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第131章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第131章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半个多月总计开了两次会,一次讨论炉型设计,一次讨论炉体的结构优化。
  虽然不能说没有收获,但并没有满足叶朱培心中的期待。
  李暮笑了笑,道:“叶所长您先别着急,我已经整理出了研究的框架。”
  “炉体、转炉倾动系统、氧枪升降系统、供氧系统、给排水系统、给料装置、汽化除尘系统、起重设备等等。”
  “这些是建成顶吹氧气转炉转炉车间必要的设备。”
  一边说,他一边拿起一根粉笔,在黑板上画出各个设备的草图,然后把它们的工序和流程注明。
  简洁、明了、高效。
  整个工艺流程,包括辅助工作时间,不超过1个小时,就能炼出300吨的钢。
  台下提问的叶朱培眨了眨眼睛,目光满是茫然。
  他就是想问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怎么就直接得到了整套方案?
  其他专家和教授也差不多,不是才解决炉型和炉体的问题嘛,咋一下就把框架搭了起来。
  “这是详细的设计图和原理介绍,大家互相传阅一下。”看着众人忽然沉默不语,李暮从口袋里掏出厚厚的一沓稿纸,放在桌上。
  边上旁听的几个研究生连忙上前分发稿纸。
  叶朱培看着稿纸上密密麻麻的设计图、公式和原理,眼中更加惊讶,忍不住问道:“这都是你一个人完成的?”
  “嗯,还有待完善,希望各位多多指教。”李暮谦虚道。
  张教授赞叹道:“果然啊,我就说你怎么可能10几天没一点动静,原来是憋着现在放个大的!”
  “这么多的内容,要多少时间精力才能想出来,难能可贵!”边人立刻又专家跟着夸赞道。
  “可不是,天赋好,还肯努力,还年轻,有他在,我们国家未来的重工业发展,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
  面对众人的夸赞,李暮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让他们更加欣赏。
  不过,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又放到了稿纸上面。
  哗哗的翻页声在会议室里不断响起,一众教授人手一个笔记本,拿着尺子就地开始验证和演算。
  ……
  三个小时后。
  叶朱培和张教授几乎先后抬起头。
  “设计图的结构、原理这些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叶朱培说完,又沉声道,“不过却又一个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不少材料我们现在还无法量产,有些甚至只能在实验室制作。”
  “这个方案虽然可行,但在短时间内,想实现恐怕不容易。”
  他的话得到所有人的点头认可。
  闻言,李暮稍稍有些意外,不过细想一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他跑了半个月得到的信息,当然不可能多过这些在钢铁冶金领域浸淫多年的教授,有疏漏很正常。
  “谢谢叶所长,是我学艺不精。”李暮道。
  叶朱培笑道:“怎么能是学艺不精,你只是缺少对我们国家基础工业的了解,这很正常。”
  “毕竟伱还是学生,甚至才读大二。”
  听到这里,会议室内的不少专家和教授觉得有点心梗!
  想想自己读大学时……
  所以,这就是名垂青史的天才,和普通学者的区别吗?
  “当然,也不是没有补救的方法。”叶朱培继续道:“虽然有一些材料和工艺都还没有实现,但不代表实现不了。”
  “只要有足够的人手,我相信还是能很快把问题解决的。”
  闻言,张教授立刻道:“我这就去和院长说,请他向文教部申请,调集咱们京大所有相关专业的教授都来参与研究。”
  一机部方面的专家同样道:“我们这边也会和领导商量,把能够动用的人,全部都调到京工院来。”
  两边说完,又将目光看向叶朱培。
  后者立刻笑道:
  “托他的福,化工冶金研究所的研究任务提前被完成。”
  “现在整个研究所不少人都还是闲置状态,没有摸索出新的研究方向。”
  “既然有现成的,那么我们就占一占这个便宜。”
  随后,会议暂停,各方都开始到处摇人。
  文教部紧急下发文件,让京都内所有工科大学钢铁冶金方面的教授火速前往京工院。
  京都外的一些知名权威教授也发了电报,邀请他们参与实验。
  一机部丘领导更是大力支持,把全国各地一机部的宝贝专家都调进京。
  至于化工冶金研究所,第二天叶朱培就带着十几个研究员,进驻京工院的研究室展开研究。
  ……
  没过几天,京工院小小的一间会议室内,就聚集着近八十位来自不同地方的,钢铁冶金领域的权威专家和教授。
  他们被紧急召集而来,还没正式开始,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起研究的事。
  这种吵闹直到李暮走进会议室,才渐渐平息。
  不少人看着年纪轻轻地李暮站在发言台上,俱是面露古怪。
  有个好心的三东专家还好心地提醒道:
  “你是那个教授的学生,怎么这么不懂事,快下来。”
  李暮对着提醒他的教授笑了笑,然后拿起话筒道:“各位专家教授大家好,我是李暮,接下来我会把300吨顶吹氧气转炉车间的设计资料交给大家。”
  说完,他便示意边上张教授的几位学生将早就写好的资料发下去。
  不过比起他的平静,下面就炸开了锅,不少专家和教授纷纷向京工院的人询问:
  “你们京工院钢铁冶金的领头人是这个年轻人?”
  “不可能吧,他才多大,怎么可能做出顶吹氧气转炉!”
  “张教授,你快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
  ……
  一阵吵嚷过后,很快,这些不明情况的人就从京工院这边教授口里知道了关于李暮的事。
  当听到他们从提出理论,到实现顶吹氧气转炉的研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候,每个人都惊讶地张大嘴巴,脸都快扭曲了,仿佛三观被重塑。
  此刻,众人心中都有无数问号,想拉着李暮问个清楚,又抹不开脸。
  李暮故作没发现他们满脸的问号,见所有人都拿到设计资料,当即开口直入主题,不给私下私下深入交流的机会:“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教授,我先来为大家简单地介绍一番。”“首先从转炉系统开始,它主要由交流变频电机、一次减速机、二次减速机和扭力杆平衡装置组成。”
  “整个系统采用四点啮合全悬挂柔性传动型式设计,力矩平衡机构为扭动力杆,其主要特点是低速、重载、大速比……”
  ……
  李暮保持着平缓的语速,吐字也尽量保证有力清晰。
  会议室里乌泱泱的一堆人,声音但凡小一点,都可能有人听不见。
  好在开始时下面还有点声音,但说到一半时,会议室内就安静得落针可闻。
  只不过让走到会议室门口的钱树言吓了一跳,还以为记错了时间,今天不是开会的日子。
  他看向会议室内,只见李暮说完后,叶朱培很快就站起来,语气轻快道:“大家有什么疑问尽管开口,不要不好意思。”
  “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我也有很多不懂的地方想要请教。”
  “比如这个炼钢中的吹氧问题,氧气被吹到转炉的热金属上,是怎么实现的碳、硅、锰和磷等杂质的去除?”
  “李暮,你快给我说说。”
  他当然不是真的不懂,只是在帮助李暮打破僵局,尽快让所有人都进入到研究的状态。
  毕竟在场的都是有一定成就的专家和教授,又和李暮不太熟,难免放不下脸面提问。
  果然,随着叶朱培的起头,很快所有的教授都纷纷问出自己的问题:
  “我先问自由气体射流,在速度达到一定音速值的时候,你怎么确定会对径向和轴向的速度产生影响?”
  “铁水供应系统里的铁水罐车,罐体重心比倾动重心一些,就能实现灌体运动时的稳定和便于倾动复位?”
  ……
  面对着一个个专家和教授的问题,李暮先是感激地看了眼叶朱培,然后耐心地给出解答。
  一场会议持续了整整5个小时才结束,说得他口干舌燥。
  好在效果十分不错,至少现在会议室里的大部分教授,都满是欣赏,纷纷为他的博学而惊叹。
  眼看会议进入到尾声,叶朱培及时地站起,走到台上道:“我有个提议,咱们分一下组,各自选择擅长的方向进行深入突破。”
  “靳专家、杨专家、张教授、卢教授,再加上我,分为5组,大家商量一下,尽快做出决定。”
  “钢铁生产,是我们国家基础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各位,机会摆在眼前,我辈奋起直追,赶超m帝的时候到了!”
  他的鼓舞让会议室内的众人忍不住热血沸腾,纷纷鼓起掌来。
  这些话,李暮来说远不如叶朱培来说更合适。
  不过很快就有一个三东的教授疑惑道:“叶所长,李暮难道不参与研究吗?他可是整个顶吹氧气转炉车间的设计人啊!”
  这个问题一出,众人也反应过来。
  这个分组,好像还真没提到李暮要研究什么。
  叶朱培笑道:“这个问题我和他商量过来,由他来抓研究的总方向。”
  ……
  接下来的几天,分组完成后,研究很快有条不紊地展开。
  李暮再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忙得脚不沾地的感觉。
  本来叶朱培提议说让他主抓研究的总进度的时候,他还很高兴,觉得不用深入接触不熟悉的众人,可以规避暴露自己其实只是拿来主义的风险。
  可实际上,他几乎什么都要管,累成了狗。
  好在这种状况只持续了几天,这些来支援的专家和教授们水平都站在钢铁冶金领域的前列,在明白了关键点后,很快就能自主研究。
  不过还没等李暮松一口气,叶朱培又找上门来。
  他直接道:
  “现在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平炉使用的耐高温材料在1350-1500c,而顶吹氧气转炉会达到1650-1750c。”
  “如果使用旧材料,转炉的炉龄会大大降低。”
  “所以我们要必须要研制一种新的耐火材料。”
  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纸面上看不出的问题,这时也都显露出来。
  炉龄,是工业用炉从开始使用到损坏这段时间内熔炼的炉数。
  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哪怕顶吹氧气转炉技术在质量和效率上能大大地超过平炉技术,成本也会大大提高。
  “材料这块,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李暮看着叶朱培期待的眼神,摇了摇头道。
  这次他是真的不知道。
  主要是材料这块,在什么时代都是机密。
  哪怕是资料上写明白了,用白云石二步煅烧和轻烧油浸砖,采用湿法、并半干法喷补技术,在造渣制度上作了改进,就能使炉龄大幅度提高。
  但这玩意就和大蘑菇的公式e=mc一样,你就是知道也搞不清楚怎么造。
  闻言,叶朱培沉吟片刻,然后道:“我倒是认识两位在这方面比较有研究的教授,就在五道口技术学院任教。”
  “不过这两位教授已经年近八十,现在已经不搞研究,专心教育。”
  “要想请动他们,恐怕得你我亲自登门才行。”
  “好,没问题。”李暮当即点点头。
  主要是问阿斯克也不可能,这种信息在网上绝对无法查到。
  涉及机密的问题,很可能会让阿斯克起疑,万一让他们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得不偿失。
  开完会议后。
  李暮也不耽搁,立马就和叶朱培去五道口技术学院找人。
  ……
  按照门卫大爷的指引,两人来到一处教师宿舍。
  门口的坛,一位头发白的老人正细心地照顾着长势喜人的小番茄,看到两人过来。
  他眼睛在两人之间打量了一圈,然后将目光看向年长的叶朱培,问道:“你们是?”
  “徐老,您好,我是叶朱培,化工冶金研究所的所长,往几年京都的学术研讨会,我们还见过。”叶朱培笑着道。
  徐老道:“哦,叶所长啊,你好你好。”
  “我是李暮,徐老您好。”李暮也打了个招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