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朱允炆:徐辉祖,除非你死了,否则,朕绝不相信你!
  南京皇宫的午门外。
  徐辉祖便身著全套鎧甲,求见朱允炆。
  只是奈何,朱允炆根本就没有要见徐辉祖的样子。
  徐辉祖索性跪在冰冷的青石板上。
  甲冑与石板碰撞的闷响,在寂静的宫门外格外刺耳。
  昨夜得知勛贵串联、燕军即將渡江的消息后,他一夜未眠,只想求见朱允炆,自请领兵驻守聚宝门,凭他手中仅存的旧部与城防工事,或许还能挡住燕军,守住这岌岌可危的江山。
  他自信,自己还是可以拖住的。
  只要自己能拖住朱棣一个月。
  等到勤王大军到了,天下鹿死谁手还是一个未知数。
  “陛下!臣徐辉祖有要事启奏!恳请陛下召见!”徐辉祖的声音带著未散的疲惫,却透著几分急切,一遍遍地朝著宫门內高喊。
  可宫门紧闭,只有巡逻的禁军冷漠地看著他,没有任何回应。
  他就这么跪著,从清晨跪到正午,日头渐渐毒辣起来,汗水顺著脸颊滑落,浸透了鎧甲內衬,腰间的旧伤被汗水一浸,传来钻心的疼。
  路过的官员见了,要么低头匆匆走过,要么远远观望,没人敢上前为他求情——如今朱允炆对勛贵猜忌日深,谁都怕沾染上“通敌”的嫌疑。
  徐增寿也是嚇的浑身发抖。
  我的老哥,你到底要干什么?
  你这是要我们死么?
  直到暮色漫过宫墙,徐辉祖的膝盖已跪得麻木,嗓音也喊得沙哑,宫门才缓缓打开一条缝,一个太监捧著拂尘走出来,语气冷淡:“徐將军,陛下说了,不见。”
  “为什么?”
  徐辉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难以置信,“臣愿领兵守聚宝门!臣手中还有三千旧部,皆是身经百战之兵,定能挡住燕军!求陛下给臣一个机会!”
  太监却只是摇了摇头,转达朱允炆的话:“陛下说,徐將军既是忠臣,便该知君命不可违。如今南京各城门都需人驻守,將军若真有忠心,便去西华门守城——城在人在,城破人亡,战死城头,才是忠臣该做的事。”
  这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刀,狠狠扎进徐辉祖的心里。
  朱允炆的意思很明显,想要让朕相信你,也可以,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去死。
  他怔怔地看著太监转身入宫,宫门再次紧闭,將他与那最后一丝“挽回江山”的希望彻底隔绝。
  他本以为,自己的忠诚能换来朱允炆的信任,能换来领兵御敌的机会,可到头来,只换来一句“战死城头”的冷语——朱允炆根本不信他,甚至不愿见他一面,只把他当成一个隨时可以牺牲的棋子。
  堂堂魏国公,竟是如此夏长河!
  徐辉祖缓缓站起身,膝盖早已失去知觉,踉蹌著差点摔倒。
  他望著皇宫巍峨的宫墙,眼中的坚定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彻骨的寒意与绝望——他守了一辈子的“君臣道义”,护了一辈子的“大明江山”,在朱允炆眼中,竟如此不值一提。
  夜色渐深,徐辉祖拖著沉重的步伐回到魏国公府。
  刚踏入前厅,便见徐增寿正坐在案前,看著手中的城防图,见他回来,连忙起身:“大哥,你回来了?陛下见你了吗?”
  说实话,徐增寿是真的差点被自己的好大哥给活活嚇死。
  但是,朱允炆的反应,著实让徐增寿喜出望外。
  朱允炆,你是真不让人失望啊!
  徐辉祖没有回答,只是定定地看著弟弟,眼神复杂。
  他想起昨夜徐增寿说的“勛贵早已联起手来”,想起朱允炆的冷漠与猜忌,想起那些被打压的勛贵世家,心中最后一道忠君的防线,终於彻底崩塌。
  “西华门……”
  徐辉祖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却带著不容置疑的决绝,“西华门的守军,有一半是我当年带过的旧部,城防部署也是我当年亲手制定的。明日燕军渡江,那个门,我亲自开。”
  徐增寿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喜,又带著几分不確定:“大哥,你……”
  “朱允炆不信我,不愿给我领兵御敌的机会,只让我战死城头。”
  徐辉祖苦笑一声,眼中满是悲凉:”“既然他不仁,我也不必再守那无用的道义。这江山,是太祖打下的,不是他朱允炆一个人的。朱棣要清君侧,要诛奸佞,至少还能给勛贵一条活路——我徐辉祖,不为朱允炆殉葬,只为徐家,为那些还想活下去的勛贵,搏一条生路!”
  他走到案前,手指落在西华门的標记上,语气变得坚定:“明日午时,我会以『巡查城防』为名,控制西华门守军,你让谷王那边配合,待燕军抵达城下,我便放下吊桥,打开城门。记住,让燕军入城后,先控制京营,莫要伤及百姓。”
  徐增寿看著大哥眼中的转变,心中鬆了口气,重重点头:“大哥放心,我这就去通知谷王与常升,定不会出岔子!”
  徐辉祖望著窗外漆黑的夜空,缓缓闭上眼睛。
  他知道,明日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他便成了“叛臣”,可他不后悔——是朱允炆的猜忌与冷漠,亲手將他推向了这一步。南京的天,明日便要变了,而他能做的,只有守住最后一点底线,护住城中百姓,也护住徐家的未来。
  与此同时,长江北岸的燕军大营內,朱棣正与徐牧等人商议渡江后的部署。
  探子突然来报,“徐辉祖愿亲自打开西华门,迎接燕军入城”,朱棣闻言,忍不住大笑:“天助我也!徐辉祖乃开国勛贵之首,他肯开城门,南京城內的勛贵定会纷纷响应!明日渡江,咱们便可兵不血刃拿下南京!”
  徐牧也笑著点头:“王爷,徐辉祖的转变,足见朱允炆已失尽勛贵之心。明日入城后,只需速捕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安抚宗室与百姓,大局便可定了。”
  帐外,江风猎猎,燕军的战船早已整装待发。
  一场决定大明命运的渡江之战,即將在黎明时分拉开序幕;而南京城內,西华门的吊桥,也已做好了“迎接”燕军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