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重用老十四,乾隆朝越来越兴盛!
  第423章 重用老十四,乾隆朝越来越兴盛!
  这一天,赤日当空,禾苗皆垂头避日。
  老十四允禵在这时,正骑马行进在临一片禾苗不远的驛路上。
  他没有等到暑热褪去后再去要扩建的驛路沿线监管,而是急不可耐地在见了弘历后,就起程离开了京师。
  仿佛,德妃生的儿子和孙子都是急性子。
  弘历在见了允禵后,就收到了户部呈递的一份財政开支题奏。
  整本题奏就一个核心內容,那就是他这位乾隆皇帝,在乾隆元年上半年还没过完的情况下,已经预支了三千多万两银!
  也就是说,他已经快要掉眼下大清岁入的一半。
  户部的官员这是在委婉的劝他,皇上您还是要节制点,別这么败家。
  当好皇帝也不是这么当的。
  “他们哪里懂朕的心思。”
  弘历对此只是淡淡一笑。
  但弘历也明白,农耕文明下长大的官员,不可能不会因为他这样的钱方式而不安。
  特別是有点在乎大清死活的忠臣。
  所以,他可以肯定的是,他要是再这样“败家”下去,可能真的还是会有骨鯁之臣站出来,批鳞直諫,来一句:“请皇上节俭!”
  为此,弘历决定早做打算。
  他也就给闽浙总督郝玉麟去了一封諭旨,要他募民去台湾府开採金矿。
  而且,弘历还对他明言,自己这个皇帝已收到来自台湾的密奏,金瓜石一带確实有大规模的金山,藏有不下三百万两的金子。
  但这其实是弘历在吹牛。
  他只知道,台湾金瓜石在近代被发现有大型金矿,且在日本殖民台湾期间得到了大量开採,最终开採总量在两百万两左右。
  自然远远达不到弘历所说的三百万两。
  但他相信,郝玉麟会识趣的帮著他吹著个牛,以稳住朝中大臣,而让朝中大臣知道,眼下的这点钱,不至於伤筋动骨。
  与此同时,弘历还已经先让《京师新报》开始大肆宣扬这事,直言台湾有司,已经在金瓜石发现大量金矿,现已奏明朝廷,储量不下三百万两。
  朝野为之议论不休。
  不过,也有人怀疑这事真假,而结合著当下弘历的疯狂“败家”行为,猜得到可能这是在转移天下人的视线。
  “这一定是在故意蛊惑陛下继续靡费国帑!”
  “台湾怎么可能有金山,一下子成了宝岛?”
  “要是如此,当年郑氏何至於落到那步田地?”
  “这绝对是欺骗!
  “是奸臣在欺骗,首先是这台湾官员,只怕还有闽浙总督郝玉麟,甚至可能是军机处的大臣!”
  “他们在联合起来欺瞒天子!”
  协办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徐本就为此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而侍郎班第对此深以为然:“公所言极是,我们应该上本参他们,也劝主子不要轻信天下有什么金山!”
  “金山从来是可遇不可求,与其指望一虚无縹緲的金山补如今开销之靡费,还不如接下来节俭,而削减用度。”
  “当如此!”
  徐本为此赞同不已。
  弘历倒也在接下来收到了这些质疑金山、乃至暗旨郝玉麟等欺君的奏摺。
  “朕要给臣子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所以,朕选择相信郝玉麟,告诫这些中外上疏参劾郝玉麟等的臣工,真相未明之前,不得妄奏!言官虽可风闻奏事,也不能揪著这事不放!”
  “这天下没有那么多奸臣,更没有那么多敢欺君的大臣,要相信自己的同僚!”
  弘历在军机大臣们面前也对此表了態。
  只是他表现出的是给郝玉麟撑腰。
  其实,弘历就是给他自己撑腰。
  而郝玉麟在收到这样的諭旨自然不得不照办,自然不敢质疑。
  为了不耽误这位皇帝主子下达的艰巨任务,他还亲自操办著此事,而且给的待遇也不低。
  不过,郝玉麟自己也不怎么相信,所以只在渡海来台湾后,把台湾的文武官员们一顿好骂:
  “討好主子也没有这样討好的!哪怕是报个祥瑞呢?哪有直接报说发现一座金山的,还是有三百万两金子的大金山!”
  “等著吧,因为这事要是背上了欺君之罪,我如果要掉脑袋,你们也落不了好!”
  郝玉麟把这些台湾官员一顿训飭后,就亲自去了金瓜石地区。
  且说,闽浙一带山多田少,出海打苦工的人不少,有的甚至还偷渡去吕宋给西夷打工。
  比如,雍正五年,闽浙总督高其倬就在奏摺中提到,从前商船出洋时,闽地所报出海人数与实际人数不符,每船实际私载人数,远多於所报人数,这些私载的人,经过查明,很多就是为了偷渡出境移居海外打黑工。
  在雍正十一年,闽浙总督郝玉麟也奏报,有久住吕宋(今菲律宾)的福寧州民蔡祖,勾引番人圣哥带银潜入內地,还企图招人入教。
  由此可见,闽地百姓与马尼拉等地存在一定的人员往来情况。
  所以,郝玉麟如此招募后,愿意去台湾为朝廷挖金矿的闽浙百姓自然也不少。
  何况,闽浙百姓素来求財欲望就很重。
  整个大清,在乾隆元年,百姓多了很多谋生选择。
  可以去关外东北开垦,也可以去西北扩建驛路,还可以去西南开垦,乃至可以去台湾挖矿,以及去漠北挖煤。
  再加上,逃人法也已经废除。
  另外,江南地区又在分几个南方大族的田。
  所以,这就导致,即便清朝人口不少,但也还是出现了大量逃佃现象。
  明末就有的,然后加上摊丁入亩推行所加剧的高地租,让留在本地的佃户们本就生存质量大为下降,如今又有那么多选择,自然也就有不少佃户选择逃佃,或者要求地主减租。
  辛有麦此时就躬身立在举人贾善文面前说:
  “贾老爷,您的租子真不愿意降到六成?”
  “这是能降的事吗?!”
  贾善文不由得一脸烦躁地扯了扯衣襟,回了一句话后,就说:“摊丁入亩后,这租子要是到六成,我们全家都得喝西北风!”
  “那我还是去修路吧,你去找愿意交七成租子的。”
  “这是到期的租佃红契。”
  辛有麦说著就转头离开了贾家的收租院,且把有官府认证的契书给了他。
  贾善文接过后,就一脸惊怒道:“这眼看就要给冬麦脱粒了,你这一走,我找的短工都不够啊!好歹给我家打完工再走。”
  “给钱吗?”
  “只能管三顿饱饭,最多三天有两顿荤!”
  “那还是算了。”
  贾善文为此坐在了院子里倒扣的箩筐上,唉声嘆气起来:“这都叫什么事,朝廷好好的修什么路啊!”
  ……
  “朝廷这次修路,真是好事!”
  “因为,给的工钱不少,所以我想去试试,种贾家的地,一辈子也种不出个媳妇来。”
  辛有麦在离开贾家后,就去了比自己大九岁的哥哥辛有谷家,向辛有谷说了自己的打算。
  辛有谷听后有些不舍:“可你就没怎么出过远门啊!”
  “怕啥,只要出过一次就没啥了。”
  “哥,您就別管我了,祭祖的时候,替我告诉地下的爹娘们一声就行。”
  辛有麦回答道。
  辛有谷嘆了一口气:“也罢!”
  辛有麦则在这时跪了下来:“弟弟谢谢大哥从小照顾一场!”
  辛有麦说著就眼眶泪汪汪起来。
  辛有谷也红了眼,扶起了辛有麦:“你等著。”
  说著,辛有谷就去了里屋,把一陶罐不知从哪儿抱了出来,取开上面的木塞后,就拿出了一用红布包裹的小包袱,拆开红布后,里面还有一层黑布,打开黑布后才见到一些细碎银子。
  辛有谷取出了一块小的,想了想,又放了下去,想去拿稍大的那块,但最后咬了咬牙,拿了更大的一块给辛有麦:
  “拿著吧,穷家富路,別太为省钱委屈自己。”
  “如今的年景越来越好,但愿你这齣去一趟,能成家立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