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我们来的太迟了。」
  骨裂之声此起彼伏,两干余首级坠落,鲜血四溅,浸透土地。
  所有人望见这情景心中升起报復后的畅快。
  “张將军,所有囚犯处置完毕,尸身该如何处置?“
  “找片荒郊挖坑掩埋便可。
  “朱雄答道。
  让这种残害明民的反贼有坟塋简直是妄想。
  隨后朱雄转向围观处决的民眾。
  “青城乡亲。”
  “抱歉。”
  “我们来的太迟了。”
  “我朱雄代表当今圣上向各位道歉。”说著深鞠一躬。
  他的姿態打动了在场无数民眾。
  “朱將军客气了。”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
  “你们並不晚。”
  “要是你们再不来,还不知道要承受多少欺凌、杀戮。
  “
  民眾附和赞同。
  “这事和我大明的战士没有关係。”
  “我大明的战士都是铁骨錚錚的真正军人,是真正的顶樑柱好男儿。
  这些坏事全是由那些无耻之徒干下的……”许多民眾七嘴八舌地说。
  “各位父老乡亲。”
  “我有个好消息告诉大家。”
  “不仅仅是青城被收回了。”
  “昨日,我们的军队已经打败了叛军,他们的三个首领已经有两位落在我手中,叛军现在已经瓦解,再也不能囂张。”
  “今天是青城,明天就是所有沦陷於叛军手中的城镇,最后必然是他们所谓的巢穴。”
  “在此,我朱雄向你们保证。”
  “对於每一个反贼,都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
  “我要让他们以血来偿还所有罪孽,为在他们手上无辜失去生命的百姓復仇。”
  “今天,这一切才刚刚开始。”朱雄大声喊著,並用坚定的语气作出诺言。
  “朱將军。”
  “朱雄將军……”
  周围的百姓纷纷挥手吶喊,齐呼朱雄的名字。
  “这就是最真实的民心所在吧。”
  看著这样的场面,朱雄內心暗暗感慨。
  此刻。
  张辅和曹峰再次接近,两人神色里带著一些话到嘴边又咽回去的犹疑。
  朱雄对著二人道:“有话直说,別吞吞吐吐的。”
  “將军。”
  “我是担心你的处境。”曹峰说道。
  “为何而担心?”朱雄淡笑著回应。
  “处置降卒的事项应当属於兵部的范畴,您斩杀数千投降的士兵已经是超出权限。
  况且锦衣卫遍布全国各地,恐怕您的举动会上达天听於应天府。”
  “並且不留活口这一命令让朝廷中的人知道了必定会指责您残酷嗜杀,从而弹劾您,尤其那些自视甚高的儒家学士。”曹峰满面忧虑地陈述。
  “哼。”
  “任由他们说去吧。”
  “要是真有这样的事发生並且能藉此弹劾於我,我也毫无惧意。”朱雄冷冷一笑毫不在意。
  一则他对当今皇帝老朱深有了解,要是因此事而责备,那就不是开国皇帝朱元璋了。
  “是否已经派人传报捷讯?”
  闻声,
  守卫在城门前列的兵士立即疏通道路,並迅速引领入城。
  没有任何阻碍。
  这个手举令旗的信使快马加鞭进入城市。
  即便是都城內,
  就算是王侯显贵也无法策马疾驰,但唯独紧急军事通报与胜报特例除外。
  任何时代皆如此。
  奉天殿!
  “报告陛下。”
  “十万套御寒袄,以及大量的烈酒已经运输到一半路程,不出十天都能顺利送达大寧。”郁新站了出来,高声稟告。
  “你做的很好。”
  “此事应该记下你一份功绩。”
  “寒冬就要来临,我们希望我大明英勇的战士们能免受严寒威胁。”朱元璋慷慨陈词。
  “陛下儘管放心。”
  “这些过冬的衣物均是我精挑细选採办,绝无假冒偽劣之嫌。”郁新赶忙回復,他自然清楚明白朱元璋的意思。
  “很好。”朱元璋点点头。
  “报告陛下。”
  “从大寧府传来寧王殿下急件。”
  “因为外敌叛乱,原本的大寧四万驻军几乎遭受重创,现向上奏,请示在大寧招募更多兵员,补充兵力以维持防御局势。”兵部尚书秦逵走出来高声道。
  “记得大寧原来兵力不是共有四万五千么?”
  朱元璋盯著秦逵提问。
  “回稟陛下。”
  “確实是这样。”
  “可三卫之反叛出人意料,如今的四万五千部队已不足两万。”秦逵匯报。
  “的確是该补充兵力稳固防御。”
  “此役之中,朱雄率领的平寇大军必然也折损不轻。”朱元璋沉思了一会儿点点头。
  “老四。”
  “依你之见,大寧府还需要增加多少兵马?”朱元璋的目光落在武官前列的朱棣身上。
  自他回朝之后,每次朝会都会被朱元璋召唤参与。
  ……
  “启稟父皇。”
  “儿臣认为,这场叛乱的发生表明北疆依旧需要驻扎重兵防守。
  大寧以北除了那几个反叛的卫所,还存在不少部族,他们隨时可能成为不安定因素。
  而且这片区域还与高丽接壤,更需防备。”
  “儿臣觉得,应当將大寧府的常驻守军扩充到五万,同时,朱雄统领的镇寇军也应扩编至五万人。”朱棣语气郑重地说道。
  “老四说得確实有道理。”
  朱元璋点了点头,隨后望向秦逵,直接下令:“准许寧王所奏,请允许將大寧守军扩充至五万,另朱雄所属的镇寇军也有损员,在战后需补充到五万人规模。”
  “臣遵旨。”秦逵迅速领命,然后退下。
  “报!”
  “微臣叩见皇上。”
  “前方传来了大寧捷报!”
  “捷报使已进入皇宫,即將到达殿前。”
  一名禁军统领快速迈入殿中通报情况。
  “才多长时间?又传来了捷报?”朱元璋略显愕然,隨之喜形於色。
  满朝文武亦是一片惊讶,不少人眼中都泛著光芒。
  几天前,刚收到大寧传来的大胜消息:朱雄率大军成功坚守城池,並且以绝处逢生之势击溃敌军,杀敌超过两万,功勋卓著。
  按照正常推断,接下来双方很可能陷入胶著状態,没想到竟然再次传来捷报?
  此情此景令眾人颇为惊奇甚至震撼不已。
  “快,立刻传捷报使进来!”朱元璋放声笑道,“朱雄这小子果然没让朕失望。”
  一旁的王景弘看到这情形並未表现出多少意外。
  自从確认自己孙儿无恙並立下功劳之后,每当与朱雄相关的好消息到来,皇帝都是如此兴奋关切。
  紧接著,外面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携带令旗的士兵疾步踏入殿內,在眾目睽睽之下跪倒於殿中央。
  这名士兵背上负有一个捲轴筒,手里还拿著两个盒子。
  “稟告皇上。”
  “奉寧王殿下指令,特来上奏捷报。”
  捷报使叩拜后高声道。
  “这回大寧又传来什么好消息?”
  “赶紧呈上来!”
  朱元璋挥了挥手,满脸期盼地看著捷报使。
  朝廷眾位大臣也將目光集中在那人身上,充满好奇。
  这名士兵毫不迟疑,立即將背后的捲筒恭敬捧起。
  隨即王景弘上前接过,打开封印取出其中的捷报递给朱元璋。
  朱元璋马上查阅內容。
  看完之后,那张布满皱纹的老脸上浮现喜悦神情,最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哈哈哈。”
  “妙,真是太好了。”
  “朕果然没有看错这个人。”
  “这小子確实没让朕失望。”
  朱元璋放下捷报,忍不住仰天大笑起来。
  单凭这种喜悦情绪就足以看出他对这份捷报有多欣喜。
  朱棣、徐辉祖、六部尚书以及满朝官员全都带著期待的目光注视著朱元璋。
  能让皇帝如此雀跃,必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重大喜讯。
  “各位爱卿听著,来,宣读捷报给大家听!”
  “让你们都知道朱雄这小子在大寧干了什么好事!”
  朱元璋开怀大笑著,把手中的捷报递给了王景弘,示意对方即刻诵读出来。
  后者赶紧恭敬地接过捷报。
  当即展开奏章,高声朗读:“儿臣朱权恭呈父皇,日前朱雄率领镇寇军於临城击退敌军后,担忧被叛军控制的城中百姓安危,遂继续追击。
  叛军遭到紧逼后损失惨重,其首领调集十万大军於青城五里布阵,意图与镇寇军决一死战。”
  听到这里,群臣皆露惊讶之色。
  “镇寇军乃陛下特赐朱雄名號,然而全军不过五万人,之前在临城之战便已伤亡数千。
  如今迎战十万叛军,敌我兵力相差两倍有余。”
  “且是正面硬拼,这般情形下几乎毫无胜算可言。”
  “確实如此。”
  “这般悬殊的力量对比,实在没有可能胜利。”
  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儘是疑惑之声。
  朱棣同样面露好奇之色,“以五万对十万,差距悬殊至此,朱雄如何能够战胜叛军?”就连这位久经沙场之人亦百思不得其解。
  此时,王景弘再次开口,话语中满是惊愕。
  眾臣的目光悉数聚集在他身上,大家都想弄清楚,朱雄究竟是怎样做到击败十万叛军的。
  此事在他们眼里实为匪夷所思。
  “叛军布阵迎战,意欲彻底击垮朱雄统领的镇寇军。
  然而朱雄未选择撤退,反倒主动迎敌交锋。”
  “他亲自带领两万骑兵突击,直破敌军防线深入后方,並安排三万步兵坚守本阵抵御敌军。”
  最终结果便是:十万叛军阵容溃散。
  朱雄亲斩福余头领,以箭射杀朵顏首领。
  叛军大败,士气全无。
  此战之中,歼灭敌军三万余人,此前他还制定计策派遣大寧府的將领曹峰带领军一万五千,绕过叛军直取青城,切断叛军退路,在此过程中射杀叛军逾万人。
  此次战役总计损失五万兵马中的五千,伤者达七千余人,然而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三支叛军主力部队基本瓦解,残余部队正向北方溃逃。
  王景弘语气充满震撼地宣告这一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