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飞向东京
  摺纸区,女工们的手指翻飞,如同穿的蝴蝶。
  经过无数次练习和標准化流程的固化,复杂的立体樱从最初的十几分钟折一个,提升到几分钟一个。
  专用衝压模具保证了基础部件的精確一致。
  工作檯上堆满了半成型的洁白瓣。
  布艺区,缝纫机的“噠噠”声密集如雨。
  小和服、小灯笼的部件在女工们手中快速拼接。
  李秀兰制定的“针脚密度模板”被固定在每台缝纫机旁,女工们必须严格按照模板的疏密进行车缝。
  孙婶拿著放大镜,对每一片缝合好的部件进行全检,不合格的直接剪线拆掉!
  赵铁柱则负责维持秩序,確保夜班的工人精力集中,困了就用冷水擦脸。
  质检区,李秀兰带著吴小芳和张红,以及临时抽调的几个眼神最好的女工,在这里进行最终的成品检验。
  灯光调到最亮,放大镜、游標卡尺是標配。
  尺寸、顏色、针脚、有无污渍、粘合是否牢固…每一项都对照著那份厚厚的日文/英文標准文件,近乎苛刻地执行。
  废品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填满,里面都是大家的心血,但无人抱怨。
  所有人都知道,一个不合格品流出去,就可能毁了整个订单。
  包装区,王卫国亲自坐镇。
  印有简单日文祝福语和“made in china”的环保纸盒被仔细组装。
  检验合格的成品,被女工们小心翼翼地放入盒中,垫上防震纸屑,再封上特製的环保胶带。
  每一箱装满,王卫国都要仔细核对数量,贴上標籤,然后搬运到仓库指定区域码放整齐。
  陈默亲自调配每一缸染料的修正液,比例精確到滴!
  李秀兰则带著色卡和样品布,对每一批新染出的布料进行首检,確认无误后才允许进入裁剪缝製流程。
  每一次確认,两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
  时间在极度专注和疲惫中飞逝。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逐渐减少:30天…20天…10天…5天…
  工人们肉眼可见地瘦了,手指上缠著胶布。
  终於,在倒计时牌指向“1”的那天深夜,最后一批检验合格的布艺小灯笼,被装进最后一个纸盒,封箱,贴上標籤。
  王卫国用尽全身力气,將最后那个纸箱码放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货堆最顶端。
  他踉蹌了一下,扶著箱子,大口喘著粗气,看著眼前这片由无数个日夜、无数滴汗水、无数次返工堆积起来的“小山”。
  陈默走到货堆前,伸出手,用力拍了拍最顶上的箱子。
  “兄弟们!姐妹们!我们…做到了!”
  没有欢呼,没有掌声。
  只有一片寂静。
  六十五个日夜的煎熬,终於在这一刻,抵达了终点线。
  天还没亮,两辆租来的解放牌大卡车就轰鸣著停在了启明作坊门口。
  王卫国和赵铁柱带著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小心翼翼地將仓库里码放整齐的纸箱,一箱一箱地搬运上车。
  陈默和李秀兰拿著清单,逐一核对箱號、数量、標籤。
  “最后一箱!齐了!”
  陈默在清单上划下最后一个勾,合上本子:“出发!去省城机场!”
  卡车在顛簸的沙石公路上疾驰。
  车厢里,陈默、王卫国、李秀兰、赵铁柱挤在货堆旁狭窄的空间里。
  没有人说话,只有引擎的轰鸣和车身顛簸的声响。
  省城机场货运站。
  巨大的仓库,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员,各种印著外文的货箱。
  办理繁杂的报关、商检、安检流程,填了无数张表格。
  当最后一批货箱被贴上航空標籤,送上传输带,消失在通往停机坪的通道尽头时,四个人才真正鬆了口气。
  等待的日子,比生產的六十五天更加煎熬。
  作坊恢復了生產,给省城百货和供销社的订单不能断。
  但所有人的心都悬著。
  李秀兰经常对著空荡荡的质检区发呆,手指无意识地摩挲著那本翻烂的標准文件。
  王卫国在搬运原料时,偶尔会停下来,望著仓库里曾经堆满货箱如今却空出的地方,眼神恍惚。
  赵铁柱失去了往日的咋呼,变得有些沉默寡言。
  陈默表面上镇定,但紧锁的眉头暴露了他內心的焦灼。
  每一次邮递员的自行车铃声响起,作坊里都会瞬间安静下来,直到確认不是广州来的电报,才又响起压抑的“噠噠”声。
  半个月后,一封来自广州的加急电报,终於送到了陈默颤抖的手中。
  “临江启明陈默:
  急电!日方验货结果:抽检合格率98.7%!远超合同要求!客户非常满意!货款已全数结清(扣除30%预付款),美元现匯及外匯券凭证隨信寄出。贵司创造了奇蹟!期待长期合作!另:新询盘隨后寄出。
  林志远”
  “啊——!!!”赵铁柱第一个看清电报內容,像被电击一样蹦了起来。
  眼泪鼻涕瞬间糊了一脸,“成了!成了!我们成了!!!”
  王卫国一把抢过电报,看清上面的字,这个铁打的汉子,竟然“噗通”一声跪坐在地上。
  李秀兰捂著嘴,口中反覆呢喃:“合格了…合格了…”
  作坊里的女工们先是愣住,隨即明白了什么,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和尖叫!
  王大娘、孙婶抱在一起又哭又笑,新来的女工们也激动得互相拥抱跳跃!
  陈默站在欢呼的人群中央,手里紧紧攥著那张电报纸。
  阳光透过窗户,正好照在他脸上。
  他闭上眼睛,感受著那带著暖意的阳光。
  所有的疲惫压力,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他睁开眼,眼中闪烁著光芒。
  “我们做到了!启明,跨出去了!”
  几天后,当中国银行江昌分行的匯票凭证和一小叠珍贵的外匯券真真切切地摆在启明作坊那张旧木桌上时,巨大的不真实感才被狂喜取代。
  这笔钱,在1980年代初的临江县城,是真正的天文数字!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县城。
  王国栋主任几乎是跑著衝进作坊的,他看著桌上那堆匯票和外匯券,又看看眼前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激动得语无伦次:
  “好!好!好!小陈!你们…你们给咱临江长脸了!给国家创匯了!好样的!以后…以后有什么困难,街道办全力支持!”
  这无疑是他仕途上最亮眼的一笔政绩。
  就在这时,赵铁柱连滚带爬地衝进仓库,手里挥舞著一封信和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激动得语无伦次:
  “默哥!默哥!广州新询盘!更大的单子!欧美玩具配件!还有…还有!我刚在县工商所听里面人嘀咕…说上头…上头可能要正式下文…允许个体户僱工了!能请工人了!政策…政策真要放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