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9章 金杯共汝饮
  第819章 金杯共汝饮
  武英殿赐宴,能在今日到场的官员,要么是朝中实权派,要么是功勋卓著之人。
  有人挑在这个时候哭,显然其用意不简单,朱景洪虽未表露出异样,但却很关心这件事的真相。
  宴会正常进行,各项仪式陆续进行,大概半个时辰之后,调查情况汇报到了朱景洪处。
  “使臣哭诉只为一事,其国内男女连年被捕,然后被发卖到大明各地,一些县域以致十室九空,数十里无人烟……”
  也就是说,有人在日本做起了人口生意,而且看这样子还做得很大,大到离谱的那种。
  不用说,肯定又是安东行都司的烂事,想起两年前才查过的孙绍祖案,以及更早两年的九边掳掠人口案,此类事件真可谓是禁之不绝。
  为何禁之不绝?其实就是利益太大,可以说是无本的买卖。
  “要查,严查……朕倒要看看,是哪些人穷到这般地步!”
  于他这位皇帝来说,倒卖人口的事可以靠后,无视他连番申饬还顶风作案,便是不可饶恕之罪。
  “是!”
  宴会照常在进行,朱景洪不可能为这点儿小事,来破坏今日大宴的良好气氛,但做必要的警示还是要的。
  “朕有话要说!”
  现场觥筹交错声音嘈杂,他要讲话便要现场安静,说这话是让宦官们叫停众人。
  “肃静……”
  司礼监太监的话,比纠察御史管用得多,只喊了两句现场就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面向皇帝而坐。
  御座之上,朱景洪举起酒杯,在场众人尽皆起身,而后双手捧杯弯腰而立。
  “刚才酒已过三,朕说今日之乐,当属诸位功臣,不搅你们的兴致……”
  “然则今日之盛会,实在令人向往之,朕岂可超然其外?”
  听到这话,在场众人都笑了,皇帝如何亲和让人心安,往后的好日子可还多着呢。
  “世祖重定江山,先帝开拓进取,如今天下安定,朕方不负祖宗付托!”
  又把酒杯举高了些,朱景洪兴致高涨:“今日大庆……朕与众卿共乐!”
  随即朱景洪起身,而后绕过御案,声音越发响亮:“众爱卿,与朕共饮!”
  “陛下请!”底下众人皆道。
  君臣共饮之后,将酒杯交给随行在侧的余海,朱景洪却站在了原地没动。
  他既站在丹陛之上,众人便知他还有话要讲,于是都继续恭敬站在原地。
  “诸位都是功臣,今日皆春风得意,然极乐之中……朕却心生忧虑!”
  这话味道就不太对了,尤其是在当下这种时候,本不该出现这种不合时宜的话。
  可皇帝这样做了,那么显然有不得不做的理由,聪明一些的人此时已得弦外之音,知道定又是有人闯祸了。
  徐徐走下台阶,朱景洪缓缓道:“所谓得意忘形,诸位切不可恃功而骄,乃至于骄横跋扈……横行不法!”
  听到这里,刚才察觉到什么的将领,此刻已在心里道了句“果然”。
  当然,那些政治敏锐度低一些的人,也在陆续意识到问题所在,毕竟现场没有笨的人。
  在台阶“腰部”位置站定,此刻朱景洪与众臣距离更近了些。
  在环视现场众人之后,他方接着说道:“大明有律法,卿等为朕之肱骨,朝廷功臣,若有犯禁之举……朕该如何处置?”
  是啊,该如何处置呢?难道因为你是功臣,大明律法就管不了了?
  当所有人心中得出答案时,朱景洪已是转过身去,沿着御阶拾级而上。
  现场异常安静,所有人都看着走向高处的皇帝,这一刻君臣之间宛隔天渊。
  随后,现场响起了一道冷冽的声音:“当年太祖爷大宴功臣,曾谕臣下曰:金杯共汝饮……”
  说到最后一个字,朱景洪已走完了台阶,然后他便再度转过身,露出了极为严肃的表情。
  这一刻,现场众人尽皆俯首,哪怕是心里没有鬼的人,也都不敢与朱景洪对视。
  “白刃不相饶!”
  这五个字,朱景洪的声音不是很大,但听在众人心中却如炸雷。
  白刃不相饶,这不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客观上就存在的事实,当年太祖是真的杀得人头滚滚。
  当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足够底气,当众对臣工讲“白刃不相饶”,但朱景洪绝对底气足够。
  而后宴会继续,其中气氛却有微妙不同,但表面上还是非常和谐。
  “白刃不相饶”这五个字,所有人都记到了心底,只不过有多少效用却难说。
  世人大多逐利,只要利益足够别说犯法,连掉脑袋的事情一样敢做,绝不是一句话能吓住。
  武英殿赐宴就这样过去,但日本使臣哭廷这件事,却还在持续发酵中,涉事相关之人已在奔走。
  转眼之间,一个月的时间过去,相关情况已逐渐查清楚。
  情况很简单,女真人在近五年时间内,至少往外倒卖了五十万人。
  没错,是五十万人,这是个很离谱的数字,因其而受害人至少几百万,而当下日本人口也就一千三四百万。
  人口贩卖的流向,只有少数是去到内地各省,其余大部分去了东北区域,一些大地主在此买了地,需要大量的人手去开荒。
  当然,还有一些将领在南洋诸岛圈了地,也需要有人去开垦种地,反正奴隶市场缺口非常大。
  因其符合各方面利益,所以此事已在暗中运行数年,且牵扯到了太多的人。
  这里面,牵扯到很多官员士绅,而且是非常非常之多,要不要处置朱景洪需要考量。
  他可以选择不深挖,只处理明面上涉案的女真人,这样就不必太纠结。
  买卖倭人本身是否犯法,也是朱景洪纠结的一点,至少不能和明人相提并论,为这些人处置太多人,似乎也显得内外不分了。
  当然,此刻朱景洪更在意的,是在这次事件之中,南镇抚司又一次让他失望。
  禀告情况的正是李文钊,此刻他亦顶着莫大的压力,就和两年前孙绍祖案发时差不多。
  而且,他又遇到了跟此前一样的质问。
  “为什么不向朕陈奏?”
  是啊?为什么呢,毕竟这次的事情,没有涉及到皇帝爱将,而且朝鲜的千户是新派的人。
  “是也牵涉其中,拿了人家封口钱?”
  “回……回禀陛下,朝鲜千户所无人牵涉其中,只是……”朱景洪没有说话,这意味着让他继续说,李文钊自然体会得到。
  “只是那倭人蛮野,下面人以为……不比寻常百姓,所以……以为……这并非要紧事!”
  李文钊此刻提到的原因,便是朱景洪纠结的第二个点,即朝廷官员未将倭人平等看待。
  “且在正统年间,朝鲜千户所就有上奏,当时先帝并未在意,所以后面也就没再报了!”
  和上次不同,这次李文钊认真做了解释,而且他这番话比较有道理,朱景洪倒也不好再挑错了。
  殿内沉默了一阵,而后朱景洪便让李文钊退下,接下来他要思考如何解决。
  这事急不得,所以他打算召集廷议,听取意见后再给事情定性。
  很快又是两天时间过去,朱景洪的廷议还没开始,女真各部请罪的奏本先到了。
  说是请罪,但其实各部在文书里,主要内容是给自己开罪,重点是把“抢人”的进行了辩论。
  这人都说是合法买卖,跟当地权贵们钱货两讫,自己只不过是赚点儿差价,绝对没有强买强卖的事情。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之后廷议举行,参与议事除内阁六部,还有五军都督府几人。
  对这件事的定性,现场主要有两种意见,总结起来是文官认为有伤天和,而武将则认为买卖你情我愿。
  掰扯了好一阵,最终双方达成一致,往后不能再这么干,毕竟朝廷也得要些体统。
  这件事已经传开,各国都在看大明的回应,如果完全不管不顾的话,便会让各国感到寒心。
  事情议定,以前的事就不再追究,但往后不能再这么干。
  此后朱景洪还专门下旨,严令军中诸将尤其驻外将领,要以维护地方安定为要,切不可有损害外藩之举。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了乾盛四年腊月,再过些日子就将进入新的一年。
  腊月初六,执掌内阁十三年首辅赵玉山,正式卸去文华殿大学士之职,内阁之中便空出了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理论上来说有三个人可以接掌,分别是户部尚书何顾谨,礼部尚书贾雨村,以及兵部尚书高志文。
  相比较而言,高志文资历稍微浅些,所以朱景洪主要考虑前两位。
  当然,如今他对朝局掌控力强,随便安排谁都可以,恰因如此他才决定召集廷议推选。
  廷推时间定在了腊月初十,也就是当日常朝结束之后。
  腊月初八,距廷议开始还有两天。
  今日腊八节,朱景洪到了坤宁宫,召集了一众妃嫔一同庆贺节日,年末了节庆多是难得的放松时机。
  和寻常百姓一样,皇家也得要喝腊八粥,只不过熬煮更精细,材料更珍稀而已。
  加上选秀的那一批人,朱景洪的后宫有二十多人,所以正殿内坐得满满当当。
  除了妃嫔们,偏殿内则是他的儿女们,年长的已经懂规矩安坐,即便年幼的在这正式场合也很本分。
  “前些日子,金陵那边送了些海产来,说是精心挑选所得……陛下一会儿可得用些!”
  这自然是宝钗在说,她所提到的金陵那边,其实指代的就是薛家。
  微微点头后,朱景洪问道:“如今薛家所行海贸,收益如何?”
  之前夏月桂来京批船,虽是被宝钗压了回去,但两年贸易越发兴盛,朝廷在发放许可上放宽了管制,所以不靠宝钗薛家也拿到了许可。
  当然,他们行商规模不是很大,毕竟如今也是堂堂伯爵,总还是要为皇家维护颜面。
  在朱景洪管制下,如今勋贵未在其中参与太多,只因在朱景洪看来军事贵族主要任务是打仗,去做生意只会拉低他们的战争素养。
  “小打小闹罢了,也就有十来条船!”
  十来条船其实已经不差,但在他们这些人眼里,确实是显得微不足道。
  朱景洪又问:“听说薛家,在南洋也买了土地?”
  这是第二个问题,而且是连续问薛家,这便让宝钗警觉起来,因为是他们又闯祸了。
  但她不动声色,答道:“是买了一些,朝廷鼓励世家大族去开垦,还给了免税等各种优待,薛家也算是听从朝廷征召!”
  不只是南洋,还有东北区域,都是朝廷鼓励开发的地方。
  这几年不少世家大族,都派出了家中庶子等去开拓,这也是奴隶需求陡增的缘故。
  “是啊,要走出去,只有对外开拓,那才是强国之要!”
  土地兼并困扰着封建王朝,而对外开拓把蛋糕做大,亦或者点科技解放生产力,都能延长王朝周期律。
  朱景洪不敢想万世,只想着凭借自身努力,扩大国家民族的生存空间。
  刚才问话,不过是随便一说,所以接下来便转移了话题。
  哪知他这腊八粥还没喝完,余海就急匆匆来到了他身边,显然又是有不好的事发生了。
  “陛下,北镇抚司呈报,腊月初三江北泗州爆发民变,初四下午泗州城破……”
  余海话还没说完,朱景洪便已放下勺子,脸上满是不可置信之色。
  泗州在江北省东部,洪泽湖以南的区域,此地平坦土地肥沃,历来都是朝廷税赋重地。
  这样的地方爆发民变,确实很出乎朱景洪的预料。
  “泗州?”
  “正是!”
  宝钗来自金陵,对临省的泗州还算了解,此刻也是满脸诧异。
  “陈云泰在何处?”
  “回陛下,在乾清宫外后候召!”
  于是朱景洪也不耽搁,便起身往乾清宫外去了,这个时候他已无心思品腊八粥。
  皇帝起身,一众妃嫔尽皆起身恭送,待朱景洪离开后众人方重新就座。
  “怎么了?”黛玉上前询问。
  宝钗叹道:“江北泗州发生民变……看来这个年啊,是过不消停了!”
  “泗州民变?”黛玉也感到惊讶,她也知道泗州富庶。
  宝钗道:“原以为今年仗打赢了,天下就能太平一些时日,如今看来实为奢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