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弘德晚年
  他们在这一刻,默契的只有一个想法,这个左相,到底是谁?
  他们早已知道了广宁侯是何人,也早就明白广宁侯这个右相只是一年过渡,所以,把右相升左相,只是给人家广宁侯占坑罢了。
  好惨一丞相,头顶的左相好不容易退休了,结果被空降,空降没了,最后还得为年轻人让路。
  【鹤仙和左相亲自带广宁侯熟悉政务,鹤仙为此甚至老老实实上了一年的朝,就在朝臣放松警惕的时候,左相乞骸骨,广宁侯任左相,总揽朝政,鹤仙重新回道宫修炼。
  逢五一次的早朝,鹤仙一个月能只上一次,其余时候由太子监国,左相辅政,但有个问题,太子称广宁侯师兄,广宁侯能朱批,太子只能提建议,监国的到底是谁啊?】
  鉴正堂,蒯谌殷勤地给小扶光满上一杯果茶,“您老喝茶。”
  杨乐安没眼看,“小孩子家家的,给他喝什么茶,果汁就行了。”
  元泰帝对比了一下自己的两任太子,和弘德帝的太子,这一对比,自己简直是绝世好父亲!
  【朝臣除了早朝,几乎很难见到皇帝,臣子劝谏皇帝勤政,勿要学秦皇汉武求仙的折子,均被压了下来。】
  【莫说臣子,太子要见皇帝一面也难,也就太孙见鹤仙还相对容易,太子这才能稳得住。】
  “不是说是圣天子,明君吗?这行为也不像啊?”
  “笨蛋,人圣天子在为了百姓和贪官对抗呢!”
  “是吗?对抗需要修仙吗?”这不对吧?
  “我觉得就是老了昏了头了。”
  “你可闭嘴吧,别什么都说出来。”
  也就是现在皇帝不是暴君,要不然这言论,哪儿能这么轻松。
  “老十,你能看出这是哪一出吗?”
  面对哥哥们的目光,老十挠了挠头,也有点拿不准了,“有了徒弟,可以偷懒了吧?”
  【这时候,就有官员另辟蹊径了,陛下,您不是要修仙吗?微臣对这也略有涉猎,进献道长,琢磨青词,主打一个佞幸之臣,鹤仙对此什么态度呢?真召见了!】
  【一时间,朝堂上广宁侯坐镇一言堂,真正的君主在道宫与佞臣论道,就这样一两个月,鹤仙甚至开始给这些臣子赏钱赏宅子了,佞臣当道了啊!】
  朝臣紧张地望向元泰帝,陛下,您管管太子!这可不能跟着学坏了!
  姜衡神情无辜。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了,好哇,陛下年纪大了,果然开始放纵了!
  一时之间,忠心耿耿的臣子被挡在道宫外,与广宁侯一起兢兢业业支撑朝堂,心思不正的奸佞则逢君之恶,企图趁机走上人生巅峰。】
  【直到某一天,有个叫庖袆的幸臣,收了底下人孝敬的田产,被放在了鹤仙的案头,鹤仙终于终于上了朝,所有以修道试图惑君的臣子,全被查抄了个底朝天,有连带关系的,也没放过,一并查办。】
  朝臣放心了,合着是钓鱼执法,不是老年昏聩了,君主脑子还在线就行,脑子还在线就证明行事会有度,不会乱来……吧?
  【此时的大梁,已经是四夷臣服,万国来朝,四方边域等待开发的区域很多,朝廷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对于世家等大族前往,也是支持的,朝臣族人想去,同样可以,只要有胆量,有的是田。
  且海贸利益巨大,国库占一半,其次鹤仙和宗亲,然后便是按照官阶给朝臣相应的股份福利,这些利润,完全足够地多的朝臣按照田亩交税,并且还能剩下很多。
  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贪污的臣子,可谓是在鹤仙的雷点上蹦跶。】
  “所以官位还是要做大!”
  “这不然呢,俸禄不也是分级的?这太正常了。”
  【插一句,如今的东北黑土地自然是粮仓之地,可在当时,东北是真的冷,少有人愿意去,鹤仙看没人去,这不行啊,就给臣子们说:东北这块地,是块好地。
  这不算是暗示,几乎是明示了。
  心腹二话不说,直接派遣族人前去开荒,其余臣子心知鹤仙的意思,但去开荒,难呐!
  去,得圣心,但是家里开销注定哗哗掉,不去吧,别人都去,上司或许记不得哪些人去了,但一定记得哪些人没去。可开荒的难度太大了。
  最后,去了的,后辈那叫一个幸运,不去的,嘿嘿,也没什么大事儿,不过是后人少福罢了。】
  嗯?
  朝廷众臣眼巴巴看着姜衡,就差把姜衡看出一朵花。
  一次倭岛是巧合,两次东北黑土地呢?
  再抬头看着天幕,这就是得天所授吗?
  “东北?”
  “那地图好像是,关外?”
  “嘶,那好冷。”
  “以后的粮仓,那地儿差不了。”
  “你的意思是?”
  “开荒!”
  “十来年,怕是二三十来年都开不出来。”
  “我们世家在弘德朝也大不起来,倒不如主动一点,给太子那儿留个好印象,也给后人积福。”真正的世家,本就要有传承的责任和担当。
  开荒,也不是谁都有能力开的。不然弘德帝为何要迁移世家在边域呢?
  “现在那儿可不安稳,北蒙还没消停。”
  “糊涂,又没说现在就要去,这事儿要朝廷组织,但我们态度也要有,传信给京城,越早表态越好,听说太子喜欢孤本,再献上些孤本去。”
  “是!”
  【鹤仙也通过这一次钓鱼,顺势再清理了一波朝堂,之前敢于直谏,骂他骂得最厉害的几个御史,鹤仙也都予以升官和赏赐。】
  朝臣安心了,弘德帝不是不让他们有地,而是不能有藏起来的隐田,田产的税朝廷必须收到,且海贸的利润都大方作为补贴发给他们。
  说起来,他们其实并不亏,再不要命的反对变法,真就是被底下士绅糊了脑子,或者已经完全下不了船的。
  这便是将蛋糕给做大了的好处。
  【然而,就在朝臣以为,这是英明的陛下终于钓鱼结束,要回归正常的时候,诶,鹤仙又回道宫闭关了,朝政仍旧是广宁侯处理。】
  【群臣你看我我看你,有人灵机一动,学着被嘉奖的那几位御史,上书劝谏皇帝,劝谏得那叫一个激烈,就差指着鼻子骂鹤仙千古难得一见的昏君了。
  鹤仙能受这委屈?没有一丝丝迟疑,这位御史就被连降三级坐冷板凳了,主打一个朕就要快乐,都别管朕!】
  现场的御史们冷哼一声,愚蠢,他们御史劝谏君王,也是有技巧的,像太子这种滚刀肉,啊不是,圣明的,劝谏也是绝对要讲理,温和着来的!
  连君主的性格都没摸头就敢乱学,这不是茅厕里点灯,找屎吗?
  【当我们翻开晚年的太宗日记,会发现日记之上,字迹相较于年轻之时更加凌乱,涂抹的痕迹也更多,黑色彻底看不清字迹的墨痕,也更多,一篇下来,几乎没有几个清晰的字,而从这些仅存的话语上来看,鹤仙晚年的精神状态,是真的不太好。】
  朝臣几乎往上看元泰帝现在的模样,都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们这算什么?后人砍树前人暴晒?
  你们把人家儿子逼得要疯了,人家可不会怪儿子身为皇帝承受能力不好,还不是撒气到他们这些臣子身上?
  天知道,等弘德帝晚年,他们早入土了好吧?
  【与朝臣,或者说与一切利益集团的,数十年的交锋,是真的让鹤仙感到疲惫。
  当广宁侯这个徒弟回京,鹤仙日记写的是:终于可以休息了。
  于是,鹤仙最后熬了一年,清理了一波朝臣,给朝臣发了一波疯上了压力后,便大胆的放了手,在道宫修仙放松,逗弄宗亲的小孩儿,主打一个有事弟子服其劳。】
  “这这这……这对吗?”
  朝政是能随意放手的吗?你是皇帝啊!你再累,你是皇帝啊!你徒弟也不是都教授太子啊!名不正言不顺啊!
  可是,上面的元泰帝一身的低气压,没人敢这时候劝谏。
  【最好的状态,其实是鹤仙安静修仙,一个月视朝一次把握方向,广宁侯日夜加班,朝臣勤恳工作。
  可总有朝臣想要彰显自己的好名声去搅和鹤仙,这怎么办呢?
  既然让朕不安生,那就都不安生吧!】
  百官不忍直视,合着“好日子”是你们自找的啊?
  不过他们大概也能猜出来原因,还留在朝堂的,不是一直受重视的老人,就是一心为国的清正之臣,亦或者——小年轻们。
  前者觉得广宁侯经验不足,怎么能统领朝堂,中者纯为国家和君主名声考虑,这个是最难处理的,后者——后者要么被前者当枪使,要么空有一腔热血。
  【于是鹤仙有了以下的行为:
  场景一:隔三差五召集几个幸运臣子,与鹤仙一起论道,论道结束后,请明天交一份论道感悟上来帮朕修仙吧。
  至于臣子原本的公务,那关元鹤真人什么事?公务不是广宁侯在管吗?】
  “这不就是布置作业吗?”这是年轻的学生们。
  “……”这是加班一年多的老臣们。
  【场景二:臣子惹鹤仙不开心了,把太子召来问责,你是怎么监国的?再让太子手写一份自我检讨,并每次都要查重,不许人代笔,太子之后找不找人麻烦,鹤仙不管。
  至于实际掌权的广宁侯,人家只是辅政的!关人家什么事儿!】
  众人无言,您不觉得前后矛盾吗?合着太子就是背锅的对吧?您双标是不是太明显了?
  安王不顾形象在家翻了个白眼,皇帝都一个死样,谁家太子都一样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