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皇帝的打压
第421章 皇帝的打压
“大捷!”
“节度府大捷。”
大同的街道上,有人兴高采烈的吼道,立刻吸引了人去询问。
有聪明人发现了商机,很快推出记载各类人们关注事情的小册子,每册三十文钱,薄薄的不到三页,试探性的印了五百份,没想到当日就卖光。
“什么大捷。”
此时有人好奇道。
“大宁那边啊,听说消灭了数千胡人。”
“胡人现在越来越没出息了啊。”另外一个中年人感慨道:“十年前还能动辄上万规模,五年前更是从漠北集结十万铁骑南下,咱们大同全镇严阵以待,乃至今日集结数千胡人都算大势力。”
“在咱们节度使不停打击下坚持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了。”
虽然每个人脸上都带有菜色,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可穿着干净朴素,面容清洁,丝毫看不出处于饥饿的面貌。
大同城里生活的人都有自己的生计。
有富人也有穷人。
不过大同现在许多招工的地方,特别是大一些的商行。
每个月必须六天以上的假期,每天干活时长不能超过五个时辰,节假日也要放假,每年还得有年假,如果假期加班必须双倍的工钱,并且每旬最多只能干活五十个时辰以内。
超过五十个时辰的,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外,还会处以不当得利的十倍罚款。
没有大商行敢冒险去试一试督察队的执行力。
很多商号维持不下去,不得不在大同歇业,但也有更多的商号在大同存活了下来,并且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生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盈利越来越多,竞争也变得可以接受。
一个行业里能容纳更多的商号,每家商号都能获得足够的利润。
并且大同府这个关内人口才破五十万的地区,仿佛有无穷无尽的财力,从关内带来多少的货物都能卖光,天灾之下,往年能供应的牛羊马骡驴,乃至皮毛等依然保持了稳定供应。
青砖铺设的街道上,马车轮碾压过去。
街道两旁是商铺,门口的行人从头上各色旗帜招牌下经过,在往里是骑马骑骡驴的,牲口屁股后带着粪兜,进出城门的时候有人专门收购,粪便竟然还能换钱,虽然钱不多。
里边的是马车,最里边的是拉货的货车。
在人挤人的街道上才保持了秩序。
周温静静的看着车厢外的无尽脑袋,大同城内的人多得不可思议,比当初翻了两倍不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人们脸上经常挂着笑脸。
哪怕街道上如此拥挤,可大多数人并不赶时间。
人们有充沛的时间,很多人手里都有东西。
有提着两尾鲜鱼,鱼鳃处用稻草打了结,指头勾住稻草结即可、有人背着篓子,篓子里装了半袋米面、有的人腋下裹着半匹布、有人举着一口锅、有人扛着一个奇怪的箱子
拉货的板车装的满满当当,车夫娴熟的顺着人流而动。
牲口们平淡的拉货,仿佛习以为常,和干活的人似的一样任劳任怨。
如果说以前还有人质疑王信,那么现在随着大同肉眼可见的事实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同的信心。
越来越多的商号为了利益,费数倍的代价在大同开办商号。
现在不可计数的灾民,免费的劳动力随处可得,可是在大同,必须要费巨大的代价才能获得劳动力,如此不可思议的事,可商人们都不拒绝。
但是如果让他们在内地这么干,那么没有一个人商人会接受,并且还会采取激烈的反抗手段。
从京城回来的周温一脸疲惫。
等又看到大同后,想起在京城见到的景色,两相比较下来,周温越发的怅然。
“生产关系。”
周温喃喃念道。
这是王信经常挂在嘴里,向商人们宣传的理念。
社会繁荣的程度,其决定的是生产关系。
为什么宋朝社会物资丰富,经济繁荣,因为宋朝的生产关系要高于其他朝代。
那么宋朝为什么又失败。
因为蛀虫越来越多,导致生产关系开始倒退,活不下去的百姓越来越多。
以前没人把王信的理论当回事,可周温却不这么看。
作为周家以前不得意的庶子,周温虽然是小透明,但是也看着自家与节度府的合作,大同各种变化,以及深层次的原因,周温比常人有更直白的认知。
“唉。”
周温听到外头依稀讨论大捷的兴奋,不禁深深低下头。
“少爷。”
“你可算回来了。”
管家欣喜的说道,“老爷卧病在床。”
周温大惊,连忙质问,“为何不派人去告诉我。”
“已经派了人啊。”
周温这才没再追究,连忙去看望父亲,“出发前的时候,父亲身子骨还硬朗,如何就病的厉害,连床也下不了。”
“还不是被外头的人给气的。”
管家同仇敌忾。
周家在聚众昌仍然持有整整一成的股份,最大的股东是军队,军队持有两成股,随着聚众昌其余东家的强烈要求,每年必须分红两成终于被节度府接受。
军队的利益与其余股东一致。
大家都是平等的。
股东分红,军队就分红。
其余股东不分红,那么军队也不分红。
如今周家和节度府闹翻,周老爷子昏了头不顾自家利益,其余股东不干,甚至有人提出因为周家影响了聚众昌的利益,要举手表决把周家踢出去。
至于周家的股份,大家以市场价收购。
获得很多东家的响应,周世明得知后大怒,亲自出去见众东家,结果碰了钉子,当初在大同一呼百应的周家,如今连一家响应的也没有,反而不少大户反感周家。
与眼前丰厚的利益,看得见的未来相比,影响他们的周家反而成了不稳定因素。
周温看着病床上紧闭双眼的老父亲,心里下了决定。
周家不能继续错了。
“节度使即将回到大同,已经派了人通知各家商号,下个月举办全体商业大会,主要商办收税事宜。”管家连忙把另外紧要的事情告知。
听到收税,周温并没有太过反感。
只要有利益,收税并不是不能接受,就像大同的用工条例,因为有利可图,所以条例可接受。
这些放在以往都是难以想象的。
不再想着如何对付王信,而是思考如何在大同继续经商,把商号发展下去,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在大同经商太容易了,只要不违反大同律就行。
想到在京城见到兵部尚书李源,他对自己的交代,周温又皱起了眉头。
皇帝终归还是要对各镇下手的。
东平郡王、西宁郡王、王信三个首当其中。
王信虽然才是节度使,而且只担任了几年而已,却已经能和百年世袭实封的郡王相提并论了啊,不知道王信接下来如何应对皇帝的打压呢。
复杂的局势,周温想了又想,最好的还是先占个位置。
等局势彻底明朗吧。
(本章完)
“大捷!”
“节度府大捷。”
大同的街道上,有人兴高采烈的吼道,立刻吸引了人去询问。
有聪明人发现了商机,很快推出记载各类人们关注事情的小册子,每册三十文钱,薄薄的不到三页,试探性的印了五百份,没想到当日就卖光。
“什么大捷。”
此时有人好奇道。
“大宁那边啊,听说消灭了数千胡人。”
“胡人现在越来越没出息了啊。”另外一个中年人感慨道:“十年前还能动辄上万规模,五年前更是从漠北集结十万铁骑南下,咱们大同全镇严阵以待,乃至今日集结数千胡人都算大势力。”
“在咱们节度使不停打击下坚持这么多年也不容易了。”
虽然每个人脸上都带有菜色,面黄肌瘦营养不良,可穿着干净朴素,面容清洁,丝毫看不出处于饥饿的面貌。
大同城里生活的人都有自己的生计。
有富人也有穷人。
不过大同现在许多招工的地方,特别是大一些的商行。
每个月必须六天以上的假期,每天干活时长不能超过五个时辰,节假日也要放假,每年还得有年假,如果假期加班必须双倍的工钱,并且每旬最多只能干活五十个时辰以内。
超过五十个时辰的,除了没收违法所得外,还会处以不当得利的十倍罚款。
没有大商行敢冒险去试一试督察队的执行力。
很多商号维持不下去,不得不在大同歇业,但也有更多的商号在大同存活了下来,并且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生意不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盈利越来越多,竞争也变得可以接受。
一个行业里能容纳更多的商号,每家商号都能获得足够的利润。
并且大同府这个关内人口才破五十万的地区,仿佛有无穷无尽的财力,从关内带来多少的货物都能卖光,天灾之下,往年能供应的牛羊马骡驴,乃至皮毛等依然保持了稳定供应。
青砖铺设的街道上,马车轮碾压过去。
街道两旁是商铺,门口的行人从头上各色旗帜招牌下经过,在往里是骑马骑骡驴的,牲口屁股后带着粪兜,进出城门的时候有人专门收购,粪便竟然还能换钱,虽然钱不多。
里边的是马车,最里边的是拉货的货车。
在人挤人的街道上才保持了秩序。
周温静静的看着车厢外的无尽脑袋,大同城内的人多得不可思议,比当初翻了两倍不止,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人们脸上经常挂着笑脸。
哪怕街道上如此拥挤,可大多数人并不赶时间。
人们有充沛的时间,很多人手里都有东西。
有提着两尾鲜鱼,鱼鳃处用稻草打了结,指头勾住稻草结即可、有人背着篓子,篓子里装了半袋米面、有的人腋下裹着半匹布、有人举着一口锅、有人扛着一个奇怪的箱子
拉货的板车装的满满当当,车夫娴熟的顺着人流而动。
牲口们平淡的拉货,仿佛习以为常,和干活的人似的一样任劳任怨。
如果说以前还有人质疑王信,那么现在随着大同肉眼可见的事实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对大同的信心。
越来越多的商号为了利益,费数倍的代价在大同开办商号。
现在不可计数的灾民,免费的劳动力随处可得,可是在大同,必须要费巨大的代价才能获得劳动力,如此不可思议的事,可商人们都不拒绝。
但是如果让他们在内地这么干,那么没有一个人商人会接受,并且还会采取激烈的反抗手段。
从京城回来的周温一脸疲惫。
等又看到大同后,想起在京城见到的景色,两相比较下来,周温越发的怅然。
“生产关系。”
周温喃喃念道。
这是王信经常挂在嘴里,向商人们宣传的理念。
社会繁荣的程度,其决定的是生产关系。
为什么宋朝社会物资丰富,经济繁荣,因为宋朝的生产关系要高于其他朝代。
那么宋朝为什么又失败。
因为蛀虫越来越多,导致生产关系开始倒退,活不下去的百姓越来越多。
以前没人把王信的理论当回事,可周温却不这么看。
作为周家以前不得意的庶子,周温虽然是小透明,但是也看着自家与节度府的合作,大同各种变化,以及深层次的原因,周温比常人有更直白的认知。
“唉。”
周温听到外头依稀讨论大捷的兴奋,不禁深深低下头。
“少爷。”
“你可算回来了。”
管家欣喜的说道,“老爷卧病在床。”
周温大惊,连忙质问,“为何不派人去告诉我。”
“已经派了人啊。”
周温这才没再追究,连忙去看望父亲,“出发前的时候,父亲身子骨还硬朗,如何就病的厉害,连床也下不了。”
“还不是被外头的人给气的。”
管家同仇敌忾。
周家在聚众昌仍然持有整整一成的股份,最大的股东是军队,军队持有两成股,随着聚众昌其余东家的强烈要求,每年必须分红两成终于被节度府接受。
军队的利益与其余股东一致。
大家都是平等的。
股东分红,军队就分红。
其余股东不分红,那么军队也不分红。
如今周家和节度府闹翻,周老爷子昏了头不顾自家利益,其余股东不干,甚至有人提出因为周家影响了聚众昌的利益,要举手表决把周家踢出去。
至于周家的股份,大家以市场价收购。
获得很多东家的响应,周世明得知后大怒,亲自出去见众东家,结果碰了钉子,当初在大同一呼百应的周家,如今连一家响应的也没有,反而不少大户反感周家。
与眼前丰厚的利益,看得见的未来相比,影响他们的周家反而成了不稳定因素。
周温看着病床上紧闭双眼的老父亲,心里下了决定。
周家不能继续错了。
“节度使即将回到大同,已经派了人通知各家商号,下个月举办全体商业大会,主要商办收税事宜。”管家连忙把另外紧要的事情告知。
听到收税,周温并没有太过反感。
只要有利益,收税并不是不能接受,就像大同的用工条例,因为有利可图,所以条例可接受。
这些放在以往都是难以想象的。
不再想着如何对付王信,而是思考如何在大同继续经商,把商号发展下去,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起来,在大同经商太容易了,只要不违反大同律就行。
想到在京城见到兵部尚书李源,他对自己的交代,周温又皱起了眉头。
皇帝终归还是要对各镇下手的。
东平郡王、西宁郡王、王信三个首当其中。
王信虽然才是节度使,而且只担任了几年而已,却已经能和百年世袭实封的郡王相提并论了啊,不知道王信接下来如何应对皇帝的打压呢。
复杂的局势,周温想了又想,最好的还是先占个位置。
等局势彻底明朗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