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人心惶惶,北地变革!
  北平燕王府的暖阁內,炭火燃得正旺。
  时间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冬天。
  不久之前下了一场大雪,朱棣也不得不暂时停止了开战。
  不过,閒著没事儿,朱棣还是去了一趟寧王这里。
  再回来的时候,朵顏三卫就跟著朱老四了。
  此时此刻,朱棣身著常服,手中捧著一盏热茶,听完探子关於“徐辉祖被杖五十”的回报,忍不住搁下茶盏,畅快地笑出声:“好一个朱允炆!朕看他哪里是建文皇帝,分明是咱们奉天靖难的第一功臣!”
  一边的姚广孝也是忍不住笑。
  他算是发现了,朱允炆比起他们想像中的还要更加菜。
  “还不止这些!”徐牧微微一笑:“不久之前,朱允炆还下旨见面了南方的赋税!”
  “什么?”朱棣大吃一惊,忍不住道:“最为富庶的江南免税,那么,那么贫瘠的地方呢?”
  徐牧耸耸肩。
  朱棣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朱允炆,可真是比他想像中的还要更好对付。
  朱棣道:“皇考,到底是怎么想的?”
  徐牧也是有点摸不著头脑。
  朱元璋就算是不选朱允炆也可以选择朱允熥。
  还是说,这俩其实差不多一样菜呢?
  徐牧道:“王爷如今,南方免税,其他贫瘠的地方加税,却是正好可以用来宣传了,这徐辉祖是徐达公长子,勛贵里少有的忠直之臣,却因替陛下著想、劝颁罪己詔,落得个杖责的下场。经此一事,洪武勛贵怕是彻底寒了心,再无人愿为朱允炆卖命了。”
  “再者加大贫瘠的地方的税收,也可以用来宣传!”
  “好!”
  朱棣端起茶盏,目光扫过窗外——府外的校场上,李景隆旧部正跟著燕军老兵操练,甲冑碰撞声隱约传来。
  他呷了口茶,是真的感觉自己有点天命所归的味道了。
  不为別的,因为朱允炆太菜,
  而后他笑著开口道:“本王起兵,只盼著清君侧、诛齐黄,还朝堂一个清明。可朱允炆偏听偏信,斩归南將领、囚勛贵家眷,如今连徐辉祖都敢打,这是把自己的根基一点点刨了。”
  “根基早被他自己动摇了。”
  徐牧放下手中的文书,神色渐渐凝重:“王爷,臣今日来,除了回稟收编降卒的进度,还有一事需向您稟报——近来臣彻查北方卫所,发现了一桩不小的隱患。”
  朱棣见他神色严肃,也收起笑意,身体微微前倾:“哦?什么隱患?你且说来。”
  “是卫所的田地与逃兵问题。”
  徐牧从怀中取出一份簿册,递到朱棣面前:“臣跟世子派人去北平、永平、保定等地的卫所查探,发现不少卫所军官借著『屯田』的名义,强占士兵的份地,有的把好田划归自己名下,租给佃农耕种收租;有的乾脆把士兵的份地卖了,中饱私囊。士兵们没了田,连温饱都成问题,又要承担繁重的操练、徭役,近来逃兵越来越多,有的卫所逃兵率甚至超过了三成。”
  朱棣拿起簿册,指尖划过上面密密麻麻的记录,脸色一点点沉了下来。
  卫所制度是大明军制的根基,“军户屯田、自给自足”本是太祖定下的规矩,可如今军官侵占田地、士兵逃亡,这无疑是动摇了北方的防务根基,若不及时解决,別说南下伐朱允炆,怕是北方的卫所先乱了。
  当然,夸张点说是北方先乱了,实际上,哪儿有那么容易?
  “这些军官竟敢如此胆大妄为?”朱棣的声音带著几分怒意,“难道就没人管吗?”
  “管不了。”
  徐牧摇了摇头,“这些军官多是洪武朝勛贵的旁支,或是地方官的亲信,彼此勾结,互相包庇。卫所的都指挥使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本身就参与其中,另外,臣查到,永平卫的指挥僉事,甚至把士兵的份地卖给了山东的地主,得了银子就送回南京上下打点——如今朱允炆那边自顾不暇,根本没人管北方卫所的乱象。”
  朱棣沉默,朱允炆不管,他得管。
  这是北方,这是自己的地盘。
  南下,自己还是指望著北方大后方稳定呢。
  朱棣手指轻轻敲击簿册:“士兵没了田,便没了生计;没了生计,便会逃亡;逃亡多了,卫所就成了空壳子。本王如今收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正需北方卫所配合粮草转运、防务驻守,若卫所乱了,咱们南下的后路就断了。”
  “正是这个理。”
  徐牧点头:“臣以为,此事需儘快解决,而且要『快、准、狠』——一是要清查侵占田地的军官,该杀的杀,该罢的罢,以儆效尤;二是要把被侵占的田地还给士兵,实在追不回来的,就从官田、无主田地里划拨补足,让士兵有田可种、有饭可吃;三是要重新登记卫所士兵,逃兵愿意回来的,既往不咎,不愿回来的,就从收编的降卒中挑选精锐补充,確保卫所满编。”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此事最好由王爷您亲自下令,派心腹將领,张玉、朱能,邱福牵头,臣从旁协助,一来能震慑那些勾结的军官,让他们不敢反抗;二来能让士兵看到王爷的诚意,重新归心。毕竟,卫所士兵是北方的『本地人』,熟悉地形,日后南下,他们既能当打仗,又能守后方,是咱们不可或缺的力量。”
  朱棣看著徐牧,眼中满是讚许。
  他这位妹夫,不仅能统筹后勤、收编降卒,还能敏锐地发现卫所的隱患,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朱棣皱著眉头,看著徐牧道:“只是这样,只怕是还不够吧?”
  显然,朱棣想到的东西更多。
  问题就出在这个卫所制度上面,既然,建文帝管不住,那么日后自己当了皇帝能管得住么?
  徐牧略微沉吟,而后开口道:“殿下,容臣说一句实话!”
  朱棣点头道:“请讲!”
  徐牧道:“军人生活困苦,逃兵甚多,洪武初年即有逃兵,至洪武三年十一月,逃亡者计47986人,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但此举既扰民又扰官,亦有军官藉此贪污,迫害人民,使乡里间痛苦不堪。而且逃兵有增无减。”
  朱棣盯著徐牧:“你是说,卫所制度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