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338:会面成龙
第340章 338:会面成龙
京城,新画面影业公司。
总经理办公室内,暖气和烟味混合在一起,气氛却有些凝滞。
张伟平“啪”地一声将手中的传真件拍在红木办公桌上,实木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他猛地从老板椅上站起来,胸膛起伏,圆盘脸上因怒气而泛着红光。
“什么东西!狗眼看人低!”
他声音洪亮,带着浓重的京腔和毫不掩饰的愤懑,“不支持!风险太大!说得冠冕堂皇!不就是怕担责任吗?韩三坪他现在坐稳了中影副董的位置,胆子倒是越坐越小了!一点魄力都没有!”
他唾沫星子几乎要喷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两人脸上。
“两三千万美元的投资,就想把我们吓回去?看看人家《卧虎藏龙》!那才叫格局!那才叫眼光!国产电影想走出去,想跟好莱坞掰手腕,不敢投入,不敢搞大制作,永远都是小打小闹!”
坐在他对面沙发上的,正是港岛安乐影业的掌门人江志强,以及导演张亿某。
江志强约莫四十多岁,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沉稳内敛,与张伟平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
他默默抽着烟,没有立刻接话,眼神在镜片后闪烁着精明的光。
一旁的张亿某则显得有些疲惫和局促。
他穿着一件普通的夹克,眉头微蹙,双手交握放在膝上。
听到张伟平毫不客气地指责韩三坪,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伟平,消消气。”
江志强终于开口,声音平和,带着港普口音,“韩董事长有他的考量。毕竟,陈恺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前车之鉴不远。
中影虽然是国企,但投出去的真金白银,也是要讲回报的。压力确实不小。”
他弹了弹烟灰,继续不疾不徐地说:“投资的事情,我来想办法解决。
安乐影业对张导的这个项目有信心,对内地市场更有信心。
资金不是问题,我们可以牵头,也可以在海外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
《英雄》这个本子,格局、意境,都是国际水准的,我相信它的潜力。”
他顿了顿,看向张伟平,语气带着提醒:“至于中影,发行这一块,我们日后还是要倚重他们的渠道。
把关系搞得太僵,没有必要。
韩三坪在这个位置上,能量不容小觑。今天他因为谨慎没有投,未必代表他日后不看好。留一线,好相见。”
张亿某这时也抬起头,嗓音略带沙哑地帮腔道:“伟平,江总说得对。韩厂长……韩董事长他之前支持我的其他电影,也都没含糊。上次《荆轲》确实让他亏了钱,栽了跟头,这次谨慎点,可以理解。”
他试图用更温和的角度解释:“可能他觉得刺秦这个题材,有了《荆轲》的前例,市场接受度有风险。或者……他那边有更看好的项目也说不定。”
“理解?我理解他,谁理解我们?”
张伟平梗着脖子,但语气到底缓和了一些,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抓起桌上的烟盒点着一根,狠狠吸了一口,“妈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本来想着有中影牵头,在国内好多事都方便。现在倒好……”
他吐出一口烟圈,眯着眼:“行,江总,既然你这么说,投资你解决,我老张就负责把国内这一摊子撑起来!发行……到时候再说,离了张屠户,还吃不了带毛猪了?”
话虽如此,但他心里清楚,在中国做电影,尤其是想做大事,绕开中影这个庞然大物,难度确实会成倍增加。
江志强的海外发行能力再强,内地广阔的院线网络,还是得靠中影这样的地头蛇。
“剧本还得再打磨,尤其是台词。”
张亿某适时地将话题拉回项目本身,似乎想冲淡刚才不愉快的气氛,“视觉风格我有些新的想法,想试试更极致的色彩运用……”
办公室里,三人重新围坐在一起,讨论声渐渐压过了之前的火药味,但“中影拒投”这件事,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在了张伟平心里,也为此番宏图大业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阴影。
……
傍晚,华灯初上。
京城一家格调高雅的高档饭店包间内,氛围与外界的寒冷截然不同。
王盛在服务生的引导下走进包间时,成龙已经站起身,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
“王总!新年好啊!恭喜发财!”成龙穿着件红色的唐装,显得十分精神喜庆,一口标志性的普通话带着港味,热情地伸出双手。
“成龙老师,太客气了,新年好。”王盛笑着与他用力握了握手,“应该我恭喜你才是,《特务迷城》票房飘红,看来今年的春节档又是成龙老师你的天下了。”
“哪里哪里,全靠朋友们捧场,特别是王总你们‘中影盛世’给排片支持,够意思!”成龙拉着王盛的手臂,引他入座,态度亲切又不失尊重。
经纪人陈自强也在场,同样笑着与王盛寒暄,亲自为他倒上热茶。
包间不大,但装修精致私密,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谈话所在。
酒菜很快上齐,多是些清淡精致的粤菜。
几杯酒下肚,气氛更加热络。
“王总,不瞒你说,”成龙放下筷子,语气变得认真了些,“这次来内地跑宣传,感触很深啊。市场变化太快了,一年一个样。以前觉得港岛市场就够大,现在看看内地,这才叫星辰大海。”
他感慨道:“多厅影院越建越多,像你们‘中影盛世’那种现代化的影城,硬件、服务,一点都不比国外差。观众也愿意走进电影院,这是大好事!”
王盛点点头:“基础设施是骨架,内容才是血肉。需要更多的好电影,把市场撑起来。”
“说得太对了!”成龙一拍大腿,“所以我就想着,以后要多往内地走,多合作。不能总是老一套的打打杀杀,也得适应内地观众的口味。”
他身体微微前倾,看着王盛,眼神诚恳:“王总,我这个人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
我很看好你,年轻,有想法,有魄力,关键是对市场的把握准!从《当幸福来敲门》到《假结婚》,还有范小姐那部《我的野蛮女友》,类型都不一样,但都成功了。厉害!”
“成龙老师过奖了,运气好而已。”王盛谦虚了一句。
“不是运气,是实力!”
成龙摆摆手,“所以,我就想,咱们有没有机会,一起合作一把?搞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不光是我来演,从剧本开始,就针对内地和市场,怎么样?”
他终于说出了今晚见面的核心目的。
王盛对此并不意外。
成龙是个极其聪明的生意人和艺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内地市场的崛起和话语权的转移,早早开始布局,主动向内地的新兴势力靠拢。
与王盛合作,无疑是条捷径。
(本章完)
京城,新画面影业公司。
总经理办公室内,暖气和烟味混合在一起,气氛却有些凝滞。
张伟平“啪”地一声将手中的传真件拍在红木办公桌上,实木桌面发出沉闷的响声。
他猛地从老板椅上站起来,胸膛起伏,圆盘脸上因怒气而泛着红光。
“什么东西!狗眼看人低!”
他声音洪亮,带着浓重的京腔和毫不掩饰的愤懑,“不支持!风险太大!说得冠冕堂皇!不就是怕担责任吗?韩三坪他现在坐稳了中影副董的位置,胆子倒是越坐越小了!一点魄力都没有!”
他唾沫星子几乎要喷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两人脸上。
“两三千万美元的投资,就想把我们吓回去?看看人家《卧虎藏龙》!那才叫格局!那才叫眼光!国产电影想走出去,想跟好莱坞掰手腕,不敢投入,不敢搞大制作,永远都是小打小闹!”
坐在他对面沙发上的,正是港岛安乐影业的掌门人江志强,以及导演张亿某。
江志强约莫四十多岁,穿着合体的深色西装,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沉稳内敛,与张伟平的急躁形成鲜明对比。
他默默抽着烟,没有立刻接话,眼神在镜片后闪烁着精明的光。
一旁的张亿某则显得有些疲惫和局促。
他穿着一件普通的夹克,眉头微蹙,双手交握放在膝上。
听到张伟平毫不客气地指责韩三坪,他嘴唇动了动,想说什么,最终还是化为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
“伟平,消消气。”
江志强终于开口,声音平和,带着港普口音,“韩董事长有他的考量。毕竟,陈恺歌导演的《荆轲刺秦王》,前车之鉴不远。
中影虽然是国企,但投出去的真金白银,也是要讲回报的。压力确实不小。”
他弹了弹烟灰,继续不疾不徐地说:“投资的事情,我来想办法解决。
安乐影业对张导的这个项目有信心,对内地市场更有信心。
资金不是问题,我们可以牵头,也可以在海外寻找更多的合作伙伴。
《英雄》这个本子,格局、意境,都是国际水准的,我相信它的潜力。”
他顿了顿,看向张伟平,语气带着提醒:“至于中影,发行这一块,我们日后还是要倚重他们的渠道。
把关系搞得太僵,没有必要。
韩三坪在这个位置上,能量不容小觑。今天他因为谨慎没有投,未必代表他日后不看好。留一线,好相见。”
张亿某这时也抬起头,嗓音略带沙哑地帮腔道:“伟平,江总说得对。韩厂长……韩董事长他之前支持我的其他电影,也都没含糊。上次《荆轲》确实让他亏了钱,栽了跟头,这次谨慎点,可以理解。”
他试图用更温和的角度解释:“可能他觉得刺秦这个题材,有了《荆轲》的前例,市场接受度有风险。或者……他那边有更看好的项目也说不定。”
“理解?我理解他,谁理解我们?”
张伟平梗着脖子,但语气到底缓和了一些,一屁股坐回椅子上,抓起桌上的烟盒点着一根,狠狠吸了一口,“妈的,我就是咽不下这口气!本来想着有中影牵头,在国内好多事都方便。现在倒好……”
他吐出一口烟圈,眯着眼:“行,江总,既然你这么说,投资你解决,我老张就负责把国内这一摊子撑起来!发行……到时候再说,离了张屠户,还吃不了带毛猪了?”
话虽如此,但他心里清楚,在中国做电影,尤其是想做大事,绕开中影这个庞然大物,难度确实会成倍增加。
江志强的海外发行能力再强,内地广阔的院线网络,还是得靠中影这样的地头蛇。
“剧本还得再打磨,尤其是台词。”
张亿某适时地将话题拉回项目本身,似乎想冲淡刚才不愉快的气氛,“视觉风格我有些新的想法,想试试更极致的色彩运用……”
办公室里,三人重新围坐在一起,讨论声渐渐压过了之前的火药味,但“中影拒投”这件事,像一根小小的刺,扎在了张伟平心里,也为此番宏图大业蒙上了一层若有若无的阴影。
……
傍晚,华灯初上。
京城一家格调高雅的高档饭店包间内,氛围与外界的寒冷截然不同。
王盛在服务生的引导下走进包间时,成龙已经站起身,笑容满面地迎了上来。
“王总!新年好啊!恭喜发财!”成龙穿着件红色的唐装,显得十分精神喜庆,一口标志性的普通话带着港味,热情地伸出双手。
“成龙老师,太客气了,新年好。”王盛笑着与他用力握了握手,“应该我恭喜你才是,《特务迷城》票房飘红,看来今年的春节档又是成龙老师你的天下了。”
“哪里哪里,全靠朋友们捧场,特别是王总你们‘中影盛世’给排片支持,够意思!”成龙拉着王盛的手臂,引他入座,态度亲切又不失尊重。
经纪人陈自强也在场,同样笑着与王盛寒暄,亲自为他倒上热茶。
包间不大,但装修精致私密,显然是精心挑选的谈话所在。
酒菜很快上齐,多是些清淡精致的粤菜。
几杯酒下肚,气氛更加热络。
“王总,不瞒你说,”成龙放下筷子,语气变得认真了些,“这次来内地跑宣传,感触很深啊。市场变化太快了,一年一个样。以前觉得港岛市场就够大,现在看看内地,这才叫星辰大海。”
他感慨道:“多厅影院越建越多,像你们‘中影盛世’那种现代化的影城,硬件、服务,一点都不比国外差。观众也愿意走进电影院,这是大好事!”
王盛点点头:“基础设施是骨架,内容才是血肉。需要更多的好电影,把市场撑起来。”
“说得太对了!”成龙一拍大腿,“所以我就想着,以后要多往内地走,多合作。不能总是老一套的打打杀杀,也得适应内地观众的口味。”
他身体微微前倾,看着王盛,眼神诚恳:“王总,我这个人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
我很看好你,年轻,有想法,有魄力,关键是对市场的把握准!从《当幸福来敲门》到《假结婚》,还有范小姐那部《我的野蛮女友》,类型都不一样,但都成功了。厉害!”
“成龙老师过奖了,运气好而已。”王盛谦虚了一句。
“不是运气,是实力!”
成龙摆摆手,“所以,我就想,咱们有没有机会,一起合作一把?搞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不光是我来演,从剧本开始,就针对内地和市场,怎么样?”
他终于说出了今晚见面的核心目的。
王盛对此并不意外。
成龙是个极其聪明的生意人和艺人,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内地市场的崛起和话语权的转移,早早开始布局,主动向内地的新兴势力靠拢。
与王盛合作,无疑是条捷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