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事关亿万生灵的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第682章 事关亿万生灵的大事,岂能如此儿戏?(求订阅,求月票)
  看见李尘,罗曼诺夫不由得想起了当年与天策先帝会面的情景。
  那位先帝,给他的感觉是沉稳如山,深不可测,言谈举止间带著老一辈强者的圆融与韜光养晦,凡事留三分余地,讲究的是大局平衡。
  和那位先帝聊天,罗曼诺夫觉得每一句话都有潜台词,需要仔细琢磨。
  先帝那时候年纪轻,罗曼诺夫还算是先帝的长辈,先帝对他还很客气。
  而眼前的李尘,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他是出鞘的利剑,是翱翔九天的雄鹰,锋芒毕露,霸气凛然!
  那眼神中毫不掩饰的锐意与掌控一切的自信,仿佛在告诉所有人:我的意志,便是天策的意志;我的规矩,便是世间的规矩!
  “怪不得他能让天策在这短短时间內国力蒸蒸日上,军威赫赫”
  罗曼诺夫暗自吸了一口冷气,原本心中存有的那一丝因等待而產生的怨懟和身为前辈的优越感,在此刻面对李尘那深不可测的威势时,竟不由自主地消散了大半。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
  他行了一个平等的礼节,声音沉稳地开口:“大罗王朝,罗曼诺夫,见过天策皇帝陛下。”
  这一刻,他真正將李尘放在了与自己平等,甚至需要更加慎重对待的位置上。
  李尘高踞龙椅,俯视著下方看似恭敬的罗曼诺夫,心中暗自冷笑:这老东西,倒是真能沉得住气。
  等了七天,又被朕如此对待,居然还能面不改色?
  我还指望你倚老卖老,出言不逊,朕正好借题发挥,大军压境也就更名正言顺了。
  他心中盘算清晰,想当年,我天策四面皆敌,步履维艰。
  如今,东、西、南、北四面的麻烦已被朕或平定或收服,你大罗非要过来惹我。
  朕现在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心致志地陪你玩。
  我没麻烦了,那麻烦的就是你们。
  见罗曼诺夫行礼完毕,李尘並未赐座,甚至没有多余的寒暄,直接开门见山,语气平淡却带著不容置疑的疏离:“有什么事,你说吧,朕听著呢。”
  这句话可谓毫不客气,丝毫没有对待一国老祖、等同国君身份者应有的礼遇。
  若换个场合,换个皇帝,恐怕当场就要拍案而起。
  但这里是天策帝都,面对的是实力深不可测的李尘,罗曼诺夫此行的目的是“议和”,甚至可以说是“求和”。
  七天的冷遇都忍了,这言语上的轻慢,他只能继续忍耐。
  罗曼诺夫面色不变,仿佛没有听出李尘话中的冷淡,立刻按照准备好的说辞开口道:“回稟天策皇帝陛下,老夫此番前来,是认为我天策与大罗两国,毗邻数千载,向来並无根本衝突,偶有摩擦,亦能和平解决,
  如今两国兵戎相见,战火绵延,实非两国之福,亦非百姓所愿,老夫思来想去,此中必有小人作祟,挑拨离间,方能酿成如此大祸,而这等小人,往往鷸蚌相爭,渔翁得利,还望陛下明察秋毫,勿要中了奸人之计。”
  他这番话,將战爭的责任推给了虚无縹緲的“小人”,试图淡化大罗王朝自身的侵略意图和责任。
  李尘闻言,嘴角勾起一抹似笑非笑的弧度,身体微微前倾,用一种近乎审问的语气问道:“哦?那你倒是说说,这小人是谁?”
  这语气,完全不像是两位平级君主之间的对话,更像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在询问一个来自附属邦国的臣子。
  殿內侍立的天策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曾经见过罗曼诺夫、深知其身份和威名的老臣,一个个不由得挺直了腰板,觉得脸上倍有光彩。
  心中暗赞:陛下不愧是千古圣皇!这威严,这气度,近五百年来哪位先帝能及?
  罗曼诺夫眼角微不可察地抽搐了一下,但依旧强行压下心头的不快,装作没听出这侮辱性的语气,继续按照计划说道:
  “陛下明鑑,据我朝调查,此事的罪魁祸首,乃是我国边將安德烈大公,以及叛將拓跋真!此二人狼狈为奸,擅自挑起边衅,欺上瞒下,方才导致两国误会加深,兵连祸结,
  我朝皇帝陛下对此亦是痛心疾首,只要天策肯暂息兵戈,我朝必定倾力將此二贼擒拿,押送至天策,交由陛下发落,以平息贵国怒火!”
  这套说辞可谓老辣,表面上是认错、交出“替罪羊”,实则暗藏玄机,给李尘挖了一个坑,如果李尘同意这个方案,那么罗曼诺夫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要求天策先停止进攻。
  理由很“充分”:你们天策不停战,我们大罗怎么有能力、有精力去抓安德烈和拓跋真呢?
  这听起来合情合理。
  如果李尘不同意,反而显得天策得理不饶人,缺乏和平的诚意。
  罗曼诺夫对自己的谋划颇有信心,觉得李尘年轻,或许会落入这语言的陷阱。
  然而,李尘听完,却並未如他所料般直接回应是否接受条件,而是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轻笑:“罗曼诺夫。”
  他直呼其名,连“阁下”或“老祖”的敬称都省了。
  “这可是关乎两国邦交、亿万生灵的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李尘的声音带著一丝嘲讽。
  “有些事情,並不是你红口白牙说什么,就是什么,既然你口口声声说一切都是安德烈和拓跋真搞的鬼,那么证据呢?或者,你把他们两人带来,与朕当面对质?
  空口无凭,就让朕罢兵休战,罗曼诺夫,你是否把两国战事,也想得太过简单了?”
  这一番话,如同犀利的反击,瞬间將罗曼诺夫置於自证其说的尷尬境地。
  李尘根本不吃他“交出替罪羊换停战”这一套,反而將举证的责任拋了回去,巧妙地避开了那个停战的陷阱。
  罗曼诺夫一时语塞,他哪里拿得出什么確凿证据?
  安德烈昏迷不醒,他儿子还在国內造反,拓跋真早已叛逃不知所踪,对峙更是无从谈起。
  他原本以为十拿九稳的套路,在李尘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他此刻才真正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天策皇帝,不仅实力强横,心思之縝密、反应之迅捷,也远超他的预估。
  想凭几句空话和一个小陷阱就让天策停战?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位皇帝,根本就没把他罗曼诺夫,乃至整个大罗皇室,放在足够有“面子”的位置上。
  其实罗曼诺夫这么想是对的,李尘本就是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