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的皮囊分列东西南北四门。
三个人,四个门,轮流掛!
皮囊外的衣衫早已被风吹得破烂,露出里面塞满的稻草,远远望去,像四个扭曲的警示標,日夜对著往来百姓与官员,诉说著贪腐祸国的下场。
锦衣卫的緹骑还在城中穿梭,马蹄声踏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尘土。
自朱棣下旨“剥皮实草”后,短短三日,已有两百余名牵连贪腐的官员被押赴刑场。
苏州知府张谦因强占良田被剥了皮,悬掛在苏州府衙前。
杭州通判李默因包庇走私,皮囊掛在了钱塘江畔。
就连方孝孺最器重的门生,那位曾在粮仓纵火中帮忙搬运火油的翰林院编修,也被当眾行刑,皮囊送回了他的老家徽州,让乡亲们看看读书做官若走了歪路,会落得何等下场。
恍愧中,警示让人產生了一种朱元璋还没死,他还活著的感觉。
皇宫內的奉天殿朱棣坐在龙椅上,手中翻著锦衣卫呈上来的“清洗名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著已处置官员的姓名、官职与罪状,红色的硃砂笔在“已行刑”三字上画了圈,触目惊心。
“还有多少没处置完?”朱棣抬头,看向站在阶下的徐牧。
“回陛下!”
徐牧躬身道:“方孝孺举荐的一千余名官员中,已核查出七百六十人涉嫌贪腐,目前已处置两百四十人,剩余五百二十人正在押解途中,预计五日內可全部处置完毕。另外,齐泰、黄子澄的族人共计三百余人,已尽数关押在天牢,只待陛下发落。”
朱棣放下名单,指尖轻轻敲击著案面,目光扫过手中的名单。
如今的朝堂上,建文旧臣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燕军旧部与忠於自己的勛贵,如朱能、丘福等人已执掌兵部,徐增寿任锦衣卫指挥使,连李景隆都因半路投诚,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府事。
如今的李景隆,那可是实打实的靖难功臣。
还不是朱棣杀到了南京他才打开城门的那种。
而是直接带著五十万大军投降的那种。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的的族人,不必留了。”
朱棣的声音平静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冷硬:“他们享受了族人贪腐带来的富贵,便该为族人的罪行买单,全部押赴刑场,斩立决,家產抄没,用於救济南方饥民。”
“遵旨。”
徐牧应下。
其实,这一次诛杀,比起歷史上的诛十族可是要轻的多得多得多。
都没达到夷三族的程度。
烈度没那么强。
但是,名声上,却是极为不好,这群人,死了,也是遗臭万年的那种。
要不是你们这群菜鸡,大明朝怎么可能变成这个样子。
徐牧又补充道,“陛下,如今朝堂已经基本焕然一新,建文旧臣中未涉案者,大多已上表归降,是否要对他们加以任用,以安文臣之心?”
朱棣沉吟片刻,他也知道这般铁血清洗虽能震镊宵小,却也让天下文臣心存忌惮。
他知道,徐牧已经帮助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麻烦了,让自己和群臣之间矛盾没有那么大。
朱棣缓缓开口:“未涉案的建文旧臣,若有真才实学,可酌情任用,但需先派锦衣卫核查其家世与品行,確认无问题后,再从低职做起。另外,传朕旨意,重启科举,明年开春举行乡试,选拔寒门学子入朝,填补官员空缺。”
“陛下英明。”
徐牧躬身行礼。
虽然,心里头还有不少想法,但是,现阶段也不好提,自己手里头的资料都还没整理完,到时候慢慢提。
朱棣虽手段狠厉,却也懂得恩威並施,既用剥皮实草震贪腐,又用任用旧臣与重启科举安抚人心,这般刚柔並济,才能真正稳固新朝的统治。
此时,朱高煦从殿外走进来,手中捧著一份奏摺,脸上带著几分兴奋:“父王,哦不,陛下!
各地官员的归降奏摺都送来了,连云南、贵州的土司都上表称臣,说愿遵陛下旨意,再不与朝廷作对!”
朱棣接过奏摺,翻了几页,嘴角终於露出一丝笑意。
他抬头看向殿內的百官,声音带著几分威严:“诸位都看到了,如今朝堂已定,天下归心。朕希望你们记住,朕用剥皮实草惩戒贪腐,不是为了滥杀,而是为了让你们明白一一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当以江山为重,若敢贪赃枉法、祸国殃民,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便是你们的下场!”
百官齐齐跪倒在地,高声道:“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不负陛下所託!”
:::
隨后,朱棣就要开始忙著登基的业务了,朱高炽,徐皇后,徐妙锦也跟著一起来到了南京,紫禁城的暖阁內,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紫檀木桌上摆著精致的菜餚,既有北方的酱肘子、烤羊腿,也有江南的清蒸鱸鱼、蟹粉豆腐,这是朱棣特意吩附御膳房准备的,兼顾了自己的北方口味与徐牧的饮食习惯。
对於自己这个妹夫,朱棣爱护的要命。
暖阁门被推开,徐皇后身著常服,牵著朱高炽的手走了进来,身后跟著徐妙锦与朱高煦、朱高隧。
朱高炽现在估摸著不到二百斤了,不过,看起来还是胖乎乎的,脸上带著温和的笑意,见到朱棣便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齐声问安,眼底满是久別重逢的喜悦。
“都坐吧。”朱棣笑著招手,目光落在徐皇后身上,语气柔和了几分:“一路从北京过来,累坏了吧?”
徐皇后点点头,坐在他身旁,又看向徐牧,温声道:“妹夫这些日子辛苦了!”
徐牧连忙起身行礼:“皇后娘娘客气了,臣只是做了分內之事。”
待眾人坐定,朱棣端起酒杯,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满是感慨:“妹夫,今日这杯酒,朕必须敬你。当初朕决意南下靖难,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京的家小一一若非是你劝说朱允,朕,只怕也是不能跟子嗣团聚!”
“陛下说笑了,若真是要感谢,还是得感谢朱允!”徐牧笑著开口道。
朱棣一愣,而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虽然找不到朱允,如芒在背,但是,朱允一直不出现,再加上朱棣这个皇位也算是坐稳了,自然是不在乎徐牧给自己开个玩笑。
徐牧是自家人,对著自己开开玩笑他也只会感觉又去。
“不止如此。”
朱棣摇摇头,眼中满是讚许:“靖难这两年,你替朕出谋划策,要不是你弄出来的火炮,要不是你劝朕释放南兵,朕,也不会这么容易,这两年,你治理有方,调度粮草,实属朕之萧何。”
“公审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时,你更是找齐证据、稳住民心,让朕的登基之路少了许多阻碍。若没有你,朕的靖难之役,绝不会这么顺利。”
徐牧躬身:“陛下谬讚!”
说著,朱棣放下酒杯,看向身旁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你们都过来。当初若不是徐叔父,你们三个早就成了齐泰的阶下囚,今日也坐不到这里。你们该给徐叔父磕个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朱高炽率先起身,走到徐牧面前,郑重地躬身下拜,额头触到地面:“侄儿多谢徐叔父救命之恩,若无叔父,侄儿与弟弟们早已性命难保。”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两人虽性子跳脱,此刻却也满脸恭敬,跟著磕了三个头:“多谢徐叔父!”
徐牧连忙起身,伸手去扶三人:“三位皇子快起来!折煞臣了!臣不过是奉命行事,怎当得起三位皇子的大礼?
“当得起!”
朱棣的声音传来,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妹夫,这头你该受。他们三个若是连救命之恩都记不住,日后如何成大事?今日让他们给你磕头,既是谢恩,也是让他们记住一一做人要懂感恩,做臣子要懂忠勇,这才是我大明皇子该有的模样。”
徐牧闻言,不再推辞,看著三人起身,眼中满是欣慰。
徐妙锦坐在一旁,笑著道:“姐夫说得对,徐牧这些年为大明、为姐夫做的事,姐夫可都看在眼里,姐夫,你说是不是?”
朱棣哈哈一笑道:“不错,正是如此,妹夫,朕打算给你一个国公,镇国公怎么样?”
三人只感觉头皮发麻。
现在的问题是,朱棣不算是泄私愤。
而是要国法来处理你。
最要命的是,人家还是拿出来了证据。
这不是肉体上的毁灭,这是要他们身败名裂,要他们遗臭万年。
忠臣?
挖墙脚的忠臣么?
朱老四就是正义的一方,就是因为你们仁,这才遭遇了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大一统王朝下的藩王造反。
皇明祖训说的没错。
如朝无正臣,內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詔诸王,统领镇兵討平之。
人家朱棣乾的也对!的徐牧冷笑:“你们口口声声说忠君报国,可你们做的,却是倒卖官粮、害死百姓、结党营私、
滥杀忠良的勾当!”
三人只感觉满头大汗。
他们倒是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误。
但是,架不住徐牧拿出来的证据证据確凿。
而徐牧的声音也是越发的洪亮:“十方石官粮,能救多少饥民?七百个贪腐官员,害了多少百姓?二十余位忠良將领,本可保大明边疆安稳,却被你们诬陷诛杀!”
“朱棣若非是你这个乱臣贼子,我怎么可能杀他们?”方孝孺大声的开口道。
“放肆!”
徐牧冷笑:“你们说陛下是乱臣贼子,可陛下起兵靖难,是为了清除你们这些祸国殃民的奸侯!你们说自己是忠臣,可忠臣会让百姓饿死、让忠良蒙冤、让大明江山陷入危局吗?”
徐牧一步步走近三人,语气沉痛却坚定:“你们不是大明的栋樑,而是大明的祸根!是你们让太祖皇帝打下的江山蒙尘,是你们让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是你们让忠臣二字蒙羞!今日当著天下人的面,你们的罪行已昭然於世,就算你们再狡辩,也难逃公道!”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瘫倒在地,再也没了往日的高傲与囂张。
他们知道,自己大概率遗臭万年了。
方孝孺看著台下愤怒的百姓,看著那些指向他的手指,突然疯了般大笑起来,笑声里满是悲凉与绝望:“我没错!我是为了大明!是朱允无能,是朱棣篡逆,是你们这些愚民不懂我!”
“到了现在,还不知悔改!”
徐牧转身对朱棣躬身道,“陛下,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贪腐误国、滥杀忠良、结党营私,罪大恶极,证据確凿,请陛下圣裁!”
朱棣猛地从明黄座椅上站起身,龙袍下摆扫过案几,震得上面的硃笔滚落。
朱棣双目圆睁,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震惊,愤怒,还有那么一丝丝天命加身的味道。
他死死盯著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声音里的雷霆之怒几乎要掀翻午门广场的天:“贪腐误国!纵火灭跡!滥杀忠良!你们三人的罪行,桩桩件件都该凌迟!可朕觉得,凌迟了,能不足以震镊文武百官,不足以告慰枉死的冤魂!”
台下百姓瞬间安静下来,连最悲愤的哭喊都咽回了喉咙,所有人都屏息盯著朱棣,等著他接下来的宣判。
群情汹汹的,这位刚定南京的新帝,此时此刻,真的有一种天命加身的味道。
“朕今日便下旨!”
朱棣的声音穿透人群,字字砸在青砖上,“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罪大恶极,判剥皮实草之刑!剥下的皮囊塞满稻草,悬掛在南京城四门之上,日夜风吹日晒,让往来百姓都看看,贪赃枉法、祸国殃民的奸侯,下场便是如此!”
“不!你不能这样!”
方孝孺终於破了功,往日的高傲荡然无存,只剩极致的恐惧。
就算是凌迟他都不会畏惧,但是,他无法接受这个下场,你可以杀了我,但是,我必须要以忠臣的身份去死。
你怎么可以说我是奸臣?
你怎么可以说我贪赃枉法,死有余辜?
他挣扎著想要后退,却被侍卫死死按在原地:“朱棣!你这暴君!你会遭天谴的!”
“天遣?”朱棣冷笑一声,向前迈了一步,居高临下地看著他:“当年你们杀赵武幼子、斩周显满门时,怎么没想过天谴?你们倒卖官粮,火龙烧仓,怎么就没有想过前线將士?”
这一刻,朱棣是真的感觉意气风发。
没错,自己做的是对的。
换了老朱也要这么干。
对,爹,我知道,你肯定是传位给我了,朱允肯定是篡改了遗詔。
当下,朱棣朗声道:“今日朕的处置,便是替天行道,替那些枉死的冤魂討公道!”
他顿了顿,语气更添狠戾:“还有你们三人牵连的官员,凡当年参与倒卖官粮、包庇走私、强占民田的,不管官职大小,不管是否有后台,只要查有实据,一律剥皮实草!他们贪走的每一两银子,都沾著百姓的血,他们害过的每一条人命,都该用他们的皮肉来偿!”
这话一出,台下瞬间炸开了锅。
那些缩在官员队伍里的建文旧臣,尤其是当年靠方孝孺举荐上位的人,顿时面如死灰,有的甚至腿一软,直接瘫倒在地。
徐增寿站在勛贵列中,悄悄紧了拳一一他早知道朱棣手段狠,但没想到会狠到这个地步,这可不是朱允这么一个优柔寡断的主儿。
这些官员本就罪该万死,想想当初他们是如何对付自己这些勛贵的。
如今——
畅快淋漓!
这样的处置,反而能让百姓彻底解气。
“陛下!”王驛卒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三个头,额头磕出了血,“您为民做主,您是大明的好皇帝!”
“好皇帝?”
朱棣看向他,眼神稍缓,却依旧带著威严,“朕要做的,不是“好皇帝』,是让天下人不敢贪、不敢乱的皇帝!朕要让所有人都记住一一大明的江山,容不得奸侯蛀蚀;大明的百姓,容不得官员欺压!今日这剥皮实草的惩戒,便是给天下官员立的规矩!”
他抬手指向齐泰三人,对侍卫厉声道:“还愣著干什么?把这三个奸侯押下去!即刻行刑!另外,传朕旨意,命锦衣卫即刻查封三人府邸,搜捕所有族人,一个都不许漏!凡参与贪腐的官员,从今日起逐个核查,查到一个,便剥一个!”
侍卫们轰然应诺,像拖死狗一样拖著尖叫挣扎的三人走下台。
齐泰的哭喊、黄子澄的求饶、方孝孺的咒骂,渐渐被百姓的欢呼声淹没一一有人捡起地上的石块,朝著三人的背影砸去。
徐牧站在一旁,看著朱棣震怒的背影,也是冷漠一笑。
如此一来,这个诛十族不需要扩大范围了。
朱棣的行为同样威镊群臣,极致的惩戒震贪腐、清除余孽。
第一,这是呼应朱元璋,不用怀疑,朱元璋绝对会这么干。
第二,还是威建文余孽,威群臣,效果也达到了。
当下,徐牧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行刑之事已安排妥当,救济饥民与安抚阵亡將士家属的事,臣也会即刻著手办理,定不辜负陛下所託。”
朱棣深吸一口气道:“办!一定要办好!朕要让百姓知道,跟著朕,有饭吃,有冤能伸;朕也要让官员知道,敢贪朕的银子,敢害朕的百姓,便只有死路一条!”
南京城的四门之上,四具剥皮实草的皮囊在秋风中微微晃动,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的皮囊分列东西南北四门。
三个人,四个门,轮流掛!
皮囊外的衣衫早已被风吹得破烂,露出里面塞满的稻草,远远望去,像四个扭曲的警示標,日夜对著往来百姓与官员,诉说著贪腐祸国的下场。
锦衣卫的緹骑还在城中穿梭,马蹄声踏过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尘土。
自朱棣下旨“剥皮实草”后,短短三日,已有两百余名牵连贪腐的官员被押赴刑场。
苏州知府张谦因强占良田被剥了皮,悬掛在苏州府衙前。
杭州通判李默因包庇走私,皮囊掛在了钱塘江畔。
就连方孝孺最器重的门生,那位曾在粮仓纵火中帮忙搬运火油的翰林院编修,也被当眾行刑,皮囊送回了他的老家徽州,让乡亲们看看读书做官若走了歪路,会落得何等下场。
恍愧中,警示让人產生了一种朱元璋还没死,他还活著的感觉。
皇宫內的奉天殿朱棣坐在龙椅上,手中翻著锦衣卫呈上来的“清洗名单”,上面密密麻麻记录著已处置官员的姓名、官职与罪状,红色的硃砂笔在“已行刑”三字上画了圈,触目惊心。
“还有多少没处置完?”朱棣抬头,看向站在阶下的徐牧。
“回陛下!”
徐牧躬身道:“方孝孺举荐的一千余名官员中,已核查出七百六十人涉嫌贪腐,目前已处置两百四十人,剩余五百二十人正在押解途中,预计五日內可全部处置完毕。另外,齐泰、黄子澄的族人共计三百余人,已尽数关押在天牢,只待陛下发落。”
朱棣放下名单,指尖轻轻敲击著案面,目光扫过手中的名单。
如今的朝堂上,建文旧臣已所剩无几,取而代之的是燕军旧部与忠於自己的勛贵,如朱能、丘福等人已执掌兵部,徐增寿任锦衣卫指挥使,连李景隆都因半路投诚,被任命为左军都督府事。
如今的李景隆,那可是实打实的靖难功臣。
还不是朱棣杀到了南京他才打开城门的那种。
而是直接带著五十万大军投降的那种。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的的族人,不必留了。”
朱棣的声音平静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冷硬:“他们享受了族人贪腐带来的富贵,便该为族人的罪行买单,全部押赴刑场,斩立决,家產抄没,用於救济南方饥民。”
“遵旨。”
徐牧应下。
其实,这一次诛杀,比起歷史上的诛十族可是要轻的多得多得多。
都没达到夷三族的程度。
烈度没那么强。
但是,名声上,却是极为不好,这群人,死了,也是遗臭万年的那种。
要不是你们这群菜鸡,大明朝怎么可能变成这个样子。
徐牧又补充道,“陛下,如今朝堂已经基本焕然一新,建文旧臣中未涉案者,大多已上表归降,是否要对他们加以任用,以安文臣之心?”
朱棣沉吟片刻,他也知道这般铁血清洗虽能震镊宵小,却也让天下文臣心存忌惮。
他知道,徐牧已经帮助自己解决了一个大麻烦了,让自己和群臣之间矛盾没有那么大。
朱棣缓缓开口:“未涉案的建文旧臣,若有真才实学,可酌情任用,但需先派锦衣卫核查其家世与品行,確认无问题后,再从低职做起。另外,传朕旨意,重启科举,明年开春举行乡试,选拔寒门学子入朝,填补官员空缺。”
“陛下英明。”
徐牧躬身行礼。
虽然,心里头还有不少想法,但是,现阶段也不好提,自己手里头的资料都还没整理完,到时候慢慢提。
朱棣虽手段狠厉,却也懂得恩威並施,既用剥皮实草震贪腐,又用任用旧臣与重启科举安抚人心,这般刚柔並济,才能真正稳固新朝的统治。
此时,朱高煦从殿外走进来,手中捧著一份奏摺,脸上带著几分兴奋:“父王,哦不,陛下!
各地官员的归降奏摺都送来了,连云南、贵州的土司都上表称臣,说愿遵陛下旨意,再不与朝廷作对!”
朱棣接过奏摺,翻了几页,嘴角终於露出一丝笑意。
他抬头看向殿內的百官,声音带著几分威严:“诸位都看到了,如今朝堂已定,天下归心。朕希望你们记住,朕用剥皮实草惩戒贪腐,不是为了滥杀,而是为了让你们明白一一为官者,当以百姓为重,当以江山为重,若敢贪赃枉法、祸国殃民,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便是你们的下场!”
百官齐齐跪倒在地,高声道:“臣等遵旨!定当鞠躬尽,不负陛下所託!”
:::
隨后,朱棣就要开始忙著登基的业务了,朱高炽,徐皇后,徐妙锦也跟著一起来到了南京,紫禁城的暖阁內,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深秋的寒意。
紫檀木桌上摆著精致的菜餚,既有北方的酱肘子、烤羊腿,也有江南的清蒸鱸鱼、蟹粉豆腐,这是朱棣特意吩附御膳房准备的,兼顾了自己的北方口味与徐牧的饮食习惯。
对於自己这个妹夫,朱棣爱护的要命。
暖阁门被推开,徐皇后身著常服,牵著朱高炽的手走了进来,身后跟著徐妙锦与朱高煦、朱高隧。
朱高炽现在估摸著不到二百斤了,不过,看起来还是胖乎乎的,脸上带著温和的笑意,见到朱棣便躬身行礼:“儿臣参见父皇。”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齐声问安,眼底满是久別重逢的喜悦。
“都坐吧。”朱棣笑著招手,目光落在徐皇后身上,语气柔和了几分:“一路从北京过来,累坏了吧?”
徐皇后点点头,坐在他身旁,又看向徐牧,温声道:“妹夫这些日子辛苦了!”
徐牧连忙起身行礼:“皇后娘娘客气了,臣只是做了分內之事。”
待眾人坐定,朱棣端起酒杯,目光落在徐牧身上,语气满是感慨:“妹夫,今日这杯酒,朕必须敬你。当初朕决意南下靖难,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京的家小一一若非是你劝说朱允,朕,只怕也是不能跟子嗣团聚!”
“陛下说笑了,若真是要感谢,还是得感谢朱允!”徐牧笑著开口道。
朱棣一愣,而后忍不住哈哈大笑。
虽然找不到朱允,如芒在背,但是,朱允一直不出现,再加上朱棣这个皇位也算是坐稳了,自然是不在乎徐牧给自己开个玩笑。
徐牧是自家人,对著自己开开玩笑他也只会感觉又去。
“不止如此。”
朱棣摇摇头,眼中满是讚许:“靖难这两年,你替朕出谋划策,要不是你弄出来的火炮,要不是你劝朕释放南兵,朕,也不会这么容易,这两年,你治理有方,调度粮草,实属朕之萧何。”
“公审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时,你更是找齐证据、稳住民心,让朕的登基之路少了许多阻碍。若没有你,朕的靖难之役,绝不会这么顺利。”
徐牧躬身:“陛下谬讚!”
说著,朱棣放下酒杯,看向身旁的三个儿子:“高炽、高煦、高燧,你们都过来。当初若不是徐叔父,你们三个早就成了齐泰的阶下囚,今日也坐不到这里。你们该给徐叔父磕个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
朱高炽率先起身,走到徐牧面前,郑重地躬身下拜,额头触到地面:“侄儿多谢徐叔父救命之恩,若无叔父,侄儿与弟弟们早已性命难保。”
朱高煦与朱高燧也连忙跟上,两人虽性子跳脱,此刻却也满脸恭敬,跟著磕了三个头:“多谢徐叔父!”
徐牧连忙起身,伸手去扶三人:“三位皇子快起来!折煞臣了!臣不过是奉命行事,怎当得起三位皇子的大礼?
“当得起!”
朱棣的声音传来,带著不容置疑的威严,“妹夫,这头你该受。他们三个若是连救命之恩都记不住,日后如何成大事?今日让他们给你磕头,既是谢恩,也是让他们记住一一做人要懂感恩,做臣子要懂忠勇,这才是我大明皇子该有的模样。”
徐牧闻言,不再推辞,看著三人起身,眼中满是欣慰。
徐妙锦坐在一旁,笑著道:“姐夫说得对,徐牧这些年为大明、为姐夫做的事,姐夫可都看在眼里,姐夫,你说是不是?”
朱棣哈哈一笑道:“不错,正是如此,妹夫,朕打算给你一个国公,镇国公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