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 章 大院衝突
  棒梗买下那座大宅之后,这儿便成了眾人新的聚集地。
  周长利跟李奎勇他们依旧待在原来的东跨院,
  钟越民、寧建国这些大院子弟,则在西跨院寻了个废弃的房子,將其当做大院子弟的专属聚集地。
  两拨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截然不同。
  大院子弟们,家庭条件优越,吃穿用度皆是上乘,言行举止间不自觉地透著一股高高在上的劲儿。
  反观胡同里的李奎勇他们,因自小吃过生活的苦,为人谦逊,面对大院子弟时,总是或多或少带著些畏畏缩缩的神態。
  同在一个大院玩耍,磕磕碰碰在所难免。
  日子一长,大院里的孩子和胡同里的孩子之间,已然发生过好几次衝突。
  这天午后,阳光慵懒地洒在大院里。
  大院子弟们在西跨院的空地上玩著战斗游戏,吆五喝六,笑声不断。
  胡同里的孩子们则在东跨院练习摔跤,胡铁牛大声喊著:“奎勇哥,使点劲儿,把大壮摔得再狠点!”
  金大壮也不甘示弱:“来啊,看我不把你摔个狗啃泥!”
  这时,寧建国带著几个大院子弟溜达过来,看到胡同孩子们练摔跤,一脚踢飞胡同口的破铁桶,哐啷啷的响声惊飞了房檐上的麻雀。
  他身后那群穿军绿外套的小子们顿时鬨笑起来,有个戴军帽的还吹起刺耳的口哨。
  “这破玩意儿也算摔跤?“
  寧建国扯了扯自己崭新的军大衣,斜眼盯著满头大汗的胡同孩子,
  “我们大院看门狗打个滚都比你们像样!“
  李奎勇脖子上的青筋突突直跳,手里擦汗的灰毛巾被他攥得死紧:
  “姓寧的,把你那满嘴喷粪的毛病收一收!“
  “嘿!“寧建国故意把大皮靴踩得咚咚响,
  “胡同里的野小子脾气倒不小!你们爹妈没教过见了穿军装的要低头?“
  后面那群跟班立刻跟著怪叫,有个傢伙把军用皮带甩得啪啪响。
  周长利突然踢了颗石子溅到寧建国的皮鞋上。
  “穿件军大衣还真当自己是个人物了?“
  他阴沉著脸往前跨了两步,“信不信老子把你扒光了掛胡同口?“
  对面穿白衬衫的袁军猛地解开军装扣子,露出鋥亮的铜扣皮带:
  “穷横什么呀?信不信今晚让你们爬著回去找妈?“
  他身后那群人齐刷刷亮出军用皮带,金属扣在太阳底下反著光。
  李奎勇突然咧嘴笑了,把手指关节掰得咔咔响:“弟兄们听见没?这帮军大院的小崽子找练呢!“
  二十多个穿补丁衣服的胡同小子哗啦散开,沾著煤渣的布鞋把地上的落叶踩得咯吱响。
  周长利走上前,瞪著寧建国:“哟,寧建国,你这是找事儿呢?”
  袁军在一旁帮腔:“找事儿怎么了?你们能把我们怎么样?”
  话不投机,双方瞬间剑拔弩张。
  胡同里的孩子们迅速围拢过来,以李奎勇和周长利为中心,摆出一副对峙的架势。
  大院子弟们虽心里有些发怵,但嘴上依旧强硬。
  “今天就让你们知道,谁才是这大院的老大!”
  寧建国率先挥拳朝周长利打去。
  周长利侧身一闪,轻鬆躲过,紧接著一个扫堂腿,寧建国猝不及防,一屁股摔倒在地。
  “哈哈,就这啊!”胡同里的孩子们鬨笑起来。
  大院子弟们见状,一窝蜂地冲了上去。
  两拨人瞬间扭打在一起。
  胡铁牛力大无穷,一下子就掀翻了两个大院子弟;
  金大壮则凭藉灵活的身手,在人群中穿梭,专找薄弱的对手下手。
  而李奎勇,凭藉著扎实的摔跤功底,接连摔倒好几个大院子弟。
  钟越民听到动静匆匆赶来,看到这混乱的场面大喊:
  “都住手!別打了!”但双方正打得眼红,根本没人听他的。
  寧建国从地上爬起来,又朝周长利扑过去。
  周长利毫不畏惧,迎头而上。
  两人扭打在一起,周长利虽然没有经过专业的武术训练,但他骨子里那股疯狂与不要命的劲儿,让寧建国有些招架不住。
  只见周长利一个猛扑,將寧建国压在身下,对著他的脸就是几拳,打得寧建国满脸桃开。
  “住手!別打了!再打我叫家长了!”
  钟越民好不容易挤到两人中间,將他们分开。
  大院子弟们被揍得灰头土脸,一个个垂头丧气。
  寧建国捂著肿起来的脸,恶狠狠地看著周长利:“你给我等著,这事没完!”
  “哼,隨时奉陪!”周长利毫不示弱地回懟。
  钟越民无奈地嘆了口气,对大院子弟们说:“我都说了让你们少来这儿找事儿,这下好了,又被揍了。”
  袁军嘟囔著:“可是梗爷的烤肉太香了,每次被揍了还能有肉吃,忍忍也就算了。”
  钟越民哭笑不得:“你们啊,就知道吃。”
  这边,胡同里的孩子们则兴高采烈,胡铁牛拍著周长利的肩膀:“长利哥,你刚才可真猛,把寧建国揍得屁滚尿流!”
  周长利笑著说:“那小子太囂张了,就得给他点顏色看看。”
  大院的孩子们,他们的父亲皆是从尸山血海的残酷战场上摸爬滚打过来的英雄。
  那些父辈们,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怀揣著保家卫国的热血,以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穿梭於枪林弹雨之中,与死神无数次擦肩而过。
  他们经歷了战爭的洗礼,见证了生死离別,那是一段段常人难以想像的艰辛歷程。
  这些从战火中归来的父亲们,虽然贏得了胜利,却也身负重任。
  在和平年代,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国家的工作中,忙碌的身影穿梭於各个工作岗位。
  工作的繁忙,如同沉重的枷锁,让他们无暇顾及家中的孩子。
  在这些父亲的心中,他们曾经所经歷的腥风血雨,绝不想让孩子们再去承受。
  他们拼尽全力,歷经九死一生,为的就是给孩子们创造一个和平安稳的生活环境。
  在他们看来,孩子们无需再去拼命,无需像他们一样在生死边缘挣扎。
  所以,对於自身所拥有的那些在战场上磨练出的本事,他们並不觉得有必要传授给孩子。
  如此一来,大院里的孩子们,便如同温室里精心呵护的朵,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成长。
  与胡同里的孩子相比,他们少了几分在生活磨礪中练就的坚韧与泼辣。
  胡同里的孩子,从小在市井中摸爬滚打,对生活的艰辛有著更为深刻的体会,他们在平凡却又充满烟火气的日子里,早早地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困难。
  而大院里的孩子,在长辈们的庇护下,生活可谓一帆风顺。
  但这种成长环境,也使得他们在面对一些实际困难和挑战时,显得相对脆弱。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大院里的孩子在教育和生活方面,確实有著得天独厚的优势。
  他们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
  在生活上,衣食无忧,各种物资的供给都相对充裕。
  而普通胡同孩子,由於家庭条件的限制,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生活品质上,与大院里的孩子相比,確实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然而,这种差异並非是绝对的优劣之分。
  不同的成长环境塑造了孩子们不同的性格和能力。
  有的事情,確实无法简单地进行综合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