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千秋大业,岂能斤斤计较一时得失!
  第684章 千秋大业,岂能斤斤计较一时得失!(求订阅,求月票)
  罗曼诺夫之所以走得如此乾脆,甚至带著几分仓促,是因为他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胸腔里那积压的怒火与屈辱已经濒临爆发的边缘。
  若再多停留片刻,他恐怕真的会不顾一切,在这天策金鑾殿上与李尘做过一场!
  到那时,就再无任何转圜余地,两国將彻底陷入不死不休的死局。
  此刻离开,虽是顏面扫地,但至少还能为风雨飘摇的大罗王朝保留一线渺茫的生机,回去再图他策,才是权宜之计。
  待罗曼诺夫的身影彻底消失,殿內凝重的气氛稍缓,礼部尚书忧心忡忡地出列奏道:“陛下,方才是否过於强硬了些?那罗曼诺夫毕竟是大罗老祖,代表一国顏面,
  如此折辱,恐会激起大罗举国上下的愤慨,与我死战啊,大罗盘踞极北之地已数千年,底蕴深厚,若其不惜代价,我军即便能胜,只怕也是惨胜,损耗难以估量.”
  他话未说完,一员身披玄甲、虎目含威的老將便大步踏出,声如洪钟地打断了他:“迂腐之见!末將郭破云,恳请陛下勿要听信此等畏战之言!”
  他乃是天策王朝有名的好战分子,此刻更是气势汹汹,“如今大罗內忧外患,谢尔盖叛乱搅动其腹地,北地巫祖虎视眈眈,正是我天策千载难逢之良机!岂能因畏首畏尾而错失?
  诸位文臣且看看那罗曼诺夫,往日何等神气,今日在我皇威面前,不也只能低声下气,忍气吞声?此正是大罗气数已衰,已成强弩之末的明证!此时不攻,更待何时?”
  他这番话,立刻在朝堂上引发了激烈的爭论。
  事实上,此刻大罗王朝面临的困境,与李尘当初刚刚继承天策帝位时何其相似!皆是內忧外患,风雨飘摇。
  然而,两位帝王的应对之道却截然不同。
  当初李尘面对手握重兵的镇南王和拥兵自重的三皇子这两大內患,並未选择妥协或急於內部清算,而是以雷霆之势北上,先一举剿灭了外部大患雪鹰王廷。
  携大胜之威稳固了基本盘和军心,再回头从容收拾內部,最终奠定了天策中兴的基石。
  反观伊凡,在外敌天策压境之际,想的却是將內部等同於镇南王地位的安德烈大公推出去当替罪羊,以求暂时稳住局势。
  这等自断臂膀、卸磨杀驴的做法,反而给了安德烈之子谢尔盖绝佳的造反理由和机会,可以说是硬生生逼反了原本可能成为助力的强大势力。
  从这一步棋走出,伊凡在战略上就已经输了。
  他但凡能坚定一点,展现出与天策血战到底的决心,全力安抚並倚重安德烈旧部和拓跋真,这两大势力为了自身存续和利益,大概率会选择与皇室並肩作战。
  届时,天策面对的是一个团结且拼死抵抗的大罗,战爭很可能陷入残酷的拉锯战,最终两败俱伤后言和,或者即便天策能贏,也绝无可能像现在这般势如破竹。
  防守战的损耗远低於进攻,这一点,即便是天策北方军那位以精明著称的统帅韩武,在之前的战斗中也是深有体会,推进得异常艰难。
  朝堂之上,文武官员依旧吵得不可开交。
  文官们大多持重,反覆强调战爭巨大的消耗与不確定的收益,认为不如见好就收,通过谈判获取实际利益。
  而武將们则慷慨激昂,高呼“千秋大业,岂能斤斤计较一时得失”,力主乘胜追击,一举奠定北境霸权。
  李尘高坐龙椅,如同看戏一般,静静地听著下方的爭论,並未出言打断。
  这是他惯用的手法,从这些爭论中,他可以清晰地看出哪些官员是坚定的主战派,哪些是保守的求和派,哪些又是摇摆不定的骑墙派,这对於他掌控朝局、平衡势力至关重要。
  待到双方爭论得差不多了,声音渐息,所有目光都重新匯聚到龙椅之上时,李尘才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著定鼎乾坤的力量:
  “打,是肯定要打的。如今的大罗,虽非强弩之末,但確是我天策数百年来未曾有过的机遇。他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帮他们稳住內部、甚至对抗我天策的『帮手』。”
  群臣闻言,心中皆是一动。陛下所说的“帮手”,不言而喻,指的正是那造反的谢尔盖和態度强硬的北地巫祖。
  只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两个让大罗焦头烂额的“麻烦”,实则都是龙椅上这位陛下手中的棋子。
  “退朝吧。”李尘一挥手,结束了这场议事。
  离开喧闹的朝堂,李尘信步走向后宫。
  他已许久未曾回来,宫苑依旧,只是那些翘首以盼的妃嬪们,眼中多了几分幽怨与思念。
  来到楚若烟所居的宫殿,宫人见圣驾蒞临,慌忙跪迎。
  楚若烟身边的心腹宫女更是急切地小声提醒自家娘娘:“娘娘,陛下许久未来,此次是否要寻个机会,为楚家、为您那族弟在边关的冒犯之事,向陛下致歉,缓和一下。”
  楚若烟却只是对著镜子,仔细地扶了扶髮髻上的步摇,嘴角噙著一抹淡然聪慧的笑意,轻轻摇头:
  “不必。陛下是何等胸襟?若他真为此等小事动怒,楚家早已不復存在。既然至今未曾降罪,便说明他根本未曾放在心上,
  此刻陛下操劳国事归来,需要的是放鬆与欢愉,我们若再提这些陈年旧事,徒惹烦扰,反倒显得不识抬举,小家子气了。”
  她顿了顿,语气带著看透的明晰:“陛下不追究,是恩典。我们若一再提起,岂不是在提醒陛下还有这桩事?这等蠢事,本宫不做,你们记住,伺候陛下,让他开心顺意,便是本分,也是最好的保全之道。”
  那宫女闻言,脸上露出恍然与敬佩之色,低声道:“奴婢明白了!怪不得娘娘能得陛下长久圣眷,这般懂事体贴,实非旁人能及。”
  作为李尘登基后纳的第一个妃子,楚若烟或许不是最美,也並非家世最显赫,但她確实是最懂李尘心思的一个。
  她深知,在这深宫之中,尤其是在李尘这样的帝王身边,过多的算计和小心思反而落了下乘,坦然相对,尽好本分,让他感到舒適与放鬆,才是长久之道。
  她只需精心打扮,以最温柔体贴的姿態迎接她的君王,让他忘却前朝的纷扰,便足够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