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甘肃
  第276章 甘肃
  冬季天短,很快就染上了一层灰暗,宫中不见一点绿,宫墙也透著暗沉,带上了几分压抑。
  財政会议结束后,群臣出宫,嗖嗖的寒风呼啸出来,將眾人身上的大氅都吹起了几分,灌进冷风来,引的眾人拢了拢衣裳,快步往外而去。
  杨士奇一行人围在李显穆身边,会议上皇帝可是布置下来了一个很重的任务。
  杨士奇很清楚,这个任务虽然交给了自己,但具体要怎么做,他还是得问一下李显穆才行,首辅就是首辅,总揽內阁事务,没他点头是不行的。
  “守正公,你看陛下交待下来的任务,內阁怎么做合適?”
  內阁几人也纷纷將目光投向李显穆,皇帝的这项工作,靠杨士奇一个人,肯定是不行的,到时候他们都会上手准备。
  李显穆想了一下。
  皇帝將这件事具体交给了杨士奇,那他就不便插手特別具体的事务,过犹不及也不好,不能显得他非要將所有的权力都揽在手里。
  於是沉吟了一下后缓缓说道:“既然士奇问起,那我就说两句大概的要求吧,具体该怎么做,还是要士奇你自己想办法,如果真的有拿不准的,再来寻我,虽然要过年了,但我还是很欢迎你来我府上拜年的。”
  杨士奇立刻温声笑道:“给守正公拜年,这不是应有之意吗?”
  眾人纷纷笑起来,杨荣和杨溥心中满是感慨,在內阁中,和杨士奇的关係,他们二人是最好的,也是最了解杨士奇性格的,表面上温和,实际上却极其的强势。
  以前杨士奇和李显穆的关係,也没有这么融洽,一直隱隱爭斗,尤其是在永乐年间。
  但是现在杨士奇在李显穆的面前,却越来越没有脾气了,好像真的改性子了一样。
  这不是杨士奇性格真的变了,而是李显穆如今的位置,让他不得不变啊。
  其他人在感慨,但杨士奇的恭维之语,李显穆自己却没当回事。
  也不觉得自己真的就把杨士奇压住了,让他没有二心了。
  只不过,杨士奇是真正的聪明人,非常清楚自己的站位。
  皇帝朱瞻基不断的给李显穆累加荣誉,而且有別於其他內阁大学士,这就是明晃晃的在昭告其他大学士,李显穆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
  皇帝和外朝是有矛盾的,对京城外的十九省以及数千个卫所,是不熟悉的,唯一能够信任的机构就是內阁,所以皇帝不希望內阁自己闹起来。
  杨士奇明白这一点,所以杨士奇不会闹。
  如果有一天皇帝需要杨士奇起来反对李显穆,做一颗制衡李显穆的棋子,杨士奇立刻就会站在李显穆的对立面。
  是以,李显穆只是微微笑了笑,便开口指点道:“內阁在製作具体办法时,要考虑以下几个点。
  首先要明白我为什么要提出这项制度呢?
  在会议上我已经说过了,是为了大明的財政健康,以及防止贪污,那有没有可能它还有一些我没有想到的好处呢?
  这些好处又怎么才能够更好的落实下去呢?
  这就需要你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仔细研究一下。”
  李显穆在“好处”两个字上落下了重音,而后又若无其事的说下去,但內阁几个人都是人精,已然听懂了李显穆话中有话。
  几人纷纷对视了一眼,有些意味深长,专款专用这件事最大的好处是什么呢?
  是明確日后的財政审批流程吗?
  还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贪污呢?
  都不是。
  最大的好处是內阁的权力又变大了,但这番话却不能对外直接说出去,这就需要他们琢磨著,怎么能够利用这一次制定政策的机会,让六部在財政上更多的权力,交到內阁来。
  李显穆一看几个人的表情,就明白他们都听懂了自己话中的意思,面上微微一笑,和聪明人说话就是简单,碰到愣头青,那是连听话听音都听不懂。
  “具体到政策上呢?
  不同的部门要有一些异同之处,眼睛不要总盯著六部五寺这些京城里面的衙门,下面的省府,也有一些事可以直接和內阁匯报审批嘛。”
  內阁五人闻言悚然一惊,齐齐震惊的望向李显穆,脸上满是不可置信。
  一直以来,內阁都是通过影响京城各衙门来影响大明的。
  这是因为大明的六部权力直插最基层的县,无论是承宣布政使司、还是省下面的府,亦或者县,这三级衙门之中,都有完全对应六部的各个分支,各项事务都是直接对应六部匯报。
  甚至户部、刑部这种人数极多的部门,在每一个省都有清吏司,这就是各自管一片省中的事情,和都察院的十九道监察御史是一样的道理,代表著六部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这才是大明废除丞相制度后的真正行政方式。
  现在李显穆要直接让內阁插手地方,意思就是要让地方接受六部、內阁的双重领导,甚至因为內阁已经隱隱压制六部,要让地方也直接被內阁领导,这是真的想要恢復宰相职能啊?
  虽然这只是一个財政权,但一旦开了这个头,他们都知道李显穆是不会停下来的。
  况且李显穆本来就是吏部尚书,能够影响地方官员的升迁调任。
  若是內阁连地方的人事、財政都有话语权的话,那李显穆时期的內阁可真的就彻底凌驾於六部之上,一定程度上变成宰相机构了。
  毕竟!
  李显穆至今为止,从来没有和另外五位尚书商议过大事,而每每在內阁中,和阁臣商议。
  就算是托人说清走关係,也该走到內阁阁臣这里,实际上也是因为如此,內阁阁臣在朝野之中的声望,水涨船高。
  內阁五人组震惊莫名,李显穆却好似没做什么一样,笑著问道:“怎么了,觉得不妥?”
  一言惊醒梦中人,杨士奇立刻回道:“没有,守正公,没有。”
  “只是有些不容易啊。”杨荣也立刻反应了过来,没说不做,只是表达了困难的前景。
  內阁五人现在也看的很清楚,没有特殊情况,他们五个人是不会外调去当尚书了,会一直在內阁阁臣的位置上,直到贬謫、致仕或者去世。
  那提高內阁的地位,自然便刻不容缓,在官场上,就从来没有不爱更多权力的人。
  “事在人为,二十多年前,內阁还仅仅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机构,谁能想到会有现在这样的权势和地位呢?”
  李显穆目光中满是鼓励和深意,“诸位都是大明朝最聪明的一批人,我相信你们能做到。”
  五人一怔,而后纷纷应声笑著,自然有一股傲然之意,李显穆这句话算是说到了他们的心坎之上。
  唯有和李显穆相处最多的杨荣,一直在思考李显穆到底是想要做什么,现在的內阁地位还不够吗?
  况且李显穆已经是吏部尚书加內阁首辅了,再增加內阁的权力和地位,无非就是从吏部手上夺权,对李显穆本人並没有什么加持,反而是他们这些內阁大学士会得到好处。
  但这对李显穆又有什么好处呢?
  这样费劲的去抬高內阁的地位。
  杨荣百思不得其解,望了一眼走在前面的李显穆,步履从容,虽快却丝毫不乱,又是一阵寒风拂来,如冰刀刺骨,將杨荣脑海中所有的疑惑都尽吹散,不再想这件事。
  ……
  这次出宫之后,就到了过年休沐,除了在初一时上朝参加礼仪性质的大朝会外,其余都是休息时间。
  对於李显穆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自然是前往宗祠联络成仙的父亲。
  父亲那层出不穷的消息,是当前李氏最大的財富之一。
  即便没有类似於宣德皇帝何时驾崩这样的消息,但基本上每一道消息,都能为他带来不小的收益。
  这次入宗祠祭拜时,李显穆再次將这一年大致发生的事情都说了一遍,而后又將自己准备整顿吏治的想法和李祺交待了一遍。
  而后便是惯例求取。
  李祺一挥手,那块由整块灵玉琢磨而成的镜子悄然出现在他掌中,依旧是熟悉的温润如暖阳初融。
  镜面上那薄雾般的光靄悄然散开。
  大明朝两京一十三省的地图再次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李祺面前。
  他微微皱眉,因为镜面上全部都是白色和蓝色的消息,他没有犹豫,径直將那条蓝色的信息点开。
  李祺伸手一一点过去,大部分的消息都没有特別大的用处,但是有一个却让他出了神,是原来的甘肃行处有问题,这是一条蓝色的信息。
  那条蓝色信息瞬间裂成滴滴光点。
  李显穆脑海中想著今年不知道能得到什么信息,便感觉手中玉签一热,有蓝色的光晕透出,六个大字列在玉签之上。
  “甘肃天灾为假!”
  李显穆一看,立刻皱起了眉头,甘肃天灾为假?
  这是什么意思呢?李显穆琢磨了一下。
  甘肃承宣布政使司成立不久,还没有上报过什么天灾,那说的就应该不是现在的事情。
  难道是甘肃未来上报的天灾为假吗?
  李显穆一时有些摸不著头脑,但还是跪在地上,向父亲的神位叩首,而后转身离开了宗祠。
  在离开宗祠后,李显穆一直都在思索父亲传给他的这条信息,这可是一条蓝色的信息,按照往常的惯例来看,也算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信息了,万万不可无视。
  但是父亲到底是想要传递什么信息呢?
  “甘肃天灾为假。”李显穆呢喃著,“这条信息之中,有地点,有具体的事,有评价,唯一缺的就是时间。
  甘肃过去天灾为假?
  甘肃现在天灾为假?
  甘肃未来天灾为假?”
  李显穆思考著,这三条信息传递的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是过去,那现在去查一下就行,但甘肃当初並没有成立。
  如果是现在,那过不久应当就会有消息传回来。
  如果是未来的话,那就要等了,关键是甘肃那地方,经常会发生灾害,尤其是旱灾,动不动就是大旱,朝廷基本上每隔几年就賑济一次。
  很多朝廷上的官员都不愿意去偏远的地方吃沙子。
  “父亲的意思是,甘肃在过去、现在、未来匯报的至少一次天灾是假的,那他们为什么要造假呢?”
  李显穆很快就抓住了信息传递过来的关键,“我今日向父亲说了要整顿吏治,而后父亲给了我这条信息,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
  李祺在九天之上笑吟吟的望向李显穆推理,摇了摇头,真是太聪明了,竟然这么快就推理出了真相。
  李显穆眼里满是寒冷,“甘肃有人贪污,想要贪污朝廷的賑济,或者已经那么干了。”
  李显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猜测,其实和甘肃本来的政治现实就有关係。
  这次大明一下子多了五个承宣布政使司,湖广和南直隶的拆分,是难点,辽寧和甘肃的出现,却颇有几分顺应形势的感觉。
  辽寧和山东隔著直隶,实际上本就自主权非常大,山东布政使不可能经常去辽东管理,所以分开建省的阻力並不大。
  甘肃其实也类似。
  在元朝时期,甘肃有自己的行政单位,如今虽然併入了陕西布政使司,但因为距离、文化、环境的区別,以及朝廷在甘肃建立了不少卫所,甚至异族卫所等。
  陕西布政使司对甘肃的管理是不上心的,双方间的交流也不多,大概也只有陕西布政使司的几位高官,才会偶尔去西边的几个府。
  那想要掩人耳目就比较简单了。
  天高皇帝远的地方都是如此,对朝廷向来是阳奉阴违,李显穆可不认为大明就能摆脱这种现实。
  正如云南的黔国公,能把朝廷封过去的藩王都斗走,那必然是在当地相当的有手段,甚至只知道黔国公府,而不知道大明朝廷,所以才能永镇云南。
  偏远地区一向如此。
  甘肃也不会例外。
  大致判断出情况后,李显穆很快就下定决心,先派人去甘肃暗地里调查一下,看看是不是过去欺骗了朝廷。
  若是。
  那便简单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