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京都风声鹤唳,人心各有所思!
散朝后,林若甫回到相府,立刻召集心腹谋士密谈。
“相爷,陛下突然彻查科举,恐怕来者不善啊。”相府门客袁宏道忧心忡忡。
林若甫轻抚茶杯:“二十年来南方士子占比渐增,这是事实。
不可避免会有朝中重臣,皇室宗亲利用手中权力,科举考试时为归顺自己门下的士子走捷径,提高名次。
这种事情难以避免,可要说这三百名通过会试选拔出来的贡生,都是走了这些人的捷径未免太过武断,粗略估计其中六七成士子都没有被人笼络。
如今陛下大权在握,鉴查院和禁军都在陛下手中,皇权如日中天,哪怕太子和二皇子还有一些人想搞小动作,都不敢大张旗鼓。
以前只是陛下懒得管,默许他们恣意笼络人心,太子和二皇子之爭,未必没有陛下推波助澜。
这一切都在陛下掌握之中,今天想来应是陛下觉得这些人做的太过分,出手敲打一顿而已,不会真的大动干戈。
告诫这些人,让他们不要做得太过分,庆国现在还是陛下当家。
太子和二皇子私底下可以明爭暗夺,却不能做的太出格,一切爭斗都要在陛下彀中。”
“相爷,依您所言,这一切都是陛下的谋划?”
相府谋士袁宏道,脸上露出惊讶表情,有些难以置信。
林若甫啜了口茶盏里的茶水,“自古以来,皇帝在位时太子和皇子笼络人心,豢养门客,本就是犯了大忌。
要是放在寻常庸碌帝王身边,没有察觉到自己儿子们的小动作,最终酿成大祸。
以至於皇子们骨肉相残,武力逼迫皇帝退位让贤成太上皇,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可是……”
说到这里,林若甫语气稍稍停顿,不知心中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沉思。
“咱们庆国当今圣上绝非庸碌之君,他仅用十几年时间,让庆国一跃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所立功绩早已超过歷代庆国皇帝。
就算现在陛下年龄大了,难道你认为陛下就无法掌握朝廷官员,各位皇子的动向?”
袁宏道顿时恍然:“相爷您的意思……这一切都是陛下有意为之??”
“哈!”
林若甫露出一抹笑意:“咱们这位陛下厉害得紧呢!文治武功,庆国歷代国君无人可出其右,心肠果决狠辣程度,同样无人及其项背。
要不然你认为京都在检察院和禁军,昼夜不停歇无死角的监视中,陛下眼皮子底下,太子和二皇子能肆无忌惮,培植起自己那点儿小势力?
一切不过是陛下故意放任,想看看咱们这位东宫太子,能否从眾皇子里脱颖而出,肩负起庆国神器的重任。”
“原来如此,相爷那在您看来,这次南北双方贡生士子人数失衡,其中有没有人故意作祟!”
躬身站在一旁的袁宏道,神態凝重,问出了自己心中一直想问的事情。
林若甫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一声轻嘆:“这重要吗?
十几年来,內库几乎垄断了庆国六七成以上的贸易份额,內库绝大多数工坊,都建设在江南地区,內库就是从江南地区起家。
江南地区的士绅依靠內库,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很多农户都放弃耕田,转身投入內库工坊,成为坊里从事生產的工匠。
哪怕没有手艺,跟在江南士绅身后,靠著倒卖一点儿內库货物,照样能活得风生水起。
手里有了閒钱,当然就能让自己子孙不用为生计发愁,专心科举考试。
要是春闈登科以后,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接近內库官员,搭上长公主这条线。
便能让自己家族,在內库中攫取更多利益,赚到更多银钱,长此以往钱权交织下,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江南士绅关係网。
南方士子在朝廷里有权有钱,时间长了,能够金榜题名的士子人数,自然会逐渐超过北方士子,这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说著林若甫神色悵然:“谁家不为儿孙计,家財只为子孙谋!”
“可这次陛下亲自过问......”袁宏道难以置信,难不成这南北士子数量失衡的事,就真的无法解决了?
“无妨。”
林若甫出声打断说道:“这件事跟咱们没有关係,陛下想怎么做都是陛下的事,南方士子也好,北方士子也罢,谁又能比谁好到哪里去?
今年春闈科考,咱们相府没有招揽士子吧!”
“相爷,前几日有几名贡生,过来给相府递了拜帖,估摸著想搭上相爷这条线。”
袁宏道说完,林若甫放下手中茶盏。
“今年谁的拜帖都不要收,已经递来的这些拜帖全都处理了。
让下面人手脚利索点,把该处理的都处理乾净,相府没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触陛下霉头。”
林若甫发话,袁宏道不敢耽搁,连忙处理府中收到的几张拜帖,將这些拜帖和礼物悉数退还。
好在今年会试途中,相府没有跟科场考官打招呼,主动笼络贡生士子。
用林若甫的话说,身为庆国宰相,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相府未来只需要站好队伍,无论太子还是二皇子登基,相府地位都是坚不可摧,用不著笼络这些小小贡生。
相府这边稳如泰山,坐看京都起风雨。
与此同时,秦业府中却是另有景象。
“今天朝堂上文官们这齣狗咬狗,让老夫看得真是过癮。”
退朝回府后的秦业拍案大笑,“老夫倒要看看,这些整天勾心斗角的书生,到时候怎么收场。”
“父亲,我们是否要推波助澜?”搀著秦业走入房內,他的儿子秦恆低声询问。
秦业眯著眼睛说道:“咱们秦家是武將世家,终究还是要靠军功说话。
咱们不懂文官们的弯弯绕绕,只要秦家在军中仍有威望,说话就有底气。
以后要是有机会,可以在文官中安插自己的人,不过眼前正值陛下严查的档口,就不要再徒生事端了。”
对自家老爹的话,秦恆言听计从。
老爹纵横沙场几十年,为陛下四处征战,北伐途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秦家只要不是犯了起兵谋反这等大罪,基本都能安然无恙。
一场春闈科考,只因嘉靖在朝堂上的一声质疑,整个京都变得风声鹤唳。
尤其是深陷储君之爭的太子和二皇子,他们两人儘管年岁尚幼,只有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但早就开始著手为自己谋划班底。
近几年来,春闈考试期间,笼络士子招揽门生的事,主要也是他们两个人在干。
当然......还有一个不安分的疯女人,喜欢在朝堂上招揽势力。
这次春闈科举出事,最慌的第三个人就是她!
“相爷,陛下突然彻查科举,恐怕来者不善啊。”相府门客袁宏道忧心忡忡。
林若甫轻抚茶杯:“二十年来南方士子占比渐增,这是事实。
不可避免会有朝中重臣,皇室宗亲利用手中权力,科举考试时为归顺自己门下的士子走捷径,提高名次。
这种事情难以避免,可要说这三百名通过会试选拔出来的贡生,都是走了这些人的捷径未免太过武断,粗略估计其中六七成士子都没有被人笼络。
如今陛下大权在握,鉴查院和禁军都在陛下手中,皇权如日中天,哪怕太子和二皇子还有一些人想搞小动作,都不敢大张旗鼓。
以前只是陛下懒得管,默许他们恣意笼络人心,太子和二皇子之爭,未必没有陛下推波助澜。
这一切都在陛下掌握之中,今天想来应是陛下觉得这些人做的太过分,出手敲打一顿而已,不会真的大动干戈。
告诫这些人,让他们不要做得太过分,庆国现在还是陛下当家。
太子和二皇子私底下可以明爭暗夺,却不能做的太出格,一切爭斗都要在陛下彀中。”
“相爷,依您所言,这一切都是陛下的谋划?”
相府谋士袁宏道,脸上露出惊讶表情,有些难以置信。
林若甫啜了口茶盏里的茶水,“自古以来,皇帝在位时太子和皇子笼络人心,豢养门客,本就是犯了大忌。
要是放在寻常庸碌帝王身边,没有察觉到自己儿子们的小动作,最终酿成大祸。
以至於皇子们骨肉相残,武力逼迫皇帝退位让贤成太上皇,自古以来屡见不鲜,可是……”
说到这里,林若甫语气稍稍停顿,不知心中想到了什么,脸上露出沉思。
“咱们庆国当今圣上绝非庸碌之君,他仅用十几年时间,让庆国一跃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所立功绩早已超过歷代庆国皇帝。
就算现在陛下年龄大了,难道你认为陛下就无法掌握朝廷官员,各位皇子的动向?”
袁宏道顿时恍然:“相爷您的意思……这一切都是陛下有意为之??”
“哈!”
林若甫露出一抹笑意:“咱们这位陛下厉害得紧呢!文治武功,庆国歷代国君无人可出其右,心肠果决狠辣程度,同样无人及其项背。
要不然你认为京都在检察院和禁军,昼夜不停歇无死角的监视中,陛下眼皮子底下,太子和二皇子能肆无忌惮,培植起自己那点儿小势力?
一切不过是陛下故意放任,想看看咱们这位东宫太子,能否从眾皇子里脱颖而出,肩负起庆国神器的重任。”
“原来如此,相爷那在您看来,这次南北双方贡生士子人数失衡,其中有没有人故意作祟!”
躬身站在一旁的袁宏道,神態凝重,问出了自己心中一直想问的事情。
林若甫脸上看不出任何表情,只是一声轻嘆:“这重要吗?
十几年来,內库几乎垄断了庆国六七成以上的贸易份额,內库绝大多数工坊,都建设在江南地区,內库就是从江南地区起家。
江南地区的士绅依靠內库,赚得盆满钵满,就连很多农户都放弃耕田,转身投入內库工坊,成为坊里从事生產的工匠。
哪怕没有手艺,跟在江南士绅身后,靠著倒卖一点儿內库货物,照样能活得风生水起。
手里有了閒钱,当然就能让自己子孙不用为生计发愁,专心科举考试。
要是春闈登科以后,在朝廷里谋个一官半职,接近內库官员,搭上长公主这条线。
便能让自己家族,在內库中攫取更多利益,赚到更多银钱,长此以往钱权交织下,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江南士绅关係网。
南方士子在朝廷里有权有钱,时间长了,能够金榜题名的士子人数,自然会逐渐超过北方士子,这也是件无可奈何的事情。”
说著林若甫神色悵然:“谁家不为儿孙计,家財只为子孙谋!”
“可这次陛下亲自过问......”袁宏道难以置信,难不成这南北士子数量失衡的事,就真的无法解决了?
“无妨。”
林若甫出声打断说道:“这件事跟咱们没有关係,陛下想怎么做都是陛下的事,南方士子也好,北方士子也罢,谁又能比谁好到哪里去?
今年春闈科考,咱们相府没有招揽士子吧!”
“相爷,前几日有几名贡生,过来给相府递了拜帖,估摸著想搭上相爷这条线。”
袁宏道说完,林若甫放下手中茶盏。
“今年谁的拜帖都不要收,已经递来的这些拜帖全都处理了。
让下面人手脚利索点,把该处理的都处理乾净,相府没必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触陛下霉头。”
林若甫发话,袁宏道不敢耽搁,连忙处理府中收到的几张拜帖,將这些拜帖和礼物悉数退还。
好在今年会试途中,相府没有跟科场考官打招呼,主动笼络贡生士子。
用林若甫的话说,身为庆国宰相,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
相府未来只需要站好队伍,无论太子还是二皇子登基,相府地位都是坚不可摧,用不著笼络这些小小贡生。
相府这边稳如泰山,坐看京都起风雨。
与此同时,秦业府中却是另有景象。
“今天朝堂上文官们这齣狗咬狗,让老夫看得真是过癮。”
退朝回府后的秦业拍案大笑,“老夫倒要看看,这些整天勾心斗角的书生,到时候怎么收场。”
“父亲,我们是否要推波助澜?”搀著秦业走入房內,他的儿子秦恆低声询问。
秦业眯著眼睛说道:“咱们秦家是武將世家,终究还是要靠军功说话。
咱们不懂文官们的弯弯绕绕,只要秦家在军中仍有威望,说话就有底气。
以后要是有机会,可以在文官中安插自己的人,不过眼前正值陛下严查的档口,就不要再徒生事端了。”
对自家老爹的话,秦恆言听计从。
老爹纵横沙场几十年,为陛下四处征战,北伐途中立下过赫赫战功,秦家只要不是犯了起兵谋反这等大罪,基本都能安然无恙。
一场春闈科考,只因嘉靖在朝堂上的一声质疑,整个京都变得风声鹤唳。
尤其是深陷储君之爭的太子和二皇子,他们两人儘管年岁尚幼,只有十五岁左右的年龄,但早就开始著手为自己谋划班底。
近几年来,春闈考试期间,笼络士子招揽门生的事,主要也是他们两个人在干。
当然......还有一个不安分的疯女人,喜欢在朝堂上招揽势力。
这次春闈科举出事,最慌的第三个人就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