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第153章
  收蜂队一行七人!
  开始是一组。
  在经过了两天的熟悉之后。
  很快就分成了三组。
  养殖棚还没有建好,但采用的是就地过箱的做法。
  在收完蜂,挖掘完巢房之后,把蜂王和蜂巢放入到蜂箱之中。
  蜂箱则在原地放置,只等养殖棚建成之后,再进行移箱。
  这黄石岭,那真是鬼头蜂泛滥。
  经常一座山头上,就有六七窝鬼头蜂。
  这样一来,效率其实相当的高。
  等收蜂队这边熟悉了之后,养殖棚的建设也进入了收尾的阶段。
  方鸿安也就撤身回来,对黄石岭那十个选出来的养蜂人,开始了培训。
  跟黄小兵他们开始收蜂的时候其实很像,虽然穿上了防蜂服,但在面对那鬼头蜂蜂箱的时候,这些人都有些害怕。
  不过,在熟悉了之后,很快也就进入了状态。
  鬼头蜂生存能力强,不比蜜蜂那样娇贵,食物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和繁殖都很快。
  黄石岭的山上多昆虫。
  食物本来就算是充足。
  当然,专业化养殖的话,肯定是要注意科学饲喂。
  所以……在野放的基础上。
  也要进行人工喂养。
  人工喂养鬼头蜂,在后世的养殖之中,一般分为粉类、果蔬类/树脂类和肉类四种。
  在这个年头,肉类金贵,人都吃不大上,就更别说是喂给鬼头蜂了,这那显然不是划算之举。
  所以……
  这鬼头蜂养殖场,人工投喂的主要是果蔬和粉类两种。
  果蔬的话,就是投喂应季的桃、李、青菜之类的。
  这些,都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
  到了季节,上很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收到大把。
  至于树脂类.
  主要是梨树、板栗树分泌的树脂。
  这也只是季节性的物品。
  采集也比较耗费人力。
  让鬼头蜂自行去采食就行了。
  专门收集投喂的话,意义并不大。
  最后一类。
  是粉类。
  主要是两种。
  粉和大豆粉。
  这两类是饲喂鬼头蜂的关键性食品。
  将这两样按一定比例掺和在一起,也就成了后世用来养殖鬼头蜂的主要“饲料”。
  大豆粉就就是大豆磨的。
  这东西在山上很容易就能收购到。
  而粉,除了人工采集。
  在蜜蜂养殖场,处理那些蜂箱巢脾上的粉脾就能收集到。
  这种收集,在建好一号养蜂场,开始教王通他们规范有序的取蜜的、处理巢脾的时候,就已经加了采集粉这一步。
  后续的郑全、杨丽丽、兰淑芳他们……
  都是严格按照方鸿安教的程序进行取蜜的。
  “一脉相承”下来,到如今,各个养蜂场都已经是积存了有粉。
  这些粉,正好可以拿来饲喂鬼头蜂……
  搞定了安全、又保障了食物和科学的喂养。
  在鬼头蜂养殖,其实也就养起来要比蜜蜂还省心多了。
  在经过了收蜂、过箱的磨炼之后。
  收蜂队的几个人,很基本熟悉了鬼头蜂的习性。
  这接下来,方鸿安将整個收蜂队一分为二。
  又找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加入了进来。
  让留在收蜂队的几个人,以老带新,带领新的队员继续上山收蜂。
  从收蜂队中出来的几个年轻人,则开始在方鸿安的教导下,开始学习鬼头蜂的养殖技术。
  在这种差异化协作的调节下,两边的进展都相当的顺利。
  四天之后。
  收蜂队的新人,完全适应了下来。
  收蜂的数量,很快就超越了之前的巅峰水平。
  养殖这边的几个人,也基本能熟练上手了。
  而这其中,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
  也正是方鸿安前世的工友——黄小兵。
  当初方鸿安在启动黄石岭鬼头蜂养殖场建设的时候,就很是看好他。
  所以把一些事情,直接交予了他做。
  像养殖场建设的督导、收蜂队人手的召集、分配……
  这些都是方鸿安特意给到黄小兵这边,用来锻炼他的。
  目的,就是准备把他当做是未来黄石岭鬼头蜂养殖场负责人的方向来培养。
  而黄小波也完全没有辜负方鸿安的信任。
  不仅事情办得妥妥帖帖,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学习能力和极高的专注程度。
  充分证明了方鸿安的选择没有错。
  在收蜂队和养殖队都步上正轨之后。
  与此同时。
  养殖棚建设那边,也传来了喜讯。
  经过半个月,加班加点、汇聚了整个黄石岭村和石寨坪村集体力量的辛勤建设之后。
  养殖棚终于建成了。
  相关的配套,也基本完成。
  在这种情形下,方鸿安组织黄小兵他们,立即开始移箱入棚。
  穿上防蜂衣的保护下,整个过程相当的安全顺利。
  在所有的鬼头蜂蜂箱移入养殖棚之后。
  接下来,就是对黄小兵他们开展更进一步的养殖培训。
  区别于以前单箱蜂的管理,现在则针对的是整个养殖棚的管理。
  不过,因为有之前的基础。
  这一次的培训教学,其实从技术层面的也并不多
  主要是管理和安全方面的。
  为此,方鸿安早早就拟定好操作规程和安全准则。
  需要的,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向黄小兵他们灌输安全管理的理念。
  他们烂熟于心,深深地烙印进骨髓里。
  整个实训开展了三天。
  在以黄小兵为首的十个人都经过方鸿安的亲自考核之后,方鸿安方才停止了下来。
  随后,方鸿安转身找上了杨支书和黄昌达。
  经过一番商议,把鬼头蜂养殖场后续的一些事项也定了下来。
  首先,这鬼头蜂养殖场的负责人,就交由黄小兵负责。
  其他的九人,则分成两班。
  一班负责收蜂,一班负责养殖场的日常管理。
  两班的人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轮换着来。
  把养蜂场这边的事情固定好。
  这接下来,就是养殖场这边,需要的另一项重要原材料——火烧酒的供应。
  石寨坪村子这一代酿造的火烧酒,较之其他的地方酿制的红薯火酒,在工艺上还是有所区别的。
  上一次,方鸿安和王通他们返回到石湾村的时候,特定带了一桶回去。泡制鬼头蜂酒之后,效果是确实比之前的要好。
  按方鸿安的设想,这以后的鬼头蜂酒,也要分成几个档次。
  档次最高的,自然是选用高度白酒泡制。
  中档次的,则用这种火烧酒来配置。
  最低的那一档,则采用原来红薯火酒来泡制。
  这种差异化的产品策略,主要是为了迎合各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乘着时代的春风,这接下来,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需求不断膨胀的同时,那些先富起来的人,对于品质的需求,也在不断的上升。
  摸清这种时代的脉络,提前做部署,还是相当的有必要的。
  不过,这么布置之后,也就意味着,这原料的供应结构,也必须得随之变化了。
  红薯火酒整个薪县都可以采购到。
  就在东岭上,杉木岭、蒋家岭、西冲岭这几个村子产出的,也基本够用了。
  高度白酒的话,方鸿安已经在与县里的酒厂对接。
  到时候,直接采用县酒厂的高度蒸馏酒就成。
  这火烧酒的话,自然是采用石寨坪的了。
  但眼下,因为酿制火烧酒费粮、工艺也复杂。
  其实在整个石寨坪行政村,每年酿制的产量都并不高。
  大部分还是供自家享用,按现在这个产量的话,只能供应一段时间。
  要持续满足鬼头蜂养殖场这边的供应,那必须得是扩大酿制的规模才行。
  不过……如果放任农户各家酿制,那又势必会造成品控不一,将来酿制出来的火烧酒优劣不均的现象。
  方鸿安找到杨支书和黄昌达,那意思也是希望他们村里能统一出面,建造一个酿酒厂。
  统一进行酿制。
  模式吗,就像后世那种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
  组织想参与的农户,集体参与,通过技术、原料、土地、资金等资源入股。
  然后由村委这一边,组织人进行统一化管理,控制酒的品质。
  年终的时候,按照酿酒厂的效益,进行分红。
  这种新奇的模式一经提出,立即让杨支书和黄昌达都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当初,方鸿安在说服他们在黄石岭办养殖场的时候,就提到过,养殖场办好之后,会从多方面带动整个石寨坪村的发展。
  目前来说,养殖场已经建好,通过养殖能带来的效益,他们已经已经估算过多次了。
  算是已经有了一番认知。
  但此刻,听方鸿安说完这酿酒厂之后,才知道,此前他们估算的,不过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就这酿酒厂如果建起来。
  按方鸿安说的,光是供应养殖场,那一年就至少是数万斤酒。
  按方鸿安初步承诺的收购价的话,一年能为村里带来的效益,至少可以达到两万元。
  就算是两百户参与进来,那也能为每户,带来一百元的分红。
  这就相当于现在很多农户家里,一整年的收入了。
  这还只是酿酒厂。
  这鬼头蜂养殖场和酿酒厂都建在这里,那泡制鬼头蜂酒的场地,肯定也就是在这里。
  到时候泡制鬼头蜂酒、搬运……
  那又能为村里带来多少就业岗位!
  效益是肉眼可见的。
  而更重要的,除了肉眼可见的。
  那对他们石寨火烧酒的推广,也是一个巨大的契机。
  石寨火烧酒因为那火辣的冲劲,早些年的时候,在整个薪县就有一定的名声。
  不过……
  受制各方面的因素,这种名声,始终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而如果建一个酿酒厂,把品质统一控好,再把产量提上来,再随着鬼头蜂酒的渠道一起去推广。
  对他们这石寨火烧酒,也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就像方鸿安暗示的那样,鬼头蜂酒……那始终只是一个小品类的酒,需求不会占据市场的主流,受众也有限。
  但火烧酒可不一样……
  如果能推广出去。
  那这个酿酒厂为村里带来的效益。
  那可不就是几万元那么简单了……
  在方鸿安跟他们商议完之后。
  杨支书和黄昌达两人也商议了许久。
  最终,越商议越是兴奋的两人,很快把村委的其他人也都召集了过来。
  在经过村委的集体商议之后。
  很快通过了要建设火烧酒酿酒厂的决定。
  穷怕之后,面临着这种契机,几乎每个村委成员,都是举双手赞同。
  东岭上,那石湾村、杉木岭、蒋家岭……一拨拨人去买电视的消息,现在还在不断的传过来呢!
  这现成的示例就摆在那里。
  对于方鸿安,他们是相信至极。
  而在会议结束之后,当消息在整个石寨坪行政村五个村民小组里传开之后,整个石寨坪行政村,那顿时是再一次轰动了起来。
  很快……
  就有一拨拨的人涌去村委开始打探情况。
  一时间,可谓也是热闹非凡。
  石寨坪村委这边,根据方鸿安的关于那合作社的建议。
  在开会的时候,就拟定好了相关的酿酒厂入股的方法,并且……连夜就报送到了镇政府。
  镇政府这边,得知是方鸿安提出的方案。
  也是相当的重视。
  经过论证。
  很快就发现,这种专业化的合作社。
  跟此前的人民公社大锅饭的模式,虽然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这种专业化产品的模式,又是各种资源入股,统一管理的模式……
  相较于前者,却也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具体能达到什么成效,还不好说。
  但毫无疑问的是,在鬼头蜂养殖场建好之后,这种模式无疑是最适合眼下的石寨坪村的。
  也可以预见的,会为整个石寨坪村带来巨大的效益。
  再加上,这个方案可是方鸿安提出来的。
  镇政府在经过论证之后。
  当即拍板同意了石寨坪村的方案。
  并且,很快派出了人员来到石寨坪村委。
  在那众多农户涌入到石寨坪村委咨询的时候,镇政府的人,也帮着在现场解惑。
  在这种有了官方背书的情况下,那些咨询的村民,自然是更加的兴奋喜悦了。
  经过两天后,开启报名之后,第一天收到的入股报名申请,就达到了三百多户。
  鉴于此火爆的场面,石寨坪村委,经过仔细的思考之后,也重新调整了方案。
  将原来拟定的两百户名额,直接变成了不限名额,只要想入都可以入股。
  入股的条件,也统一采用货币化衡量的方式。
  如此,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报名结束之后,石寨坪村村头的一块空地上,一批批的木柴、红砖、石材很快运抵了过来。
  平整土地、挖地基……
  很快开始建设了起来。
  而眼见石寨坪鬼头蜂养殖场这边已经完全步入了正轨。
  方鸿安也终于放下了心,结束了在这边十多天的忙碌。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回到了石湾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