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上报朱元璋
  晨光熹微,三亚湾上空飘荡著淡淡的雾气。
  琼州府知府秦达和海南卫指挥使陈旭早早起身,准备开始他们的第二天考察。
  昨夜两人彻夜难眠,脑海中反覆回想著白天所见的种种奇蹟。
  那些整齐划一的田垄,那些井然有序的作坊,还有那些面带笑容、干劲十足的百姓,无不顛覆著他们对治理的认知。
  “两位大人用过早膳了吗?”
  铁牛准时出现在客房门口,手中端著热腾腾的粥菜。
  “有劳铁牛兄弟了。”秦达客气地说道。
  昨天的接触让他对这个憨厚的汉子颇有好感,不仅为人忠厚,办事也极为周到。
  用过早膳,三人再次踏上了考察的路程。
  今天的目標是更深入地了解这里的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情况。
  走出客房,眼前的景象让两人再次震撼。
  清晨的三亚湾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徐徐展开。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密密麻麻的建筑群。
  这里已经不能称为村落了,而是一座真正的城镇!
  街道宽阔整洁,两旁的房屋虽然朴素,但建造得极为规整。
  青瓦白墙,飞檐斗拱,虽然比不上京城的富丽堂皇,却也別有一番韵味。
  “铁牛兄弟,这里现在有多少人口?”陈旭忍不住问道。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 追书认准 101 看书网,?????????s??.???超讚 】
  “回稟陈大人,三亚湾这一处就有近万人。”
  铁牛自豪地说道:“加上其他几个聚集地,总共有两万余人呢。”
  两万人!
  秦达心中再次掀起惊涛骇浪。
  要知道,整个琼州府的人口也不过十几万,而这位殿下在短短几个月內就聚集了两万人,这简直就是奇蹟!
  “这些人都是从哪里来的?”秦达小心翼翼地问道。
  铁牛想了想,说道:“有些是附近的流民,有些是从內地逃荒来的,还有一些是听说我家主上仁德,专门前来投靠的。”
  这个回答听起来合理,但秦达心中仍有疑惑。
  即使琼州周边有流民,数量也不可能这么庞大。
  內地的灾民要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这里,更是困难重重。
  这么多人是怎么在短时间內聚集到这里的?
  但他不敢深究,只能將疑惑埋在心底。
  继续前行,他们来到了农业区的核心地带。
  这里的景象更加令人震撼。
  成片的稻田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秧苗在晨风中轻柔摇摆。田间的水渠纵横交错,设计得极为巧妙,不仅保证了每一块田地的灌溉,还形成了完善的排水系统。
  “这些田地的產量真的有三石?”秦达问道。
  要知道,琼州府其他地方的田地,由於土质和气候的限制,一亩地能收一石半就算丰收了。而这里竟然能达到三石,简直匪夷所思!
  铁牛憨厚地笑了笑:“千真万確。大人有所不知,我家主上教给我们许多种田的新法子。不仅选种精良,施肥也有讲究,还有那些水利设施,都是按照主上的指点修建的。”
  秦达仔细观察著这些田地,发现確实与眾不同。
  首先是土质,这里的土地明显比其他地方肥沃,黑土深厚,手感极佳。
  其次是灌溉系统,设计得极为科学,既保证了充足的水源,又避免了积水成灾。
  最让他震惊的是,这里的农作物竟然呈现出一年三熟的跡象!
  一些田地里的稻子已经开始抽穗,而另一些田地里却是刚刚插下的秧苗。
  按照这个节奏,一年收穫三次绝非妄言!
  “一年三熟,这在琼州府可是闻所未闻的。”秦达喃喃地说道。
  陈旭也感慨不已:“如果琼州府其他地方也能推广这种种植方法,那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该有多大的提升啊!”
  朱桂当然不会告诉他们,这些奇蹟都是系统的功劳。
  在系统的帮助下,他可以將砍伐后的林地瞬间转化为肥沃的耕地,还能大幅提升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產量。
  一年三熟在这里不仅是可能的,甚至还算保守了。
  参观完农业区,他们又来到了手工业作坊区。这里同样让人嘆为观止。各种作坊鳞次櫛比,有纺织、陶瓷、木工、铁匠等等,门类齐全。
  “殿下是如何管理这么多人的?”见状,陈旭忍不住问道。
  铁牛想了想,说道:“我家主上常说,治理百姓如同领兵打仗,要有明確的规矩和纪律。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去做。这样大家就不会乱,效率也就高了。”
  这个回答让两人深思。
  確实,眼前这些百姓的纪律性堪比军队,但他们脸上却没有军队那种严肃,反而洋溢著满足和快乐。
  这种管理方式,既保证了效率,又让百姓心甘情愿,实在是高明至极。
  第二天的考察让两人对朱桂的治理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无论是农业还是手工业,都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撼的水平。
  这样的成就,即使放在整个大明朝,也是屈指可数的。
  第三天,他们又参观了港口和造船厂。
  这里的繁忙景象更是让他们目瞪口呆。
  码头上堆积著各种货物,商贾们来来往往,一派繁荣景象。造船厂里更是机器轰鸣,工匠们正在建造各种船只,从小型渔船到大型战船,应有尽有。
  “这些战船的用途是什么?”陈旭有些担心地问道。
  铁牛解释道:“主要是用来保护商船和渔船的安全。海上常有海盗出没,没有战船护航,商贸就无法正常进行。”
  这个解释让陈旭鬆了一口气。
  看来这位殿下建造战船是为了保护商贸,而不是有什么其他企图。
  三天的考察结束了,两人都感到意犹未尽。
  这里的一切都让他们震撼,同时也让他们对治理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公务在身,他们不得不准备告辞了。
  “殿下,微臣等人公务在身,恐怕不能再多打扰了,特来向殿下辞行。”秦达恭敬地说道。
  朱桂淡然一笑:“两位大人辛苦了。这几日招待不周,还望两位大人见谅。”
  “殿下言重了。”
  陈旭连忙说道:“这几日在此,微臣等人大开眼界,收穫颇丰。殿下的治理之能,实在让微臣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桂摆了摆手:“两位大人过奖了。本王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情而已。”
  他顿了顿,又说:“回去之后,两位大人如实向父皇匯报即可。本王在此一切安好,请父皇不必担心。”
  听到这话,两人都鬆了一口气。看来这位殿下確实没有什么不轨之心,一切都是为了治理这片土地,造福百姓。
  朱桂的坦荡態度让两人彻底放下了心中的疑虑。一个真正有异心的人,绝不会如此坦然地让官员参观自己的领地,更不会主动提及向皇帝匯报。
  “那微臣等人就此告辞了。”秦达起身行礼。
  “两位大人慢走。”
  朱桂也起身相送:“改日若有机会,欢迎两位大人再来。”
  离开三亚湾时,两人都频频回头。
  这里的一切都让他们依依不捨,仿佛这里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回程路上,两人一路沉默,各自思考著这几天的所见所闻。
  “陈指挥使,你说我们该如何向朝廷匯报?”秦达终於开口问道。
  陈旭想了想:“如实匯报即可。殿下的治理能力有目共睹,这样的成就足以让圣上欣慰。而且殿下並无不轨之心,这一点从他的坦荡態度就能看出来。”
  “你说得对。”秦达点了点头:“像殿下这样的治理能力,如果能够在整个大明推广,那该是多大的福祉啊!”
  两人加快了行进速度,一天后终於回到了琼州府。
  回到府衙的第一件事,就是將这几天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
  秦达亲自执笔,將朱桂领地的规模、人口、农业、手工业、商贸等情况一一详述,没有任何夸大,也没有任何隱瞒。
  每一个数字,每一个细节,都是他们亲眼所见的真实情况。
  陈旭则负责撰写关於军事方面的报告,包括朱桂的护卫力量、战船数量等等。
  他在报告中特別强调,这些武装力量主要用於维护治安和保护商贸,並无任何进攻性意图。
  两份报告写完后,他们又仔细检查了好几遍,確保没有任何紕漏。
  这件事关係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立即派最快的信使,將这些报告送往京城!”秦达吩咐道。
  一名精干的信使接过报告,连夜启程赶往金陵。
  这些报告將直接送到朱元璋的案头,决定著朱桂的命运,也影响著大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