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8章莫离支不好了,唐军水师来了
贺建能联繫到的隋人后裔虽有上万,但真正愿意追隨他揭竿而起的不过千余人。
若仅凭他自己,不仅师出无名,应者也寥寥。
可起事者换成前太子高桓权,局面就截然不同了。
首先,高桓权十数年的太子身份,本身就是一面巨大的旗帜。
其次,他以“清君侧”为名討伐渊盖苏文,名正言顺,能最大限度地號召所有反对力量。
再者,也只有高桓权来主导这场起义,他运来的那批军械才能卖出个理想的价钱。
“不!”高桓权断然拒绝,“我绝不做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这批军械是雪中送炭,怎能让捕鱼队折本?”
“军械从长安製造,远途运输,皆有耗费。若按成本价给我们,捕鱼队岂非要蒙受亏损?”
高桓权曾到访长安,深知捕鱼队在大唐的能量。
毫不夸张地说,得到捕鱼队的支持,就等於间接得到了大唐的默许。
如今只需钱就能买来这层关係,他何乐而不为。
“太子,这些都是细枝末节。”贺建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动,插话道,“当务之急,是立刻联络您信得过的几位大臣。”
“让他们与我们一同举事,先占据一座城池作为根基,方能吸引更多义士来投!”
多年来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今天。
贺建发誓,要將高句丽人曾施加在自己同胞身上的苦难,千百倍地奉还。
“没错!事不宜迟,我们即刻行动!”高桓权的眼中闪烁著復仇的火焰。
……
与此同时,平壤王宫內,渊盖苏文正展开一封由其子渊邵自前线送回的捷报。
高句丽与百济的联军已连下新罗六城,兵锋直指新罗都城金城,相距已不足百里。
“恭贺莫离支!我高句丽数百年未竟之夙愿,即將在您手中实现!”
宫殿之中,渊盖苏文的一眾心腹正无所顾忌地高声庆贺。
至於这座王宫名义上的主人高藏王,早已无人问津。
整个王宫的守卫皆是渊盖苏文的亲兵,高藏王名为君主,实为囚徒。
“各位言重了,此乃三军將士用命、国中百姓拥戴之功。”
渊盖苏文难得地表现出谦逊,但脸上的得意笑容却无论如何也藏不住。
诛杀高建武,他心中並非全无压力,但如今有了征服新罗的盖世功勋,他觉得身下这个莫离支的宝座,已是稳如泰山。
“联合百济,攻伐新罗,皆是莫离支您的神来之笔!要我说,这九成的功劳都非您莫属!”
“正是!若无莫离支,哪有我高句丽今日之大好局面?”
“说得对,我看那高藏王也该识相一些,早日禪位让贤才是!”
阿諛奉承之徒,处处皆有,高句丽的这帮权贵更是毫无底线。
“诸位过誉了!来,共饮此杯,预祝我高句丽大军早日踏平新罗,一统半岛,完成先祖未竟之伟业!”
渊盖苏文举起酒杯,將杯中烈酒一饮而尽。
就在眾人准备欣赏歌舞之时,一名卫兵神色慌张地闯入殿中,打破了这片醉人的气氛。
“莫离支!宫外有水师將士紧急求见!”
“水师?”渊盖苏文困惑地抬起头,“出了何事?”
很快,一名信使跌跌撞撞地闯入:“莫离支!唐军的舰队来了!海面上到处都是他们的战船,我们的水师根本无力抵抗!”
“他们的船比我们的要大上一倍,光是衝撞就掀翻了我们无数舰船,接著就是遮天蔽日的箭雨。我们的水师……几乎全灭了!”
宫殿中的喜悦气氛荡然无存。
渊盖苏文的面色骤然阴沉下来。
“唐军就这么来了?不宣而战,直接攻击我们的水师?大唐何时变得如此蛮横?按照常理,他们不应先派遣使团前来交涉吗?”
“没有使团,只有大军!”信使急切地稟报,“数不清的巨船正沿著大同江逆流而上,平壤城即將面临攻击,请您早做决断!”
“这不合常理,完全不合常理!”
渊盖苏文心中一紧,平壤周边的精锐部队大都已派去南下攻打新罗,城中仅剩不到两万兵马,如何抵挡?
“父亲,您不必过分担忧。”
渊盖苏文的儿子渊服,也是唯一留守都城的儿子,此刻却看到了建功立业的良机,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唐军的船再大,能运送的兵力也有限。就算他们倾巢而出,顶多也就几万人。”
“而我们平壤城內尚有一万精锐骑兵,在野战中,足以碾压数倍於己的步兵。他们放弃城池之利,舍长就短,这简直是来给我们送战功的!”
渊服的这番话点燃了眾人的信心。
儘管近年来大唐国力强盛的传闻不绝於耳,高句丽也一直儘量表现出恭顺,但渊服坚信,在广阔的平原上,几万唐军步兵绝不是高句丽铁骑的对手。
“三公子所言极是,唐军若不下船,便毫无威胁可言。”
“莫离支,末將请命,愿率五千骑兵,趁其立足未稳,发动奇袭!”
“为求万全,我们或可从边境调兵回援,与城中兵马里应外合,將这支唐军全歼於平壤城下,届时他们那些先进的战船,便都是我们的了。”
“好主意!立刻派人去通知公孙明直將军,让他率部回师,截断唐军后路,让他们瞧瞧我高句丽的厉害!”
“说得对!当年我们连隋朝的百万大军都不怕,如今区区几万唐军,何足掛齿!”
在渊服的带动下,大殿內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眾將领纷纷请战,豪言壮语不绝於耳。
然而,渊盖苏文並未被这股乐观情绪冲昏头脑。
“如果仅仅是几万水师,的確不足为惧。但我们必须警惕,唐军是否在辽东另有部署。”
“若是两线作战,我们就会陷入被动。”
他深知,自己能想到的问题,唐军的统帅不可能想不到。
除非,这次领兵的又是个像当年隋煬帝杨广那般志大才疏的人物。
一名谋士进言道:“莫离支,辽东防线有千里长城和坚固的城池为依託,固若金汤。除非大唐倾国之力来攻,否则不足为虑。”
“而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大唐內部正大兴土木,各类工程不断,唐皇即便有意大动干戈,朝中群臣也未必会支持。”
若仅凭他自己,不仅师出无名,应者也寥寥。
可起事者换成前太子高桓权,局面就截然不同了。
首先,高桓权十数年的太子身份,本身就是一面巨大的旗帜。
其次,他以“清君侧”为名討伐渊盖苏文,名正言顺,能最大限度地號召所有反对力量。
再者,也只有高桓权来主导这场起义,他运来的那批军械才能卖出个理想的价钱。
“不!”高桓权断然拒绝,“我绝不做令亲者痛、仇者快之事。这批军械是雪中送炭,怎能让捕鱼队折本?”
“军械从长安製造,远途运输,皆有耗费。若按成本价给我们,捕鱼队岂非要蒙受亏损?”
高桓权曾到访长安,深知捕鱼队在大唐的能量。
毫不夸张地说,得到捕鱼队的支持,就等於间接得到了大唐的默许。
如今只需钱就能买来这层关係,他何乐而不为。
“太子,这些都是细枝末节。”贺建早已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动,插话道,“当务之急,是立刻联络您信得过的几位大臣。”
“让他们与我们一同举事,先占据一座城池作为根基,方能吸引更多义士来投!”
多年来的忍辱负重,就是为了今天。
贺建发誓,要將高句丽人曾施加在自己同胞身上的苦难,千百倍地奉还。
“没错!事不宜迟,我们即刻行动!”高桓权的眼中闪烁著復仇的火焰。
……
与此同时,平壤王宫內,渊盖苏文正展开一封由其子渊邵自前线送回的捷报。
高句丽与百济的联军已连下新罗六城,兵锋直指新罗都城金城,相距已不足百里。
“恭贺莫离支!我高句丽数百年未竟之夙愿,即將在您手中实现!”
宫殿之中,渊盖苏文的一眾心腹正无所顾忌地高声庆贺。
至於这座王宫名义上的主人高藏王,早已无人问津。
整个王宫的守卫皆是渊盖苏文的亲兵,高藏王名为君主,实为囚徒。
“各位言重了,此乃三军將士用命、国中百姓拥戴之功。”
渊盖苏文难得地表现出谦逊,但脸上的得意笑容却无论如何也藏不住。
诛杀高建武,他心中並非全无压力,但如今有了征服新罗的盖世功勋,他觉得身下这个莫离支的宝座,已是稳如泰山。
“联合百济,攻伐新罗,皆是莫离支您的神来之笔!要我说,这九成的功劳都非您莫属!”
“正是!若无莫离支,哪有我高句丽今日之大好局面?”
“说得对,我看那高藏王也该识相一些,早日禪位让贤才是!”
阿諛奉承之徒,处处皆有,高句丽的这帮权贵更是毫无底线。
“诸位过誉了!来,共饮此杯,预祝我高句丽大军早日踏平新罗,一统半岛,完成先祖未竟之伟业!”
渊盖苏文举起酒杯,將杯中烈酒一饮而尽。
就在眾人准备欣赏歌舞之时,一名卫兵神色慌张地闯入殿中,打破了这片醉人的气氛。
“莫离支!宫外有水师將士紧急求见!”
“水师?”渊盖苏文困惑地抬起头,“出了何事?”
很快,一名信使跌跌撞撞地闯入:“莫离支!唐军的舰队来了!海面上到处都是他们的战船,我们的水师根本无力抵抗!”
“他们的船比我们的要大上一倍,光是衝撞就掀翻了我们无数舰船,接著就是遮天蔽日的箭雨。我们的水师……几乎全灭了!”
宫殿中的喜悦气氛荡然无存。
渊盖苏文的面色骤然阴沉下来。
“唐军就这么来了?不宣而战,直接攻击我们的水师?大唐何时变得如此蛮横?按照常理,他们不应先派遣使团前来交涉吗?”
“没有使团,只有大军!”信使急切地稟报,“数不清的巨船正沿著大同江逆流而上,平壤城即將面临攻击,请您早做决断!”
“这不合常理,完全不合常理!”
渊盖苏文心中一紧,平壤周边的精锐部队大都已派去南下攻打新罗,城中仅剩不到两万兵马,如何抵挡?
“父亲,您不必过分担忧。”
渊盖苏文的儿子渊服,也是唯一留守都城的儿子,此刻却看到了建功立业的良机,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唐军的船再大,能运送的兵力也有限。就算他们倾巢而出,顶多也就几万人。”
“而我们平壤城內尚有一万精锐骑兵,在野战中,足以碾压数倍於己的步兵。他们放弃城池之利,舍长就短,这简直是来给我们送战功的!”
渊服的这番话点燃了眾人的信心。
儘管近年来大唐国力强盛的传闻不绝於耳,高句丽也一直儘量表现出恭顺,但渊服坚信,在广阔的平原上,几万唐军步兵绝不是高句丽铁骑的对手。
“三公子所言极是,唐军若不下船,便毫无威胁可言。”
“莫离支,末將请命,愿率五千骑兵,趁其立足未稳,发动奇袭!”
“为求万全,我们或可从边境调兵回援,与城中兵马里应外合,將这支唐军全歼於平壤城下,届时他们那些先进的战船,便都是我们的了。”
“好主意!立刻派人去通知公孙明直將军,让他率部回师,截断唐军后路,让他们瞧瞧我高句丽的厉害!”
“说得对!当年我们连隋朝的百万大军都不怕,如今区区几万唐军,何足掛齿!”
在渊服的带动下,大殿內压抑的气氛一扫而空,眾將领纷纷请战,豪言壮语不绝於耳。
然而,渊盖苏文並未被这股乐观情绪冲昏头脑。
“如果仅仅是几万水师,的確不足为惧。但我们必须警惕,唐军是否在辽东另有部署。”
“若是两线作战,我们就会陷入被动。”
他深知,自己能想到的问题,唐军的统帅不可能想不到。
除非,这次领兵的又是个像当年隋煬帝杨广那般志大才疏的人物。
一名谋士进言道:“莫离支,辽东防线有千里长城和坚固的城池为依託,固若金汤。除非大唐倾国之力来攻,否则不足为虑。”
“而根据我们得到的情报,大唐內部正大兴土木,各类工程不断,唐皇即便有意大动干戈,朝中群臣也未必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