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姜东的分析
  第171章 姜东的分析
  40分钟后,那辆黑色商务车缓缓停靠在城中村边缘,
  夕阳的余暉为这片杂乱的建筑群镀上一层暗金色的光晕,在眾多低矮破旧的平房中,一栋灰白色的两层小楼显得格外突元。
  小王拉紧手剎,透过车窗打量著这栋建筑一一斑驳的外墙上爬满了枯黄的藤蔓,门框上贴著早已褪色的封条,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著岁月的沧桑。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同时摇下车窗,熟悉的景象让两人的表情瞬间凝重起来。
  这已经是他们第五次重返这个现场了。
  每一次案件重启,他们都要来这里走一遭,却始终一无所获。
  隨著周边房屋陆续拆迁改建,现场的环境早已与当年的照片大相逕庭,唯有这栋小楼依旧孤零零地立著,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纪念碑。
  “吱呀“一声,李旭推开车门,皮鞋踩在碎石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一边向姜东介绍情况,一边走向那扇锈跡斑斑的铁门。
  姜东紧隨其后,注意到门媚上已经长出了几丛杂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王佳教导员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声音有些沙哑:“这栋房子空置快十年了。”
  “虽然我们来过好几次,但每次都是匆匆查看,里面的陈设都保持著案发时的模样。“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警员气喘吁吁地跑来,制服后背已经被汗水浸透:“李队,王教,实在抱歉!路上遇到交通事故,耽搁了..:“
  李旭摆摆手示意无妨。
  年轻警员连忙掏出钥匙,生锈的锁芯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当院门被推开时,腐朽的门轴发出悠长的“岐嘎“声。
  勘察组提著工具箱鱼贯而入,姜东却站在门口仔细观察著四周。
  他注意到不远处新安装的监控摄像头,与记忆中案卷里的老照片形成鲜明对比。
  “李队,现在的监控覆盖和当年相比..:
  不等他说完,李旭就接过话茬:“数量是多了,但整体布局没变。倒是这些房子,“
  他指著周围几栋翻新的民房,“外立面都重新装修过。“
  王佳教导员补充道:“除了这些表面变化,其他都保持著原貌。“
  姜东点点头,迈步走进院子。
  荒芜的院落里,半人高的杂草在风中沙沙作响,几株野灌木已经长得比围墙还高。
  李旭踢开挡路的枯枝,苦笑道:“上次来勘查时,这里还没这么多杂草。现在倒好,都快成小树林了。“
  姜东蹲下身,拨开一丛野草,露出下面龟裂的水泥地面。
  “没关係,“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地面,“现场照片我反覆研究过很多遍,每个细节都记得很清楚。“
  李旭闻言露出欣慰的笑容:“那就好。”
  他的目光扫过斑驳的墙面,那里还残留著当年勘查时用粉笔做的標记。
  紧接著,一行人穿过狭窄的走廊,来到了这栋两层住宅的客厅和厨房区域,
  整栋房子呈现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典型的砖混结构,方方正正的布局透著那个年代特有的建筑风格。
  斑驳的墙面上还残留著几处褪色的年画痕跡,墙角堆积著厚厚的灰尘。
  姜东的目光缓缓扫过每一个角落,脑海中不断比对当年看到的现场勘察照片一一整体格局確实保持著原貌,只是岁月的侵蚀让这里显得更加破败。
  墙皮大面积剥落,地板缝隙间生出霉斑,空气中瀰漫著腐朽的气息。
  王佳教导员戴上白手套,指向客厅那扇锈跡斑斑的钢窗。
  “当时这个窗户被撬压得相当严重。“
  他的手指轻轻划过窗框上几道明显的凹痕,“九十年代的家居窗户基本都是这种简易钢窗,锁具结构简单,只要施加足够的力道,很容易就能出足够成年人进出的空间。“
  他顿了顿,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泛黄的现场记录,“根据当年的勘察报告,窗框变形程度与人体通过痕跡完全吻合,可以確定凶手就是从这个位置侵入的。“
  姜东凑近观察,发现窗根上还残留著几处暗褐色的痕跡,不由得眯起眼晴:“王教,我记得卷宗里特別標註了窗户的测量数据?“
  “没错,“
  王佳翻开记录本,“最窄处直径38厘米,最高处42厘米,中间部位40厘米。这些数据很有价值..“
  李旭接过话头,手指不自觉地比划著名:“以这样的通过空间推算,凶手的体型肯定偏瘦。如果是个胖子,“
  他摇摇头,“光是这个窗框的变形程度就说不通。“
  说话间,一阵穿堂风掠过,生锈的合页发出令人牙酸的哎呀声。
  姜东的指尖抚过窗框上深深的凹痕,金属表面的锈屑落下。
  他转身示意警员打开通往內室的门,隨著“嘎吱“一声响,一股混合著霉味、尘土和陈旧家具气味的浊浪迎面扑来。
  跟在后面的小王和方言不约而同地皱起鼻子,方言甚至下意识地掏出手帕掩住口鼻。
  虽然两人没有参与当年的现场初勘,但无数次研读案卷的经歷,早已让每个细节都深深刻在他们的脑海里。
  此刻真正站在案发现场,那些黑白照片上的场景突然变得鲜活起来一一小王的目光不自觉地落在客厅中央那块褪色的地板上,恍惚间仿佛又看到卷宗里那张触目惊心的现场照片。
  年幼的受害者倒在血泊中,稚嫩的小手还保持著向前伸出的姿势..,
  王佳教导员沉重的声音打破了沉默:“这孩子要是还在...现在该上初二了吧?
  2
  ?
  他摩著口袋里那张已经泛黄的生活照,照片里穿著红色毛衣的男孩正衝著镜头甜甜地笑著。
  姜东沉默地点点头,手指无意识地紧了勘察记录本。
  李旭走到客厅与臥室的连接处,指著地板上几处几乎难以辨认的痕跡:“根据当年的血跡分布和脚印分析,孩子应该是听到动静从臥室跑出来.::“
  他的声音突然变得乾涩,“正好在客厅这个位置与凶手迎面相遇..:“
  瞬间,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只有取证相机的快门声在空荡的房间里格外刺耳。
  姜东缓步走进臥室,目光如炬地扫视著整个空间。
  他一边倾听同事的匯报,一边细致地观察著现场的每一个细节。
  在向李旭和王佳教导员点头示意后,他来到臥室中央,神情凝重地注视著地面上用白粉勾勒出的两个人形轮廓。
  “根据现场勘验照片和目前的痕跡来看,“
  姜东蹲下身,用手指轻轻划过其中一个人形轮廓的边缘,“这两个位置就是被害人最后倒下的地方。”
  “从间距来看,两人遇害时的位置相当接近,这很可能说明凶手是在短时间內连续作案。
  他站起身,双手背在身后,继续分析道:“从死者当时的衣著状態和手腕位置判断,案发时间应该是在深夜至凌晨时分,正是被害人熟睡的时候。”
  “但值得注意的是,“
  姜东突然停顿了一下,指向人形轮廓附近的几处標记,“这些抵抗伤的位置和程度表明,被害人在与凶手接触的过程中,曾经进行过激烈的反抗。“
  王佳教导员若有所思地补充道:“確实,我们在尸检时发现,男性死者的手掌和手臂有多处防御性伤口。
  ¥
  “没错,“姜东点点头,“这说明凶手虽然携带了凶器,在装备上占据优势,但被害人並没有束手就擒。”
  “双方很可能发生了肢体衝突和搏斗,最终因为力量悬殊和失血过多导致死亡。“
  他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却透著一股不容忽视的篤定。
  在场的警员们站在臥室门口,压低声音交换著意见,
  然而细心的人会发现,自从进入这个院子开始,姜东就表现得异常沉默。
  作为新调来的刑侦警员,他对这个案发现场確实不如其他长期跟进的同事熟悉。
  但此刻,他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將眼前所见与之前看过的现场照片在脑海中不断重叠、比对现场勘查最重要的就是立体思维和全局观。
  姜东在心里默念著导师曾经的教诲。
  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要將整个犯罪现场的三维图像烙印在脑海中。
  散落的证据就像一个个孤立的点,而他的任务就是找到將这些点串联成线的关键。
  这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与案发现场建立某种“共鸣“。
  经过近五分钟的沉浸式观察,姜东突然开口问道:“关於这个案件的死亡性质,专案组当时有没有达成共识?“
  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李旭和王佳同时一愜。
  两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姜东,又交换了一个困惑的眼神,
  李旭深吸一口气,声音略显沉重:“江队,关於死亡性质的认定,我们確实进行过多次討论。
  “最初倾向於仇杀的可能性较大,而且...“
  他停顿了一下,“应该是深仇大恨那种。“
  王佳接过话茬:“我们排查了男性死者的社会关係网,包括他的商业往来、家庭矛盾、债务纠纷等各个方面。”
  “甚至连女性死者从学生时代到婚后的社交圈都查了个底朝天。
  她摇摇头,“可惜一无所获。“
  “至於那个孩子...“
  李旭的声音不自觉地低了几分,“更不可能与人结下如此深仇。”
  “所以仇杀这条线,我们实在是..:“
  他的话语最终化作一声长长的嘆息,在寂静的臥室里显得格外沉重。
  姜东的目光在两个人形轮廓之间来回游移,眉头越皱越紧。
  现场遗留的种种细节与同事们提供的信息在他脑海中不断碰撞,一个新的侦查方向正在逐渐成形。
  “另一种观点认为,凶案可能与感情纠纷或商业矛盾有关。”
  “针对这一可能性,我们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工作。”
  “专案组不仅调取了死者近五年的通讯记录和银行流水,还走访了其生前的三十多位生意伙伴和客户。”
  “令人困惑的是,所有证据都显示死者为人谦和,从未与人发生过激烈衝突。”
  “死者经营的是一家小型建材店,年净利润维持在十二万左右,在业內属於典型的小本经营。”
  “这种规模的生意通常不会涉及大额资金往来,也不太可能引发足以导致凶杀的重大矛盾。“
  姜东仔细聆听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调查结果来看,当时的侦办工作確实陷入了僵局,
  缺乏明確的侦查方向和突破口。“
  稍作停顿后,姜东继续分析道:“王教、李队,在研读案件材料时,我发现几个关键疑点始终无法解释。”
  “首先是作案动机问题一一凶手究竟是临时起意还是蓄谋已久!”
  “其次,从现场痕跡来看,凶手选择从二楼窗户强行侵入,这需要相当的体力和攀爬能力。”
  “更令人费解的是,这种侵入方式虽然看似直接,实则风险极高:不仅容易在窗框留下指纹、
  衣物纤维等物证,过程中还可能惊动邻居。”
  “按照常理,具备反侦察意识的罪犯通常会选择更隱蔽的进入方式。
  瞬间,室內陷入短暂的沉默,
  姜东接著指出:“但矛盾之处在於,从后续调查来看,凶手又表现得极为老练一一案发现场除了几枚模糊的鞋印外,几乎没有留下其他有价值的线索。”
  “更蹊蹺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无论是dna资料库比对还是周边排查,都未能锁定嫌疑人。“
  李旭和王佳教导员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这正是困扰我们多年的谜团,
  李旭缓缓说道,“如果凶手反侦察能力薄弱,为何能完美隱匿至今?”
  “如果他是经验丰富的罪犯,又为何会选择如此冒险的侵入方式?”
  “这种矛盾的行为特徵,让我们很难准確刻画嫌疑人的画像。“
  隨著討论的深入,室內的气氛越发凝重。
  这个看似简单的侵入方式背后,隱藏著关於凶手身份的关键谜题:他究竟是初出茅庐的新手,
  还是偽装成生手的职业罪犯?
  这个核心矛盾,將成为解开整个案件的第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