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耍赖的皇帝(盟主加更)
  御园。
  “案子查到了哪一步?”
  散步中的天元帝,隨口询问道。
  辽东大败的內幕被挖出来后,文官们没法继续揪著决策失误说事,连喷军制改革的人都少了很多。
  嗡嗡嗡的声音少了,耳根子清静下来的天元帝,最近心情一直都不错。
  “陛下,经过我们对相关人员的审问,发现压下军情急报的是辽东都师段文宏的师爷。
  此人在辽东大战之后,就已经不知所踪。
  就连他的家眷亲族一百余口,也在两个月前,突然从苏州消失不见。
  除了此人之外,瀋阳卫也向辽东兵备道、辽东巡抚衙门上报过,只是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
  顾远松的话,让跟在后面的几名阁臣心惊肉跳。
  大虞对民间控制严密,只有秀才以上功名者可以隨意出入,普通人想要出县必须开具路引。
  北虏就算能够收买一名师爷,也没有能力把触手伸到帝国腹地,把当事人家中一百余口悄然无息的转移离开。
  发生了这种事,肯定是帝国內部有人配合。
  更糟糕的是从时间上看,家眷转移时间和辽东决战时间几乎是同步的。
  必然是有人提前泄露了情报,让北虏提前有了准备。
  才发动自己在帝国內部的暗子,策划了后续的一系列行动。
  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实施计划的人,都有嫌疑。
  被牵扯到的辽东巡抚衙门和辽东兵备道,更是严重瀆职。不排除里面有人勾结北虏。
  庞阁老和徐阁老最是尷尬,前面他们还逮著辽东大败狠喷,转头才发现迴旋鏢打到了自己身上。
  辽东巡抚和辽东兵备道都是清流党的干將,此时都成了辽东大败的主要责任人。
  不光这两人要完蛋,放走逆贼全族一百余口的地方官,同样难辞其咎。
  继续深入追查下去,还不知道多少清流党人牵扯其中。
  说他们背叛大虞,那多半有些冤枉。
  可他们的一些行为,確实和辽东大败扯上了关係。
  隱约之间,庞亨升觉察到不对劲。
  (请记住101??????.??????网站,观看最快的章节更新)
  怎么线索,全是指向他们清流党的。
  清流党鱼龙混杂不假,可主要活动地方还是南方和京师,在北边任职的官员並不多。
  辽东发生变故,最应该牵扯其中的应该是辽东派和晋党。
  这种大案,朝堂上下都在一旁盯著,锦衣卫是不敢栽赃陷害的。
  “陛下,老臣建议彻查辽东巡抚衙门和辽东兵备道。不管牵扯到了谁,都要一查到底。
  任何人胆敢通敌卖国,都罪不容诛!”
  庞亨升率先开口道。
  局势越是不利,就越要主动出击。
  反正他不相信辽东巡抚和辽东兵备道会勾结北虏,只要不是通敌叛国,那么事情就有迴旋的余地。
  对清流党来说,官员的个人能力可以出问题,但政治立场绝对不能错。
  这是他们的立身之本。
  如果有人勾结北虏,那么他就不再是清流党人。
  “那就先查吧!”
  停顿了一下后,天元帝隨即问道。
  “关於卫所军田流失的问题,你们可想好了方略?”
  真正的重头戏来了,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
  支持清查军田是一回事,要拿出方案又是另外一回事。
  前者只是嘴炮,无论结果如何,都不需要承担责任。
  一旦上升到具体方案,就变成了亲自参与,一言一行都是需要负责的。
  “陛下,卫所情况复杂,牵扯到了太多的歷史遗留问题。
  宣宗朝时期,为了展示对士人的优待,朝廷默许了读书人中了举人之后,可以带著耕种的军田脱离卫所。
  如果要清查的话,这部分怕是不好定性!”
  成国公景国良一开口,就把事情推向了高潮。
  当年朝廷宣宗皇帝允许士人带军田离开,本质上还是为了打压武將。
  同时拥有財权、人事权、指挥权的大都督府,权力上能够和內阁並驾齐驱。
  文武制衡下的平衡,在宣宗这位文皇帝看来,还是太过危险。
  万万没有想到,就这么一道口子,导致了卫所制度的衰败。
  见到士人可以把军田变成私田,武將们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到了瓜分军田的盛宴中。
  上下一起行动,再大的家业,也经不起这么祸祸。
  军田被瓜分之后,卫所战斗力彻底糜烂,家丁开始登上歷史舞台。
  在帝国稳定时期,些许的山贼土匪、民乱,武將的家丁就给解决了。
  天下太平,谁也不想多事,日子就这么继续过了下去。
  一直到边患再起,大家才意识到情况不妙,重新关心起了卫所制度。
  先帝朝就曾彻查过卫所,怎奈阻力太大,最后以失败告终。
  “成国公,这有什么不好定性的。
  既然是宣宗陛下允许的,那么就放过这部分,追查其他的军田下落即可!”
  徐阁老笑呵呵的说道。
  拋开这部分土地不问,调查的阻力直接减半。
  除了九边的卫所,还有一定战斗力外,其他地区的卫所就是一群农夫。
  很多千户、百户,现在过的日子,就和民间的厢长、里长差不多。
  朝廷真要是下定决心清查,这些人是很难阻止的。
  “徐阁老的提议不错,只是你可曾想过,卫所半数以上的军田都是这么流失出去的?”
  兴国公秦世彪的问话,一下子让眾人绷不住了。
  半数以上的军田,这数据可是要捅破天。
  “兴国公,这太夸张了吧!
  我朝建立以来,卫所才出了多少举人进士,怎么可能带走如此多的军田?”
  左光恩不屑的说道。
  糊弄一下文官就算了,想要嚇唬他,那是找错人了。
  真要是军田都落入文人之手,那么守著宝山的武將在干嘛?
  別的事情可以不在乎,涉及到自身利益,谁会轻易让步。
  “公公这和人数没有关係。
  普通军户,可没有能力供养一名读书人。
  卫所中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出身大都不低。
  这些將门选择武转文,自然是能带走的,都给带走了。”
  秦世彪淡定的解释道。
  甩锅给文官集团,这是勛贵们定下的策略。
  武转文的时候带走了多少田產,本身就是一笔糊涂帐。
  ……
  “朕有些听明白了,你们爭论的焦点,无非是军田被谁拿走了。
  在这里吵架,肯定是吵不明白的。
  大虞一共有493个卫、2593个所,以及315个守御千户所。
  那么你们就商量著分配一下任务,各自负责清查一部分卫所。
  涉及到歷史遗留问题,朕也不打算深入追究,只要交出军田就既往不咎。
  倘若负隅顽抗,直接按《大虞律》处置。
  眾卿皆是国之栋樑,卫所军田涉及大虞的生死安危,朕在这里拜託诸位了!”
  说完天元帝直接给眾人行了一礼,完全不给大家拒绝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