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应家人眼中的边关
  这书生明显意有所指,其他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聚集到应知非身上。
  应知非瞥了宋文舟一眼,两人心照不宣。
  “还真让话痨猜中了。”他对宋文舟更满意了。
  这一出双簧,果然是想乘借大势,利用围观之人,给他扣一个“自导自演”的帽子。
  而这种事,从来都是解释不清的。
  好在宋文舟先发制人,使了一招地图炮,把在场之人悉数打成一派,不分远近亲疏。
  这一手奇计,倒逼他们“自证清白”的同时,也使众人留了几分心眼,令他们对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好戏,生出了些许警惕和怀疑。
  否则,这个浅显的计,可能真就成功了。
  回到眼下,无论围观群众怎么想,至少表面上,没有多少人贸然下场。
  “你觉得,是谁……”有学子轻轻一撞身边人,神情莫测。
  他身旁的人摇了摇头,显然是认为,此刻就下结论,为时尚早。
  除却真正的路人,也有浑水摸鱼之辈。他们依然没有放弃挣扎,试图将话题带到应知非身上。
  只可惜,收效甚微。
  应知非冷眼旁观,特意多听了一段时间,任周围的学子交口议论,也等混在其中的有心人将戏做足。
  吃瓜群众,往往比正主更着急。在等待的过程中,他们会自行补全故事的脉络和细节,而且,往往比事实更精彩。
  应知非深谙这个道理,耐心非常足。
  他看见众人的质疑越来越深。
  也看见任平的脸色越来越沉,与他那定力平平的大师兄一样。
  果然是师兄弟啊。应知非愉快地送上一道轻笑,对任平的脸色表示满意。
  任平眼珠鼓了鼓。
  人声鼎沸,众说纷纭,但议论总有平息的时候。
  应知非始终不作回应,他们反倒待不住了。
  终于有人按捺不住看戏的心,主动上前两步。
  “说到横武关,我等之中,当数应大郎最为熟悉。就请应大郎与诸位同窗说上一说?”
  没等应知非回应,他迅速问道:“方才那位学兄所言,究竟是不是实情?”
  霎时,宋文舟脸上浮起关切,迟疑地唤道:“未明……”
  他还主动上前,拍了拍应知非的肩,借着对视的机会,给应知非使了一个眼色。
  应知非心领神会,立刻换上一副伤怀的姿态,眼中有悲伤、也有怀念。
  几度启齿皆无言,半晌,应知非默然一叹。
  议论声再度传来,然而这一次,针对的却是那一位“冒冒失失”的学子。
  “这,岂不就如伤口撒盐……”
  “是啊,谁还没有个伤心事……”
  周围一片嘀嘀咕咕,声音不大,却足以被人听清。
  那学子脸色发红,满面惭愧。毕竟是读书人,要脸。
  应知非观察入微,又不曾放松戒备。捕捉到任平脸上一闪而逝的狠厉,他了然地挑起眉。
  “罢了。”
  区区两个字,意味深长。
  不等旁人细想,应知非挺起胸膛,干脆利落地说:“读书人,当以天下为先。诸位兄台着眼八方,忧心家国,应知非敬佩。”
  他以目光扫过周围,一瞬间敛尽悲怀,神色爽朗。
  “既然诸位有心,我不能不捧场。”
  而后,应知非看向先前那一个满脸义愤的年轻书生,拱手问道:“阁下到过横武关?”
  书生道:“不瞒应大郎,在下曾随长辈游历四海,在横武关留过一段时间,见到了许多事。”
  他脸上情绪涌动,似忠愤、似压抑、似哀切,万般心怀展示分明,一番表演淋漓尽致。
  应知非微微颔首,也不追问。
  他在短暂的沉吟之后,竟出人意料地笑了笑,满眼慨叹:“我在横武关的见闻,与阁下倒是不同。”
  刹那间,人声嘈杂,一片惊讶。包括宋文舟与贺北亭在内,所有人都在怀疑自己的耳朵。
  应知非作为凤阳伯的亲子,竟然否认了那书生的话?
  事实上,众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能进入亚圣学宫的人,对朝局不说有多熟悉,至少都有个大概的认识。
  大秦朝堂,傻子不多。故意打压边军,无异于将北方重镇拱手相让,他们做不出这种事。
  但京城对横武关的忌惮,也是根深蒂固、由来已久。
  不会刻意为难边军,不代表他们愿意帮忙。
  横武关的局势,未必如那书生所言一般糟糕……但也好不了多少。
  北地苦寒,人尽皆知。而横武关的困境,正是大秦朝堂压榨、牵制凤阳伯一党的重要棋子。
  只要应党还有余力相助边军,其他人就不可能出手。
  起初,在场众人之所以怀疑,这一场好戏是应知非一手编排,正是因为这一点。
  应党哭穷,也就是这几套花样……
  朝堂与儒林早已见怪不怪。
  但,应知非竟然否认了那书生的话!
  书生满面震惊,甚至隐隐有些狰狞,再精湛的演技,也无力支撑见了鬼一般的心情。
  他全然没想到,应知非竟然不按常理出牌。
  然而,不多时,一阵狂喜涌入心头。
  “无非是哗众取宠,或是病急乱投医……”
  他很快得出一个自以为合理的结论,而后冷哼一声:“应大郎可要好生说话,莫要辜负先祖,莫要辜负自己的良心!”
  应知非目光澄澈,坦坦荡荡地说:“那是自然。”
  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他环视一周,缓缓道:“横武关,坐落在北方冻土,临近妖国。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百姓没有一日安宁。”
  “前言不搭后语,令人发笑!”书生见他示弱,当即乘胜追击。
  应知非喟叹一声:“阁下何必如此着急。”
  “横武关常年困苦,天下皆知。但若说边军缺衣少食,未免看轻了当地百姓!”
  他忽地扬声高喝,眉目凛凛。
  贺北亭忽然想起一件事。
  他的眼神登时变得复杂,取代了宋文舟,充当捧哏:“百姓?”
  应知非昂首沉眉,言辞慷慨:
  “北境战火绵延,横武关百姓与边军儿郎并肩抗敌,结下一番深情厚谊。许多人散尽家财,极尽手段,为边军筹措粮饷、补足辎重。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有一粒余粮,就都送给了边军!”