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大同与大周
第422章 大同与大周
大同的军费支出,如果不发生大规模作战,每年大概要一百二十六万两。
今年的代州之战,以及大宁之战。
前者路途近,就在家门口,后者规模小,除了亲卫营一千人,其余三千人是在大宁当地的驻军。
两次作战的时间都很短,真正的激战不超过四日。
所以费远低于正常作战开支,但仍然开支了近三十万两白银。
“大同军费一百四十万两,常例九十八万两,往常多的时候给了三十几万两,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万两,今年看样子的话是不用指望了。”
王信回到大同,把京城的消息带了回来。
朝廷每年大概一千六百万两的税收,今年只收上来不足一半。
山东、陕西、河南、山西、宁夏、甘肃、京畿.皆遭灾,南方各省也遭受影响,更不提山东刚刚遭受过民变,至今还有余波,陕西的民变越演越烈。
“国将不国呀。”
张云承忍不住感慨,他在兵部任职多年,终归是身居中央,视野开阔,更为熟知大周,“如果太上皇还活着,以他多年的威望,许多事情仍然能强压下去,何至于今日。”
众人没有反驳。
各地的税赋是越来越高,众人不是迂腐的书呆子。
别看朝廷明面上制定的税赋很低,但是防不住地方上乱收啊。
巧立名目。
修路、建桥、捕盗.只有想不出来的,没有不敢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才是逼死老百姓的要命绳索,而这些苛捐杂税并不在律法之中,也不再史书中,或者寥寥几笔。
明朝初期的苛捐杂税很少,但是中后期日益增多。
清朝的苛捐杂税最多。
因为清朝比元朝更制度化的包税制度。
不同级别的官员,需要支出相应高额的费用,然后承包整个衙门的支出,那么官员的利益来自于最大程度的压榨百姓的钱。
所以清朝的百姓是地狱模式,只比五胡乱华这些乱世强一等。
这些苛捐杂税,衙门虽然拿不出条律,却没有百姓能不交。
“地方拿走了大头,朝廷收不上不来税,这些年越来越严峻,人的野心不受控制,如今太上皇不在了,很多地方控制不住势头,只怕皇帝不能尽快稳定朝局,别说一半,明年恐怕三成都收不上来。”
“朝廷那边的麻烦我们管不上,咱们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麻烦。”曾直才不在乎朝廷。
众人看向王信。
王信拿出了已经准备好的册子。
年收入超过十八两银子的个人,每年需要向节度府报税,十八两是最低的起征点,每年收取百分之三,也就是五钱四分银子。
这个新的税收,大概能收到八万多两银子。
然后是关税。
关内和关外过关需要的关税,占据大同府主要的收入来源,最开始每年的三五万两银子,前两年的十余万两,今年虽然是灾情,不减反增超过了二十万两。
聚众昌的分红,每年有九万两银子。
薛家的常例每年是七万两。
还有军备马匹租金十四万两,雇佣军士的雇佣为二十九万两,这一笔虽然是专款专用,但也解决了一万二千余名军士的军饷和军费。
加起来有七十三万余两。
光靠商业上的税收,以及节度府主动投资的盈利,每年七十万余两,还有零零散散的,合计近八十万两。
放在以前,有人说大同的税收能达到八十万两,恐怕谁都会当做天方夜谭。
这就是商业的威力。
“耕户要交税,牧户也要交税,但是以后只从贸易过程中收税,如每户牧户除非不交易,但凡交易牲口,收取交易费用的百分之五,耕户也是百分之三。”
“无论是耕户还是牧户,征收标准同样是年收入十八两银子。”
众人一边翻看,王信主动讲解。
王信是上位者,他负责给下面的人解惑,如此有失身份的事,放在别的衙门绝无可能,但是在节度府习以为常,保持了极高的效率。
“如果定为年收入十八两银子,恐怕关内大部分的耕户是收不到税。”曾直脸色迟疑,犹豫道:“定的标准是不是太高了。”
王信摇了摇头。
任何问题要讲究实际。
税收的问题就是钱从何来?
同时空大明遇到的问题其实很有意思。
每年不可计数的美洲白银,通过西班牙人交易到大明商人手里。
东南沿海的商人,他们赚的钱并不是从内部得来的,而是从外部得来的,那么他们考虑的就是外部利益价值,内部的工人更像是他们的奴隶。
所以江南发生的是奴变。
什么意思呢?
大量的工厂招工,因为不需要工人的消费,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压榨工人的价值,成为了实际上的奴隶,不但干最苦最累的活,却连家人都养不活。
代价是什么?
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当西班牙出了问题,白银无法再运入大明,而大明前三十年的时候还在蒸蒸日上,西方传教士口中的理想国,三十年后却陷入了极度贫困。
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大倒退导致。
大同的生产关系是以人为本。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所以他们需要有钱,一个穷人是带来不了消费的,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经济边际价值趋于零。
就像朱棣想要做到斯民小康,家给人足,那么就要以人为本。
不能以人为本,那么这些都会是空洞的口号。
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看。
这条路是死胡同。
无论底蕴多么强大,只要走的是大明江南的模式,不过一两代人就会导致内部市场彻底崩塌,形成最恶劣的恶性循环,最后又会变成一个人口百倍于敌人的国家,却连军队数量都无法超过敌人的可笑局面。
“我们是要承担起责任的,否则百姓会认为凭什么要向我们交税?”
“节度府的税赋不同于前朝,前朝是官方结合大户管着百姓来交,而我们是百姓主动交,只有督察队负责抽查防范有人偷税漏税。”
“这是最大的变化,那么我们的做法也要变,否则百姓们都认为交税不值得,督察队就算三头六臂的去查也防范不过来的。”
百姓们自己主动交。
虽然会有很多百姓偷税漏税,但是直接把官府和中间人取缔,解决了朝廷与百姓之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直接矛盾,也让百姓得到更大的平等与自由。
这样的大同要不了一代人,就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节度府的利益与百姓们的利益高度一致。”
“百姓们越多钱贸易,节度府才能收到更多的税赋,谁让百姓们的收入变少,影响了商业利益,节度府就必须去面对这个大难题。”
大同将会成为真正的大同。
没有一致的利益,谈所谓天下大同那都是哄骗人的。
一切大道理只要没有真金白银的拿给百姓,让百姓得到好处,那么都是哄骗人的。
“万一达不到预期?”
曾直眼神忧虑,不太敢接受节度的思路,光军费的缺口就高达五十万两,更不提节度府如今人员诸多,如果按照税赋方式去做,以大同目前民间的富裕是能收上来的。
而要是按照节度使的思路去做,听上去很美好,可要是没做到呢。
没钱拿什么养活军队。
理想不能当饭吃。
“那么节度府就要想办法,哪里出了问题去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以待毙,只想着从老百姓身上掏出来这种山大王的强盗作风。”
王信强硬的说道。
毕竟眼前的人都不是百姓出身,就算是百姓出身,他们现在的利益也与老百姓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
难道靠所谓的儒家道德思想?
输的已经很惨了。
“皇帝要派御史到大同,大同很快要面临越来越多的麻烦,我们不是山大王,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永远是暴力,虽然消灭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问题,问题依然会继续诞生,并且会以新的方式更加棘手。”
虽然曾直等人已经很优秀,可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思想。
王信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推动。
山西太原。
一支从北方运输牛羊的商队经过太原,太原是山西的省府,也是最大的市场之一,所以商队会在太原贩卖一些货物。
贩卖的并不多,不是太原没有市场,而是太原临近大同,很多本地商号会直接前往大同贸易,因此利润很低,他们这支商队的目的地在四川。
商队的规模不大,货物也比较单一。
在城们附近的货栈,这里是专门为商队提供服务,有好几家货栈的存在,接待路过的商队,或者进出城的商队。
一名官员带着几名差役找上门来,找他们收取过路费。
“啊?”
“怎么又开始收了?”
亲自带队的东家急了,大着胆子问道:“代州那边刚刚出了事,你们这边还敢收?”
官员大怒,“你什么东西,敢来质问我,信不信我让你走不出太原。”
那商人被吓住,内心不服气,可不敢顶撞。
“大人别和他置气。”
有名年纪大的差役劝道,官员继续在喝骂,“按照老爷往常的脾气,就你今日的态度,早就捏死了你。”
东家一句话不敢多言,乖乖的交了过路费。
“老刘,你脾气变了呀。”
官员并不是正经科道出身,不过是杂官,斜着眼看向身边的老差役。
老差役叹了一声。
“我的大人诶,大同那边势大,以后谁说得准,万一哪天大同那边真下来了,咱们要是闹出人命,岂不是落个杀头的下场?”
老差役自问这些年虽然同流合污,到底没有沾染过人命,听闻大同和代州的事迹后,越发不敢多事。
其实他也不忍心害人。
现在有了变化,他心里也好受,说话的底气也硬了。
官员闻言皱眉,却也没在多说,不禁加快了脚步,自己要不要准备准备?随时准备跑路,否则跑不及落入大同手里,自己会不会被砍头?
官员有些忐忑和恐惧。
商队平白交了一道税,大家都不开心,结果出了太原城,主干道上又遇到了关卡,来的时候还没有关卡呢。
“我已经交过过路费了。”
“只要从这里过,都需要叫过路费。”负责关卡的将领不讲情面。
有人告知道:“以后别入城了,不就只需要交一道过路费。”
东家哭笑不得。
太原城的利益虽小,可也是笔生意,难道平白舍弃,不禁骂了句,“狗日的官府。”
“大同节度府还是不错的。”
下面的管事提醒了一句。
说起大同,谁不竖起大拇指。
东家心里一动。
自己要不要到大同置业,不过还是看看吧,王信只是大同的节度府,又不是大同的郡王,便打消了这个主意,心里却记住了这个想法。
巡抚衙门,死气沉沉。
巡抚陶鏴坐在案几后看着公文,虽然年龄已经五十几岁,精力依然充沛。
“今年各地设卡是无奈之举,可惜设的晚了些,只怕今年要过个苦年了。”幕僚李豪,也是太原大户李家子弟出身,坐着下方的黄梨长椅,脸上有些阴郁。
“我明年要调走。”
陶鏴合起公文,看向为自己多年效力的幕僚,虽然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但也为自己的确办了许多事,陶鏴没有隐瞒。
李豪大惊。
“抚台大人如何就一走了之?”
“太原的局势我应对不了。”陶鏴态度坚定,不容置疑道:“王信在朝廷的关系太硬,我扳不动他,朝廷日后自会后悔。”
“既如此,抚台大人更不应该走啊。”
李豪苦苦哀求。
“王信此人倒行逆施,威逼剥削大户,虽然周文此人暗中投靠王信,但是咱们已经弹劾了周文,朝廷也不会留着周文。”
李豪出谋划策,“下面的将领都表态支持抚台,咱们各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团结一心,朝廷终归还是更信任我们,抚台何必未战先退。”
陶鏴这才不再多言。
不逼一逼他们,这帮大户是一毛不拔啊。
死到临头还舍不得把自家地窖里藏着的影子拿出来,真等着被王信分给泥腿子们么。
李豪隐隐猜到自己中了计,心里不满,但是为了大局忍了下来。
陶鏴不愿意得罪私人,叹了口气,透露道:“魏照兄即将上任大同巡抚御史,他一个人独木难撑,我们山西必须全力支持他。”
李豪恍然大悟。
山西人多地多,十倍于大同。
太原镇之败非战之罪。
只要除掉周文,重新把太原镇集结起来,如果再有新任大同御史去牵扯王信,王信除非与朝廷撕破脸害死大同御史,那么王信只能受着。
一步步蚕食,最后让王信无计可施。
关键在太原军。
太原军哪怕不能打败大同军,最起码要能守住太原,太原军人数不比大同军差多少,各地还有民兵可调动,这才是应对之举。
李豪服气,恭恭敬敬的弯腰。
抬起头大笑道:“王信不是不敢和朝廷撕破脸么,咱们这回闹到他肚子里去,让他疼死自个。”
陶鏴没有得意。
大同军的确能打,不可小瞧。
“必须弄到足够的钱粮喂饱太原军,只要太原军恢复战斗力,士兵们敢打仗,那么大同军就算在能打又如何。”
陶鏴知道李家在太原的威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同军万一造反南下,哪怕打败了太原军,自身伤亡也不会小,只几万人马,如何吞得下太原。”
光太原城就有好几十万人口。
王信才五万五千人马,又有大漠等地需要放手,兵力不足是他最大的短板。
精兵更耗费钱粮。
月色下。
半夜卧床而醒。
陶鏴细思自己有没有遗漏之处,终于露出笑容,等解决了王信,自己就可以回京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了啊。
够资格入阁,十拿九稳。
朱阁老说中庸的时候要中庸,到了奋勇的时候则需奋勇。
惊蛰了多年。
如果新朝还不能出头,自己可等不起下一个二十年了。
(本章完)
大同的军费支出,如果不发生大规模作战,每年大概要一百二十六万两。
今年的代州之战,以及大宁之战。
前者路途近,就在家门口,后者规模小,除了亲卫营一千人,其余三千人是在大宁当地的驻军。
两次作战的时间都很短,真正的激战不超过四日。
所以费远低于正常作战开支,但仍然开支了近三十万两白银。
“大同军费一百四十万两,常例九十八万两,往常多的时候给了三十几万两,少的时候也有十几万两,今年看样子的话是不用指望了。”
王信回到大同,把京城的消息带了回来。
朝廷每年大概一千六百万两的税收,今年只收上来不足一半。
山东、陕西、河南、山西、宁夏、甘肃、京畿.皆遭灾,南方各省也遭受影响,更不提山东刚刚遭受过民变,至今还有余波,陕西的民变越演越烈。
“国将不国呀。”
张云承忍不住感慨,他在兵部任职多年,终归是身居中央,视野开阔,更为熟知大周,“如果太上皇还活着,以他多年的威望,许多事情仍然能强压下去,何至于今日。”
众人没有反驳。
各地的税赋是越来越高,众人不是迂腐的书呆子。
别看朝廷明面上制定的税赋很低,但是防不住地方上乱收啊。
巧立名目。
修路、建桥、捕盗.只有想不出来的,没有不敢立名目的,苛捐杂税才是逼死老百姓的要命绳索,而这些苛捐杂税并不在律法之中,也不再史书中,或者寥寥几笔。
明朝初期的苛捐杂税很少,但是中后期日益增多。
清朝的苛捐杂税最多。
因为清朝比元朝更制度化的包税制度。
不同级别的官员,需要支出相应高额的费用,然后承包整个衙门的支出,那么官员的利益来自于最大程度的压榨百姓的钱。
所以清朝的百姓是地狱模式,只比五胡乱华这些乱世强一等。
这些苛捐杂税,衙门虽然拿不出条律,却没有百姓能不交。
“地方拿走了大头,朝廷收不上不来税,这些年越来越严峻,人的野心不受控制,如今太上皇不在了,很多地方控制不住势头,只怕皇帝不能尽快稳定朝局,别说一半,明年恐怕三成都收不上来。”
“朝廷那边的麻烦我们管不上,咱们要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麻烦。”曾直才不在乎朝廷。
众人看向王信。
王信拿出了已经准备好的册子。
年收入超过十八两银子的个人,每年需要向节度府报税,十八两是最低的起征点,每年收取百分之三,也就是五钱四分银子。
这个新的税收,大概能收到八万多两银子。
然后是关税。
关内和关外过关需要的关税,占据大同府主要的收入来源,最开始每年的三五万两银子,前两年的十余万两,今年虽然是灾情,不减反增超过了二十万两。
聚众昌的分红,每年有九万两银子。
薛家的常例每年是七万两。
还有军备马匹租金十四万两,雇佣军士的雇佣为二十九万两,这一笔虽然是专款专用,但也解决了一万二千余名军士的军饷和军费。
加起来有七十三万余两。
光靠商业上的税收,以及节度府主动投资的盈利,每年七十万余两,还有零零散散的,合计近八十万两。
放在以前,有人说大同的税收能达到八十万两,恐怕谁都会当做天方夜谭。
这就是商业的威力。
“耕户要交税,牧户也要交税,但是以后只从贸易过程中收税,如每户牧户除非不交易,但凡交易牲口,收取交易费用的百分之五,耕户也是百分之三。”
“无论是耕户还是牧户,征收标准同样是年收入十八两银子。”
众人一边翻看,王信主动讲解。
王信是上位者,他负责给下面的人解惑,如此有失身份的事,放在别的衙门绝无可能,但是在节度府习以为常,保持了极高的效率。
“如果定为年收入十八两银子,恐怕关内大部分的耕户是收不到税。”曾直脸色迟疑,犹豫道:“定的标准是不是太高了。”
王信摇了摇头。
任何问题要讲究实际。
税收的问题就是钱从何来?
同时空大明遇到的问题其实很有意思。
每年不可计数的美洲白银,通过西班牙人交易到大明商人手里。
东南沿海的商人,他们赚的钱并不是从内部得来的,而是从外部得来的,那么他们考虑的就是外部利益价值,内部的工人更像是他们的奴隶。
所以江南发生的是奴变。
什么意思呢?
大量的工厂招工,因为不需要工人的消费,所以要最大程度的压榨工人的价值,成为了实际上的奴隶,不但干最苦最累的活,却连家人都养不活。
代价是什么?
劣币驱逐良币,所以当西班牙出了问题,白银无法再运入大明,而大明前三十年的时候还在蒸蒸日上,西方传教士口中的理想国,三十年后却陷入了极度贫困。
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大倒退导致。
大同的生产关系是以人为本。
每个人都是消费者,所以他们需要有钱,一个穷人是带来不了消费的,只能维持基本的温饱,经济边际价值趋于零。
就像朱棣想要做到斯民小康,家给人足,那么就要以人为本。
不能以人为本,那么这些都会是空洞的口号。
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来看。
这条路是死胡同。
无论底蕴多么强大,只要走的是大明江南的模式,不过一两代人就会导致内部市场彻底崩塌,形成最恶劣的恶性循环,最后又会变成一个人口百倍于敌人的国家,却连军队数量都无法超过敌人的可笑局面。
“我们是要承担起责任的,否则百姓会认为凭什么要向我们交税?”
“节度府的税赋不同于前朝,前朝是官方结合大户管着百姓来交,而我们是百姓主动交,只有督察队负责抽查防范有人偷税漏税。”
“这是最大的变化,那么我们的做法也要变,否则百姓们都认为交税不值得,督察队就算三头六臂的去查也防范不过来的。”
百姓们自己主动交。
虽然会有很多百姓偷税漏税,但是直接把官府和中间人取缔,解决了朝廷与百姓之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直接矛盾,也让百姓得到更大的平等与自由。
这样的大同要不了一代人,就能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节度府的利益与百姓们的利益高度一致。”
“百姓们越多钱贸易,节度府才能收到更多的税赋,谁让百姓们的收入变少,影响了商业利益,节度府就必须去面对这个大难题。”
大同将会成为真正的大同。
没有一致的利益,谈所谓天下大同那都是哄骗人的。
一切大道理只要没有真金白银的拿给百姓,让百姓得到好处,那么都是哄骗人的。
“万一达不到预期?”
曾直眼神忧虑,不太敢接受节度的思路,光军费的缺口就高达五十万两,更不提节度府如今人员诸多,如果按照税赋方式去做,以大同目前民间的富裕是能收上来的。
而要是按照节度使的思路去做,听上去很美好,可要是没做到呢。
没钱拿什么养活军队。
理想不能当饭吃。
“那么节度府就要想办法,哪里出了问题去想方设法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以待毙,只想着从老百姓身上掏出来这种山大王的强盗作风。”
王信强硬的说道。
毕竟眼前的人都不是百姓出身,就算是百姓出身,他们现在的利益也与老百姓的利益并不是一致的。
难道靠所谓的儒家道德思想?
输的已经很惨了。
“皇帝要派御史到大同,大同很快要面临越来越多的麻烦,我们不是山大王,遇到问题的解决方式永远是暴力,虽然消灭了问题,但并没有解决问题,问题依然会继续诞生,并且会以新的方式更加棘手。”
虽然曾直等人已经很优秀,可依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思想。
王信也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推动。
山西太原。
一支从北方运输牛羊的商队经过太原,太原是山西的省府,也是最大的市场之一,所以商队会在太原贩卖一些货物。
贩卖的并不多,不是太原没有市场,而是太原临近大同,很多本地商号会直接前往大同贸易,因此利润很低,他们这支商队的目的地在四川。
商队的规模不大,货物也比较单一。
在城们附近的货栈,这里是专门为商队提供服务,有好几家货栈的存在,接待路过的商队,或者进出城的商队。
一名官员带着几名差役找上门来,找他们收取过路费。
“啊?”
“怎么又开始收了?”
亲自带队的东家急了,大着胆子问道:“代州那边刚刚出了事,你们这边还敢收?”
官员大怒,“你什么东西,敢来质问我,信不信我让你走不出太原。”
那商人被吓住,内心不服气,可不敢顶撞。
“大人别和他置气。”
有名年纪大的差役劝道,官员继续在喝骂,“按照老爷往常的脾气,就你今日的态度,早就捏死了你。”
东家一句话不敢多言,乖乖的交了过路费。
“老刘,你脾气变了呀。”
官员并不是正经科道出身,不过是杂官,斜着眼看向身边的老差役。
老差役叹了一声。
“我的大人诶,大同那边势大,以后谁说得准,万一哪天大同那边真下来了,咱们要是闹出人命,岂不是落个杀头的下场?”
老差役自问这些年虽然同流合污,到底没有沾染过人命,听闻大同和代州的事迹后,越发不敢多事。
其实他也不忍心害人。
现在有了变化,他心里也好受,说话的底气也硬了。
官员闻言皱眉,却也没在多说,不禁加快了脚步,自己要不要准备准备?随时准备跑路,否则跑不及落入大同手里,自己会不会被砍头?
官员有些忐忑和恐惧。
商队平白交了一道税,大家都不开心,结果出了太原城,主干道上又遇到了关卡,来的时候还没有关卡呢。
“我已经交过过路费了。”
“只要从这里过,都需要叫过路费。”负责关卡的将领不讲情面。
有人告知道:“以后别入城了,不就只需要交一道过路费。”
东家哭笑不得。
太原城的利益虽小,可也是笔生意,难道平白舍弃,不禁骂了句,“狗日的官府。”
“大同节度府还是不错的。”
下面的管事提醒了一句。
说起大同,谁不竖起大拇指。
东家心里一动。
自己要不要到大同置业,不过还是看看吧,王信只是大同的节度府,又不是大同的郡王,便打消了这个主意,心里却记住了这个想法。
巡抚衙门,死气沉沉。
巡抚陶鏴坐在案几后看着公文,虽然年龄已经五十几岁,精力依然充沛。
“今年各地设卡是无奈之举,可惜设的晚了些,只怕今年要过个苦年了。”幕僚李豪,也是太原大户李家子弟出身,坐着下方的黄梨长椅,脸上有些阴郁。
“我明年要调走。”
陶鏴合起公文,看向为自己多年效力的幕僚,虽然也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但也为自己的确办了许多事,陶鏴没有隐瞒。
李豪大惊。
“抚台大人如何就一走了之?”
“太原的局势我应对不了。”陶鏴态度坚定,不容置疑道:“王信在朝廷的关系太硬,我扳不动他,朝廷日后自会后悔。”
“既如此,抚台大人更不应该走啊。”
李豪苦苦哀求。
“王信此人倒行逆施,威逼剥削大户,虽然周文此人暗中投靠王信,但是咱们已经弹劾了周文,朝廷也不会留着周文。”
李豪出谋划策,“下面的将领都表态支持抚台,咱们各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团结一心,朝廷终归还是更信任我们,抚台何必未战先退。”
陶鏴这才不再多言。
不逼一逼他们,这帮大户是一毛不拔啊。
死到临头还舍不得把自家地窖里藏着的影子拿出来,真等着被王信分给泥腿子们么。
李豪隐隐猜到自己中了计,心里不满,但是为了大局忍了下来。
陶鏴不愿意得罪私人,叹了口气,透露道:“魏照兄即将上任大同巡抚御史,他一个人独木难撑,我们山西必须全力支持他。”
李豪恍然大悟。
山西人多地多,十倍于大同。
太原镇之败非战之罪。
只要除掉周文,重新把太原镇集结起来,如果再有新任大同御史去牵扯王信,王信除非与朝廷撕破脸害死大同御史,那么王信只能受着。
一步步蚕食,最后让王信无计可施。
关键在太原军。
太原军哪怕不能打败大同军,最起码要能守住太原,太原军人数不比大同军差多少,各地还有民兵可调动,这才是应对之举。
李豪服气,恭恭敬敬的弯腰。
抬起头大笑道:“王信不是不敢和朝廷撕破脸么,咱们这回闹到他肚子里去,让他疼死自个。”
陶鏴没有得意。
大同军的确能打,不可小瞧。
“必须弄到足够的钱粮喂饱太原军,只要太原军恢复战斗力,士兵们敢打仗,那么大同军就算在能打又如何。”
陶鏴知道李家在太原的威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大同军万一造反南下,哪怕打败了太原军,自身伤亡也不会小,只几万人马,如何吞得下太原。”
光太原城就有好几十万人口。
王信才五万五千人马,又有大漠等地需要放手,兵力不足是他最大的短板。
精兵更耗费钱粮。
月色下。
半夜卧床而醒。
陶鏴细思自己有没有遗漏之处,终于露出笑容,等解决了王信,自己就可以回京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了啊。
够资格入阁,十拿九稳。
朱阁老说中庸的时候要中庸,到了奋勇的时候则需奋勇。
惊蛰了多年。
如果新朝还不能出头,自己可等不起下一个二十年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