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皇祖父杀得,朕也杀得!
南京皇宫的文华殿外,寒风卷著落叶,打在徐辉祖的身上。
徐辉祖快要疯了。
他感觉朱允炆简直就是他天字號第一的大傻逼。
怎么能做这种事情?
听闻盛庸、平安的家眷已被锦衣卫押入天牢,即刻便要问斩,顾不得身上军棍未愈的伤痛,一瘸一拐地奔向大殿,每走一步,腰间的伤口都传来钻心的疼,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
伤筋动骨一百天,徐辉祖的伤还没好利索。
“陛下!臣徐辉祖,求见陛下!”徐辉祖跪在殿门外,声音嘶哑:“求陛下开恩,饶过盛庸、平安的家眷!他们未必真的通敌啊!”
殿內的朱允炆正看著案上的“通敌书信”,听闻徐辉祖的声音,眉头皱得更紧。
上次徐辉祖劝他下罪己詔,早已惹得他不快,如今又来为“叛臣”求情,更是让他心头添火。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朱允炆还是念及徐辉祖是开国勛贵之后,终究还是说了句:“让他进来。”
徐辉祖艰难地走进殿內,刚站稳便重重跪倒在地:“陛下!盛庸、平安跟隨太祖皇帝征战多年,忠心耿耿,怎会轻易通敌?”
朱允炆闻言,却是冷笑:“哦?听你这个意思,他们没有通敌,那朕问你,济寧之战,为什么战败了?”
徐辉祖一呆,而后,小心翼翼的开口道:“陛下。济寧战败,定是燕军火炮太过厉害,士兵们从未见过那般威力的火器,才会溃散,绝非二人故意为之啊!求陛下明察,饶过他们的家眷,莫要错杀忠良!”
朱允炆看著他瘸腿跪地的模样,眼中却没有半分怜悯,反而带著几分讥讽:“火炮厉害?徐將军倒是会为他们找藉口。朕问你,燕军火炮再厉害,济寧城墙再薄,也不至於半日便破吧?”
他声音怨毒:“五十万大军,就算是堆也能堆到燕军退去,为何会败得如此之快?”
“这……”
徐辉祖一时语塞,心里吐槽:“大哥,你是真的不知道,你这五十万大军是什么货色?跟李景隆那一批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全都是乌合之眾!”
徐辉祖深吸了一口气道:“陛下,臣虽未亲歷济寧之战,却也从溃兵口中听闻燕军火炮的恐怖,三十斤的铁弹能轰穿夯土墙,连发炮如暴雨般压制城头,士兵们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溃败本就是必然。”
“你说什么?”朱允炆冷冷的开口道:“你是说,火炮厉害,挡不住?”
徐辉祖点点头:“正是!“”
“好!”
朱允炆又往前一步,语气陡然变得锐利:“朕再问你,既然燕军火炮那般厉害,攻势那般猛烈,盛庸、平安是如何带著残兵从济寧逃出生天的?”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徐辉祖心上。
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而后苦笑道:“陛下,兵法有云,围师必闕……”
“这火炮威力这么大,为什么,他们没死?”朱允炆的语气越发的恶毒起来。
“啊?”徐辉祖惊呆了,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好。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人家活著难道还有错了?
朱允炆见他语塞,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篤定:“你答不上来,是吗?因为根本没有难突围这回事!他们早就跟燕王勾结好了,燕军是故意放他们逃走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带著残兵退往徐州,日后再里应外合,拿下徐州!”
“陛下!这不可能!”
徐辉祖急忙辩解:“盛庸、平安若真与燕王勾结,为何还要在济寧苦守半日?为何还要带著残兵退往徐州?他们大可直接投降啊!”
“苦守半日?那是做戏给朕看!”朱允炆猛地一拍龙案,声音里满是怒火:“他们若直接投降,朕定会起疑!唯有苦战突围,才能让朕相信他们是战败撤退,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徐州,替燕王当內应!如今证据確凿,你还敢为他们辩解,莫非你也跟他们有勾结?”
徐辉祖惊呆了,不是,你要不要听听你说些什么?
什么叫他们若直接投降,朕定会起疑。
你起疑个锤子哟!
而朱允炆的最后一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刀,架在了徐辉祖的脖子上。
他浑身一僵,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来为忠良求情,竟会被朱允炆怀疑“通敌”。
剎那间,盛庸的脑海当中转了一百个圈。
朱允炆,你他娘的真的是朱標的崽么?
殿內陷入了死寂,只有朱允炆粗重的喘息声,在空荡的大殿里迴荡。
徐辉祖跪在地上,看著朱允炆偏执而愤怒的脸庞,心中满是绝望——他终於明白,眼前的皇帝,早已被猜忌与愤怒冲昏了头脑,任何辩解都是徒劳,任何求情都是“通敌”的罪证。
“陛下……”徐辉祖艰难地开口,声音里满是疲惫,“臣……臣不敢质疑陛下的判断,只是恳请陛下,看在盛庸、平安曾为大明徵战的份上,饶过他们的家眷,尤其是那些孩童……”
“不必多言!”
朱允炆打断他的话,语气决绝,“叛臣的家眷,留著便是祸患!”
徐辉祖道:“陛下,盛庸平安还在徐州,若是杀了他们的家人,诛杀功臣,陛下要如何自处!”
“皇祖父不也杀了蓝玉全族么?”朱允炆轻飘飘的丟下了一句话:“朕也杀得!”
徐辉祖遍体生寒。
耳边传来了朱允炆的声音:“传旨,明日午时,將盛庸、平安的家眷押赴刑场,全部处决!谁敢再为他们求情,以通敌同党论处!”
说完,朱允炆不再看徐辉祖,转身走向內殿,留下徐辉祖一个人跪在冰冷的金砖上。
徐辉祖还想要说些什么,就听到了朱允炆冷冷的声音:“叉出去!”
徐辉祖浑身冰冷,眼瞅著几个侍卫把自己架了起来,他越发的恐惧起来,他望著朱允炆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悲凉——这大明的江山,这年轻的皇帝,怎么就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完了,完蛋了!
——他知道,盛庸、平安的家眷,终究是保不住了。
而接下来,盛庸和平安一定会知道自己全家死绝的消息。
徐辉祖快要疯了。
他感觉朱允炆简直就是他天字號第一的大傻逼。
怎么能做这种事情?
听闻盛庸、平安的家眷已被锦衣卫押入天牢,即刻便要问斩,顾不得身上军棍未愈的伤痛,一瘸一拐地奔向大殿,每走一步,腰间的伤口都传来钻心的疼,额头上渗出细密的冷汗。
伤筋动骨一百天,徐辉祖的伤还没好利索。
“陛下!臣徐辉祖,求见陛下!”徐辉祖跪在殿门外,声音嘶哑:“求陛下开恩,饶过盛庸、平安的家眷!他们未必真的通敌啊!”
殿內的朱允炆正看著案上的“通敌书信”,听闻徐辉祖的声音,眉头皱得更紧。
上次徐辉祖劝他下罪己詔,早已惹得他不快,如今又来为“叛臣”求情,更是让他心头添火。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朱允炆还是念及徐辉祖是开国勛贵之后,终究还是说了句:“让他进来。”
徐辉祖艰难地走进殿內,刚站稳便重重跪倒在地:“陛下!盛庸、平安跟隨太祖皇帝征战多年,忠心耿耿,怎会轻易通敌?”
朱允炆闻言,却是冷笑:“哦?听你这个意思,他们没有通敌,那朕问你,济寧之战,为什么战败了?”
徐辉祖一呆,而后,小心翼翼的开口道:“陛下。济寧战败,定是燕军火炮太过厉害,士兵们从未见过那般威力的火器,才会溃散,绝非二人故意为之啊!求陛下明察,饶过他们的家眷,莫要错杀忠良!”
朱允炆看著他瘸腿跪地的模样,眼中却没有半分怜悯,反而带著几分讥讽:“火炮厉害?徐將军倒是会为他们找藉口。朕问你,燕军火炮再厉害,济寧城墙再薄,也不至於半日便破吧?”
他声音怨毒:“五十万大军,就算是堆也能堆到燕军退去,为何会败得如此之快?”
“这……”
徐辉祖一时语塞,心里吐槽:“大哥,你是真的不知道,你这五十万大军是什么货色?跟李景隆那一批根本就是两码事儿,全都是乌合之眾!”
徐辉祖深吸了一口气道:“陛下,臣虽未亲歷济寧之战,却也从溃兵口中听闻燕军火炮的恐怖,三十斤的铁弹能轰穿夯土墙,连发炮如暴雨般压制城头,士兵们连抬头的机会都没有,溃败本就是必然。”
“你说什么?”朱允炆冷冷的开口道:“你是说,火炮厉害,挡不住?”
徐辉祖点点头:“正是!“”
“好!”
朱允炆又往前一步,语气陡然变得锐利:“朕再问你,既然燕军火炮那般厉害,攻势那般猛烈,盛庸、平安是如何带著残兵从济寧逃出生天的?”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徐辉祖心上。
他猛地抬头,眼中满是震惊,而后苦笑道:“陛下,兵法有云,围师必闕……”
“这火炮威力这么大,为什么,他们没死?”朱允炆的语气越发的恶毒起来。
“啊?”徐辉祖惊呆了,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才好。
这个问题,没法回答。
人家活著难道还有错了?
朱允炆见他语塞,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语气带著不容置疑的篤定:“你答不上来,是吗?因为根本没有难突围这回事!他们早就跟燕王勾结好了,燕军是故意放他们逃走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带著残兵退往徐州,日后再里应外合,拿下徐州!”
“陛下!这不可能!”
徐辉祖急忙辩解:“盛庸、平安若真与燕王勾结,为何还要在济寧苦守半日?为何还要带著残兵退往徐州?他们大可直接投降啊!”
“苦守半日?那是做戏给朕看!”朱允炆猛地一拍龙案,声音里满是怒火:“他们若直接投降,朕定会起疑!唯有苦战突围,才能让朕相信他们是战败撤退,才能让他们继续留在徐州,替燕王当內应!如今证据確凿,你还敢为他们辩解,莫非你也跟他们有勾结?”
徐辉祖惊呆了,不是,你要不要听听你说些什么?
什么叫他们若直接投降,朕定会起疑。
你起疑个锤子哟!
而朱允炆的最后一句话,像一把冰冷的刀,架在了徐辉祖的脖子上。
他浑身一僵,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只是来为忠良求情,竟会被朱允炆怀疑“通敌”。
剎那间,盛庸的脑海当中转了一百个圈。
朱允炆,你他娘的真的是朱標的崽么?
殿內陷入了死寂,只有朱允炆粗重的喘息声,在空荡的大殿里迴荡。
徐辉祖跪在地上,看著朱允炆偏执而愤怒的脸庞,心中满是绝望——他终於明白,眼前的皇帝,早已被猜忌与愤怒冲昏了头脑,任何辩解都是徒劳,任何求情都是“通敌”的罪证。
“陛下……”徐辉祖艰难地开口,声音里满是疲惫,“臣……臣不敢质疑陛下的判断,只是恳请陛下,看在盛庸、平安曾为大明徵战的份上,饶过他们的家眷,尤其是那些孩童……”
“不必多言!”
朱允炆打断他的话,语气决绝,“叛臣的家眷,留著便是祸患!”
徐辉祖道:“陛下,盛庸平安还在徐州,若是杀了他们的家人,诛杀功臣,陛下要如何自处!”
“皇祖父不也杀了蓝玉全族么?”朱允炆轻飘飘的丟下了一句话:“朕也杀得!”
徐辉祖遍体生寒。
耳边传来了朱允炆的声音:“传旨,明日午时,將盛庸、平安的家眷押赴刑场,全部处决!谁敢再为他们求情,以通敌同党论处!”
说完,朱允炆不再看徐辉祖,转身走向內殿,留下徐辉祖一个人跪在冰冷的金砖上。
徐辉祖还想要说些什么,就听到了朱允炆冷冷的声音:“叉出去!”
徐辉祖浑身冰冷,眼瞅著几个侍卫把自己架了起来,他越发的恐惧起来,他望著朱允炆离去的背影,眼中满是悲凉——这大明的江山,这年轻的皇帝,怎么就变成了如今这般模样?
完了,完蛋了!
——他知道,盛庸、平安的家眷,终究是保不住了。
而接下来,盛庸和平安一定会知道自己全家死绝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